照顧家中寶貝必讀!5招安心睡,避免嬰幼兒睡眠猝死症發生
在少子化的世代中,生得少更要每個孩子都好,在死因統計分析中,嬰兒猝死症候群是重要的死因,而意外窒息或與不安全睡眠環境相關的死亡,是很重要的危險因素。
嬰兒猝死症候群最常發生在2-3個月大時,國民健康署持續宣導與呼籲家長,在照顧1歲以下嬰幼兒時,遵守「5招安心睡」-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鬆軟、不悶熱,以避免讓寶寶暴露於嬰兒猝死及窒息危機中。
一、不趴睡
仰睡是最安全的睡姿,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即使是短暫的午睡。有些人認為趴睡比較安穩,因為仰睡時寶寶容易雙手揮動,好像睡得不安穩。其實這是一種「驚嚇反射」,被刺激時就會雙手張開揮動,讓大人覺得寶寶沒睡好,4~6個月後這反射就會逐漸消失。
安全比安穩重要,爸爸媽媽不要太擔心這反射,給寶寶一個安靜不被干擾的睡眠環境就能減少這被刺激的反射發生。有些人會擔心仰睡導致頭型扁平,其實只要寶寶清醒時,有被抱起來玩、逗弄、互動,就不會因為仰睡導致扁平頭。
還有個錯誤觀念,以為趴睡比較不會因為溢奶嗆到,實際上因為氣管的位置在頸部最前方(食道的前方),而趴睡時是氣管在下、食道在上,奶汁更容易從食道往氣管流動。
要預防溢奶嗆到,應該是喝完奶要拍打嗝協助寶寶排氣,剛喝完奶不要馬上讓寶寶平躺睡,可以抱一下,約20~30分鐘以後再讓寶寶仰躺睡覺。
二、不用枕
很多爸媽以大人的經驗認為寶寶也要睡枕頭,事實上1歲以下的寶寶後枕部比較明顯,不用枕頭時氣道較呈現直線暢通,使用枕頭氣道反而較容易前曲,增加阻塞的風險。
市面上有標榜各式的塑型枕頭,都是不需要的,這樣中間凹陷的「U」型枕頭,在寶寶萬一翻過來呈現趴睡時,反而會因中間凹陷處更不容易翻回來,增加口鼻被壓迫的風險。
另有標榜透氣枕頭,也無法減輕窒息的風險,絕對不能相信號稱可以預防窒息的嬰兒枕頭,在美國甚至是規定不能販售針對1歲以下嬰幼兒設計的枕頭。
三、不同床
在進行兒童死因回溯分析中,我們還是不時看到因為與大人同床睡覺,發生寶寶被壓死的遺憾事件。讓寶寶自己睡在嬰兒床上,是安全的第一步,這需要爸爸媽媽的「堅持」。
在4個月之前的寶寶,常常是睡睡醒醒,無法睡整夜或日夜顛倒是爸媽們很大的挑戰,好不容易哄睡了,一放到嬰兒床上就哭,有時候還要抱整晚,很是折騰。
很多時候遺憾的事就隨之而來,爸媽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若是能撐過這段比較難照顧的階段,寶寶也會「認得」就是要睡在自己的床上,這樣對爸媽的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
有些家庭會覺得空間有限,擺不下嬰兒床,或是有二寶或三寶的家庭,常喜歡直接將彈簧床墊並排擺在地板上,一家幾口全睡在一起,這也是高風險的安排方式,會壓到小寶寶的人更多,且人多、棉被及枕頭也多,窒息風險也隨之增加。
空間有限的家庭可以考慮使用體積較小的「箱型」嬰兒床,只要讓寶寶有獨立空間即可。1歲以前,尤其是前6個月不會翻身的階段,千萬要堅持「同室不同床」。
四、不鬆軟
當迎來最珍愛的小寶貝時,家中充滿粉紅泡泡,不論是買的或是親友送的,嬰兒床上常常放滿了可愛的小玩偶,但您知道嗎?這些鬆軟的物件與睡眠窒息有關的風險可達16倍,死亡的風險可能高達5倍。
所以一定要堅守:佈置嬰兒床就是什麼都不要放。國外宣導「嬰幼兒睡眠安全ABC」,就是強調單獨(Alone)、仰睡(Back to sleep)、淨空(Clean)3大重點。
五、不悶熱
統計上悶熱也會增加嬰兒猝死的風險,很多人會忽略這一點,因為比起悶熱,更多大人比較擔心寶寶會不會著涼,所謂「有一種冷是大人覺得冷」,往往給寶寶包或穿太多衣物。
事實上寶寶新陳代謝率高,體溫會比大人高一點,像個小火爐,更怕熱。最適宜的室內溫度是25~28度,若想知道寶寶會不會冷,摸手是不準的,比較建議觸摸背部,至少不要有悶濕感,且要觀察寶寶是否能安穩舒服,不會躁動不安就可以。
其他小提醒,例如寶寶的頸部也不要配戴平安符、項鍊等可能纏繞頸部的物件,白天睡眠時也要隨時注意寶寶的狀況,不要以為寶寶會睡一段時間就離開或過於專注做自己的事,白天睡眠中的猝死事件也是時有所聞。
嬰幼兒猝死是寶寶最大的隱形殺手,我們要堅持這「5不」,保護寶寶遠離風險,記住: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鬆軟、不悶熱,讓寶寶平平安安長大。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馬偕兒童醫院彭純芝醫師
延伸閱讀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