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資源永續! 基隆漁會籲「流放10萬魚苗」復育海洋

民視新聞網

更新於 2023年05月27日11:34 • 發布於 2023年05月27日08:10

民視新聞/陳崇翰 基隆報導

基隆嶼是北台灣最大的海釣場所,但隨著過度捕撈,魚群數量下降。基隆區漁會結合台電公司、基隆市府規劃放生活動,挑選2種適合放生的魚種,共10萬條,邀請各界團體加入流放魚苗的行列,因為唯有正確放生,才能涵養魚資源。

水桶傾倒,魚苗順著塑膠軌道,滑進海裡。11艘漁船從八斗子漁港出海,載著宗教團體及大學生、高中生,一行400多人,前往基隆嶼放生。

放生民眾說,「真的很棒!天氣又很晴朗,這麼多有善心的人士,大家共同參與這個,基隆放魚苗的活動,真的是很難得的生活體驗。」

基隆漁會聯手台電、市府拚永續 邀各界「流放十萬魚苗」復育海洋
基隆漁會聯手台電、市府拚永續 邀各界「流放十萬魚苗」復育海洋

放生學生說,「把牠們撈出來裝到水桶裡面,看到牠們流回大自然,就有種復育的過程覺得很開心。」

這一次流放6萬尾的黃錫鯛跟4萬尾的嘉鱲,共有10萬條小魚,就此游向大海。

台電各電廠,在過去21年來,放流的魚苗超過3千萬尾。但現在用更聰明的方式,結合基隆區漁會跟市府,邀請大家一起來放流魚苗。

基隆區漁會總幹事陳文欽說,「去年9月份的時候,台電就放了一批嘉鱲魚,在八斗子這邊,所以受到很多漁民的讚賞,短短4個月期間,魚就蠻大,就手掌大了。」

基隆市議員(民)張顥說,「產官學合作一個最好的案例,我想藉由魚苗的放流,也可以讓我們的學生了解到,永續的海洋其實非常的不容易。」

基隆嶼是北台灣最大的海釣場所,隨著捕撈興盛,魚群數量明顯減少。傳統放養多是由團體自行發起,隨機挑選魚種及地點,但現在放養,由深知漁民需求的漁會及學者專家一起投入,評估適合放生的海域,選擇在地棲息的魚種,讓涵養漁業資源與海洋生態不是單選題。

基隆漁會聯手台電、市府拚永續 邀各界「流放十萬魚苗」復育海洋
基隆漁會聯手台電、市府拚永續 邀各界「流放十萬魚苗」復育海洋

海大環生與漁業科學系博後研究員李宏泰說,「除了讓漁民或是釣客,能夠釣到漁獲之外,其實更重要的就是說,能夠讓資源永續下去、生生不息,在野外當中繁衍下一代。」

正確放生,不只漁民很有感,對觀光發展、生態保育都有幫助。隨著全球面臨海洋資源枯竭的挑戰,這才能真正有助海洋復育,海洋永續生存。

《👉加入民視新聞Line好友,重點新聞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