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大腸直腸癌外科權威王照元 把先進醫療帶到國境之南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2年12月16日03:44 • 發布於 2022年12月16日03:44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淑宜 圖/陳弘璋攝
大腸直腸癌外科權威王照元 把先進醫療帶到國境之南
大腸直腸癌外科權威王照元 把先進醫療帶到國境之南

高中時因爸爸的期望選擇讀醫,從醫後因大腸領域乏人問津選擇大腸為發展重心,屏東醫院院長王照元不強求凡事順從自己本心,卻因緣際會成為大腸直腸外科權威,是南台灣達文西腸癌手術第一把手,從高醫附設醫院調任屏東醫院服務,他跨越高屏溪,把先進醫療觀念及技術帶到國境之南,大幅提升屏東醫院服務水平。

每週二是王照元回高醫附設醫院看診與查房的日子,下午開始看診,通常看到晚上9點多才結束。連續看診多小時,他臉上有一絲疲色,然而每週三他固定在高醫以達文西機械手臂為大腸直腸癌病人開刀,他跟手術團隊再度確認所有準備作業均就緒才放心離開醫院。回到家10點多,太太為他準備的晚餐已在餐桌上,這是他當天的第2餐,距離早餐已超過15小時。

這是王照元的日常,原本在高醫附醫擔任副院長的他,行政、臨床、研究,加上在高雄醫學大學的教學工作,1天工作14~15小時,已經忙如陀螺。2021年8月30日他借調部立屏東醫院擔任院長,在高醫附醫仍保有門診及手術,兩地波奔,沒有最忙,只有更忙。

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他,身累心不累。「我很喜歡看診、很喜歡做研究、很喜歡寫論文,並不會覺得很辛苦。」一口氣說出3個「很喜歡」,顯示王照元真心喜歡醫師的工作。

讀醫、以大腸為專精領域,都非本心

然而讓人訝異的是,從小到高中王照元沒想過當醫師,他笑說,「我覺得醫生是非常乏味的工作,醫生的生活應該非常平淡無奇,我想當工程師。」

那為何讀醫?「因為爸爸說我們家族都沒有人當醫生,你要不要當醫生?」王照元心想,如果家裡對他有這樣的期待,就試試吧,大學聯考他以第3志願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成為家族裡第1個醫師。

在高醫附醫接受住院醫院訓練時,王照元選擇胃腸外科,「雖然叫胃腸外科,但每個醫師還是在會胃跟腸之間擇一發展,做為自己專精的領域,」他說,30年前胃癌病人多,大腸癌病人少,所以胃是主流,大家都搶著做胃,做大腸只有兩位年長醫師,「我在當住院醫師時也幻想以後要走胃,但等到我當上總醫師,胃的領域已經太擠了,加上兩位做大腸的老醫師先後離開,我就跟老師說我來做大腸好了,不然高醫的大腸就空了。」

30年前由於大腸直腸癌病人少,當時走大腸並不被看好,沒想到情勢翻轉,醫學界發現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聯性,消滅幽門桿菌可大幅降低罹患胃癌的機率,於是胃癌病人逐年減少;另一方面,飲食西化造成台灣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不斷增加,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我國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此消彼長,如今在胃腸外科,腸癌病人遠遠多於胃癌。

「當時我沒有預期後來大腸癌病人會這麼多,只是想總是要有人承擔,所以我覺得老天爺會疼願意付出的人!」時移事往,回想當初走大腸的緣由,王照元不覺莞爾,不過他也解釋,並不是走大腸就完全放掉胃,只是臨床及研究以大腸為主。大腸直腸癌精準醫療及以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腸道腫瘤,是他兩大強項。

49歲才學達文西 9年600例創紀錄

推薦王照元為《康健》〈2022大腸直腸外科年度好醫生〉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指出,王照元曾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從醫30年來其手術團隊曾多次摘下國家品質標章,更勇奪國內首家達文西機械手臂大腸直腸手術看刀觀摩與卓越手術醫院-國際雙認證之團隊;也是國內首位執行達文西大腸直腸癌手術例數超過500例之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其實到今年10月底已經破600例了,」他應該創下全台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達文西機械手臂個人執刀最多例的紀錄。

紀錄的背後是無止境的努力。「我學達文西很晚,一般醫師都30多歲開始學達文西,我49歲學,在醫師中是年紀很大才學的。」2013年高醫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2013年4月王照元開始以達文西為病人動刀,但第1年不太有勇氣開,病例數寥寥可數,秉持「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他花時間勤練,2014年起病人慢慢增加,最近幾年平均一週開兩刀,平均每年為80~90多個大腸直腸癌病人執行達文西手術。

王照元重視團隊,他認為個人的成就不算什麼,「團隊的成就才是真正成就,」在他帶領操兵下,高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成為實力堅強的達文西手術團隊,他率領團隊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3家醫院合作,蒐集8年605名直腸癌病例,發現接受達文西手術的第1~3期直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達91.1%,與國際頂尖醫療機構相比毫不遜色,這項研究成果報告今年8月刊登在SCI期刊《癌症(Cancers)》上,展現台灣高超手術水準。

王照元操作達文西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也是在這個領域率先提出「精準手術」觀念的醫師,「我可以把每條血管都分出來、每條血管都分得非常乾淨,我要斷哪一段腸子就斷哪一段。」這要有很高的手術技術才做得到。

他不只埋首精進手術技巧,也不忘抬頭縱觀全局,看到達文西將是外科手術未來重要趨勢,高醫要進步一定要站上高點,2020年6月在國際原廠認證下,高醫成立全台第1家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供國內及亞洲各國醫師前去學習達文西操作技巧,王照元是主要示範醫師,「有人來看刀,我絕對不藏私,把我會的統統教出去!」

病人手術安全放首位,手下醫師刀開不好當場開罵

身為外科醫師,王照元非常看重手術安全,在高醫他以嚴格聞名,他手把手訓練醫師開刀,一個一個教,「他們開不好我在開刀房就罵了,資深主治醫師我照罵,他們說我真的非常嚴格。」

「我真的很嚴,」王照元說,但為了病人安全不得不嚴,「病人把生命交給你,你一定要善盡醫生的職責,醫療品德非常重要,必須以最高道德標準來要求。」除了開刀品質,如果他發現下屬醫師跟病人推銷不必要的自費醫材,「我也會罵!怎麼可以讓病人花不必花的錢。」

工作要求嚴厲,其實王照元很照顧同仁,他是高醫第1個把PPF(健保給付費用拆帳)分一半給開刀搭檔的醫師。「我開刀採雙主治,兩個醫師一起開,我主刀,健保給付醫師的手術費用,依醫院規定主刀醫師2/3,另一位醫師1/3,我一律對分。」他說,雙主治開刀的好處是可以互相提醒、互相幫忙,病人更有保障。至於開1台刀進帳多少,則不是他關心的重點。

42歲升教授 不吝提攜後輩,希望學生也都成為教授

高醫附醫不少主治醫師在高醫大醫學院任教,王照元42歲就升為外科學教授,「那時候是4級制,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我3年、3年、3年,12年解決,我完全沒有停,」不過他說:「這要很有毅力。我那時候告訴自己,沒有升教授前謝絕不必要的應酬,絕不要浪費時間。」

他以同等標準要求高醫團隊的醫師子弟兵,「他們每個升等我都排了時間表,要求每個人跟我一樣3~4年升1等,現在是3級制,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認真點,9~12年就能升上教授。」王照元不怕學生趕上他,他希望學生們也都成為教授,為了這個目標,他不吝跟學生共享研究資源。

高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敬文是王照元高醫小7屆的學弟,從進高醫附醫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就跟著王照元,王照元之於他亦師亦友。黃敬文很佩服王照元的器量,「這樣的心胸不是每位老師都有。」在王照元鞭策下,黃敬文已升上副教授。

從高醫附醫副院長調任屏東醫院院長 意外的旅程

高醫畢業後就進入高醫附醫服務,從住院醫師、總醫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科主任到副院長,王照元沒想過他會有到其他醫院服務的一天。2021年8月30日,他借調擔任部立屏東醫院院長,任期3年,「對我來說,這是人生非預期的旅程。」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雖是意外的旅程,「我這個人到什麼地方,就會努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對於行醫生涯中的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務,王照元全力以赴。

高雄市與屏東市僅隔著高屏溪,從高醫附醫到屏東醫院車程不到1小時,但上任後王照元明顯感受到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而且差距蠻大的,」為此他上任後致力提升屏東醫院醫療品質,他爭取預算引進屏東第1台3D腹腔鏡、推動智慧醫院、規劃全新的醫療大樓;除了硬體,「更重要的是觀念的改變,」他把他幾十年的經驗、最新的醫療觀念、治療方式帶到屏東醫院,他也遴聘優秀新醫師,「當一家醫院有好的醫師、好的設備、好的觀念,醫療水準就會慢慢提升。」

打造屏東醫院成為癌症醫院 落實醫療平權、在地醫療

「我自己一個人來屏東赴任,沒有帶任何高醫的人,有人說你一個人怎麼敢去?為什麼不敢!你把這裡的人帶起來就是你的人了!」王照元調任屏東醫院後,比照高醫模式,建立屏東醫院大腸直腸癌治療團隊,期許自己在這裡也帶出一支精銳的隊伍。

屏東醫院大腸直腸肛門科有王照元這位名醫坐鎮,病人比同時期增加超過4成,以前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在屏東醫院留治率不到7成,不少病人轉診到高雄去,在王照元來後,留治率提高至9成。

「我來這裡服務,用自己的所學讓這裡的民眾能夠擁有大城市醫學中心的醫療品質。某種程度落實了醫療平權及在地醫療。」他希望任期之內把屏東醫院打造成屏東人最信賴的品牌,「讓民眾看病第1個想到屏東醫院!」

區域醫院不可能跟醫學中心一樣每項都強,必須凸顯特色,「癌症治療是屏東醫院目前比屏東地區其他醫院突出的地方,我的目標是營造屏東醫院成為癌症醫院。」癌症病人開完刀還要不斷回診追蹤,尤其南部很多家庭子女都在外地,要往返工作地與家鄉帶長輩跑高雄回診也很折騰,能夠就近就醫最理想。

翻轉公立醫院企業文化 建立新制提高醫師主動性

王照元翻轉屏東醫院的不只醫療水平,還有企業文化。他就任後第1次召開全院院務會議,「應該有80人出席,但會議室內坐不到30人。」王照元認為院務會議是院方與同仁重要溝通管道,不參加,同仁不會知道院方的新目標新走向、也不會知道未來面臨哪些新挑戰、更不會知道院長宣布了什麼新政策。他要求與會同仁簽到、簽退,參加的人慢慢多了;但他又發現有些同仁簽完名就走人,還是不出席會議,他祭出連續缺席就扣績效點數的措施,採累進制,「現在開院務會議,整間會議室坐得滿滿的。」屏東醫院迎來最年輕但也最嚴厲的新院長後,同仁紛紛表示「大家皮都繃得很緊!」

屏東醫院副院長莊仁賓非常佩服王照元的改革魄力。莊仁賓曾任部立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部立朴子醫院副院長,今年上半年調任屏東醫院副院長。他直言,公立醫院有太多歷史包袱,要建立新制度是很困難的事情,院長必須充分展現意志及毅力,」莊仁賓到任後發現,屏東醫院已開始蛻變。

他舉例,公立醫院醫師薪資差異不明顯,但醫師的表現不只要考量臨床,其他如對醫院政策的配合、公共服務等,也都應列入考量,並且有量化及持續追蹤的機制,「王院長很有心做這件事情,讓付出多的醫師能得到相對的回饋。」像屏東醫院不少醫師住高雄,當夜間急診病人需要照會專科醫師甚至需要緊急開刀,專科醫師會被召回醫院,但並不是所有醫師都樂意大半夜這樣跑一趟,「王院長提高上班時間外夜間加成並導入降低稅負制度,讓醫師很有感,進而提高醫師到醫院親自視診的主動性。」

「王院長在管理上的思維很值得我學習,」莊仁賓指出,院長做事有方法有步驟,還會定期檢視已實施的新措施是否需要再調整,「維持這個步調,醫院就在穩定進步的軌道上。」

其實王照元到屏東醫院服務後,屏東醫院服務量已大幅成長,王照元到任1年後,屏東醫院服務量已衝上部立醫院第5名,醫療服務比上個年度成長超過16%,以醫院在全台的地理環境而言,相當不容易。

精準治療 搶救「晚期中的晚期」癌末病人

身兼數職,王照元最看重的是「醫師」的角色,最牽掛的是病人,名聲在外,當被其他醫院宣判「沒救了」的病患找上他救命,他絕對想盡辦法突破困境,為病人做最大努力。

除了高超的達文西手術技巧,王照元還擅長導入精準醫療觀念透過基因檢測為病人找到適合的藥物,這是他花很多時間做研究的成果,用到臨床上照顧病人,屢屢在關鍵時候發揮救命功用。

王照元到屏東醫院的第1個月,一個大腸癌病人從高雄某一家醫學中心到屏東找他看診,「這個病人在高雄看過很多醫師,都說她只剩1個月可活,病人說我是她最後的希望。」但王照元看了病人的完整治療史後,心頭一沉,「所有能做的治療、能用的藥物,這個病人都試過用過,她的情況已經是『晚期中的晚期』,腹水都跑出來了,躺也躺不下去,連坐著都一直喘,我跟她說,癌細胞擴散非常嚴重,我能做的,是儘量延長妳的存活時間。」

病人情況實在太差,王照元自忖能撐半年算厲害了。

他擬定完整治療計劃,由於病人營養狀況極差,他從改善營養著手,「我來屏東醫院後,把之前在高醫建立的『居家靜脈營養照護』整個作業與技術搬來這邊,先幫這個病人把營養提升上來再開始治療。」

王照元從病人基因中找出可以再嘗試的藥物,再次給藥,「到現在1年多了,病人還活著!」比一開始預期的6個月延長1倍不止,王照元語氣中掩不住的欣喜:「這樣的治療健保是不給付的,病人必須自費,還好病人的經濟情況與家庭支持非常好,她自己也有強烈的求生意志。」

時間往前推幾年,還有一個病人也透過基因檢測,精準用藥縮小腫瘤再手術,成功保住肛門。「這個病人是超低位直腸癌,腫瘤位置距肛門口只有不到2公分,並且已侵犯到周邊組織,病人看了中北部很多醫師,都說肛門百分之百留不住,必須切除。」但病人才40多歲,認為切除肛門生不如死,一番探聽後南下高醫附醫求助王照元,「他說我是他能問到的最後一個醫師了。」

太低位的直腸癌,王照元沒有把握可以達成病患保留肛門的心願,他告訴對方:「能不能留住肛門要看治療的反應。」

王照元透過基因檢測選擇適合藥物將腫瘤縮小,再用達文西手術切除腫瘤,成功保住病人的肛門,「而且治療非常成功,到現在術後已經超過3年,病人不必再從台中南下找我,我請他就近追蹤就可以了」

病人第一!爭取健保給付達文西直腸癌手術現曙光

他指出,直腸位在骨盆腔內,男性因骨盆腔小,中低位直腸癌的腫瘤往往難以腹腔鏡切除做到盡善盡美,「但達文西做得到而且做得很精細,達文西的引進真的造福很多中低位直腸癌病人!」常有人問王照元,達文西手術有沒有增加病人的存活率,「我必須很坦誠地說,達文西無法顯著增加病人存活率,但它讓病人術後恢復快,最重要的是它提高病人肛門保留率,讓病人願意接受標準治療,而不會去接受偏方治療,這是額外的好處。」

但達文西費用高,一次手術費約20~30萬元,經濟弱勢的病人負擔不起,因此王照元在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任內,極力爭取健保給付達文西直腸癌手術費用,「我奮鬥了3年多,很辛苦,但從來沒有放棄過,今年終於露出曙光,健保署將進行討論,通過的可能性很高。」

高醫附醫大腸直腸癌醫療團隊個案管理師張瑟芬說:「王院長是病人第一!」大家只看到他治療癌症病人成效好,看不到他付出多少心力,「他會不斷蒐集資訊了解國際最新藥物發展及治療趨勢、參加國內外醫學會議吸取最新經驗,所有的學術研究都是為了提高治療品質及治療效果。」照顧病人也很細緻,天天查房,連假日都到醫院看病人。

另外,王照元很重視醫病溝通,門診時如果發現新檢查出罹癌的病人是單獨就醫,他會要求聯繫家屬到院,親自說明治療計劃,「他不希望病人獨自承擔,因為治療過程中家屬角色很重要;做任何一項醫療處置前,也會跟病人及家屬解釋得很清楚。張瑟芬認為「說他是南部大腸癌權威,他當之無愧!」

「我7-11沒在休息」為工作犧牲家庭生活 ,對家人很抱歉

上班日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學校,假日則多有醫學會議要參加,王照元調侃自己:「我是7-11,沒有在休息的。」1週1次上健身房是王照元難得的紓壓時刻,「這是我最大的娛樂,也是我唯一能夠放鬆的時候。」以前王照元還有一項「休閒活動」,就是出國參加醫學會議時在飛機上寫論文!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我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寫論文,出國參加醫學會議,在飛機上10小時我就可以寫1篇論文出來,從飛機起飛寫到飛機落地,都不用睡覺。」他講到自己笑出來,「我很享受那這樣的飛行時光,但現在年紀大一點了,沒辦法那麼厲害!」高醫重研究,王照元看病、研究兩不誤,至今發表的論文已超過378篇。

工作優先,意味分給家庭的時間極有限。他有兩個孩子,問他在家裡扮白臉還是黑臉,他喟嘆:「我什麼臉都排不上!」因為兩個小孩成長過程他是個缺席的爸爸,「見到爸爸的時間太少,小孩上大學前不太認識我,我欠孩子太多了,」孩子出國深造時他驚覺時光飛逝,「不是才剛上小學?怎麼要出國讀碩士了!」但也是出國讀書後,兩個孩子才知道爸爸很關心他們,跟他才親近起來。

「非常非常感謝太太持家,也當我的情緒垃圾桶,」工作一定會遇到挫折,回家跟太太聊,她會幫他吸收掉負面情緒。「她蠻支持我的工作,但有一個要求:身體不要搞壞。」

身為腸胃外科醫師,看了無數大腸直腸癌「案發現場」,生活上王照元會避開危險因子。他飲食清淡,飲料只喝無糖飲料,不抽菸,酒只在社交場合淺酌,但因三餐無法定時,他也罹患胃食道逆流與胃潰瘍疾患,「我的主治醫師已經警告我,再這樣下去就要胃穿孔了!」但他無奈地說:「太忙,要定時吃飯太難了。」

高中時認為醫師的生活平淡乏味,然而行醫後,王照元發現醫學裡有著他可以大展身手的寬闊天地,即使在大腸直腸外科領域已立於高點,王照元仍認為:「還有很多成長空間,我需要一直讓自己進步。」

【小檔案】

1964生,部立屏東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曾任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副院長,是國內大腸直腸外科權威。行醫30年,手術與治療大腸直腸癌病患超過4,500人,專精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及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精準治療。

更多《康健》年度好醫生精彩內容,點此查看

延伸閱讀:

癌症時鐘快轉11秒,每4分20秒1人罹癌!大腸癌連續14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

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就代表得大腸癌嗎?該進一步做哪些處置或檢查?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