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想預防失智,為什麼你更該多吃脂肪?專家這樣說⋯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2022年05月01日18:00 • Uho編輯部

Omega-3脂肪酸,腦細胞的健康保護神

對人體來說,Omega-3脂肪酸才是真正重要的「必需」脂肪酸,因為它對於想要預防失智、癡呆症的高齡者來說,是必需的營養素。好的油脂富含脂溶性維生素,能夠幫助身體抗老化,同時也含有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必需胺基酸。因此,若想讓身體能確實吸收到脂溶性維生素A、D、E、K,就需要同時攝取到脂質才行。

Omega-3脂肪酸主要有3種:DHA、EPA和ALA。其中,以前兩種的營養價值較高,而EPA與DHA攝取最佳比例為「EPA : DHA=3 : 2」,在人體內具備絕佳吸收率與生物利用率。

DHA:它對於人類大腦認知的發展及持續性維護,有著重大作用。舉例來說,若孕婦體內DHA濃度不足,會影響到胎兒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展,嚴重時可能造成遲緩,而媽媽本身也可能有妊娠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和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傾向。針對高齡者,DHA有助於維護心智認知功能運作、神經迴路系統的功能。此外,DHA有很強的抗腫瘤與抗發炎作用,若能和EPA一起充分攝取,效果更佳。

EPA:是維護血管的重要成分,能夠預防多種心血管相關疾病,例如:腦中風、血管壁硬化、血管末稍萎縮、減緩血小板堆積、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等。
深海魚類中的鯊魚、旗魚、鮪魚等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然而,近年來有重金屬的疑慮,到底如何安全攝取呢?這裡建議:不要直接把深海魚類作為脂肪酸和蛋白質的主要攝取來源,不妨改選擇食用經過品質檢測、篩選的高品質深海魚油,如此便可減少攝取時的風險。

ALA:α︱亞麻酸,主要來源為植物性食材。在延壽、健康維護、疾病預後和失智症預防等方面,效果比較不顯著。

(本文摘自/告別失智:一本書解釋大腦的運作,以及你該怎麼吃、怎麼思考,活化腦力,維持永智人生/大塊文化)

Omega-6脂肪酸也有好處

而Omega-6脂肪酸的好處,在於有類似「類荷爾蒙」物質:前列腺素、血栓凝素、白三烯素等,還有內源性大麻素、細胞激素、類二十碳酸(花生類酸)等,在生理調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類荷爾蒙」在大腦裡的啟動,可以降低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量的釋放,譬如多巴胺和γ︱胺基丁酸(GABA),可參與記憶、認知、運動控制的調節。它的生理作用和一些疾病有關係:

  • 和多巴胺有關的帕金氏症、憂鬱症、恐慌症、自信心低下等。
  • GABA和睡眠障礙、記憶儲存缺失,尤其是注意力缺失、強迫症、行為爆衝、前額葉症候群等精神、心理障礙疾患有關。基本上,GABA可以說是生理的剎車系統,調控了人的情緒系統和人際關係的和諧。脂肪酸與失智症的關聯性

脂肪酸為脂肪主要成分,歸於脂類。一般常聽到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必需營養素,只能透過食物攝取而獲得,無法在人體內自行合成。只有兩種脂肪酸是人體所必需:亞麻油酸(Omaga-6的一種)和α︱亞麻酸(Omaga-3的一種),兩者還能當成原料,以合成其他類別的脂肪酸。

然而,Omega-6的過量攝取,可能助長慢性發炎病症的程度。高齡後,人體免疫幹細胞會逐漸老化;這些免疫幹細胞的基因原來各約有1千5百個,而隨著年紀越大,跟發炎有關的基因會逐步增加,但染色體完整性重塑的保存基因卻是越來越少。

發炎的進展,也會使得免疫系統的調控出現失序的現象。舉例來說,高齡者會變得容易感染且不易痊癒,甚至幹細胞與組織細胞因此異變而癌化。「慢性發炎」是致癌的重要因子,更是失智症發生的潛在因子。因此,慢性發炎的狀況,又加上攝取過量的Omega-6,可說是火上加油,更助長發炎病灶的蔓延與增勢。

在日常攝取脂肪酸時,必須秉持的觀念是:在同樣的脂肪酸種類中,如果針對其中一種大量攝取,則勢必會排除另一種類的吸收量。譬如,食用過以植物油炸過的食物(Omega-6),再食用富有魚油(Omega-3)的食物,在消化過程中,Omega-6脂肪酸會排除Omega-3脂肪酸的吸收。

亞麻油酸會阻斷Omega-3脂肪酸(EPA和DHA)的抗發炎功效,外加上過量的攝取,也同時排除Omega-3脂肪酸被身體吸收的機會,所以排除植物性食用油是抗發炎重要的攝取習慣。現在的人們之所以無法有效維護健康狀況,就在於吃錯油了。

預防失智症所需的「養分」

1. 心智認知活動
人類的大腦是「資訊腦」。除了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以外,同時也渴望「外部資訊」的輸入,刺激、強化神經模組的穩定。如今,手機已成為大腦接收外部資訊刺激的載體。大腦的「資訊焦慮」綁架了人類日常行為,產生疑似「大腦資訊飢渴症候群」。當大腦成為一個只吸收垃圾資訊、不懂得思考未來的器官時,就可能對腦神經系統迴路造成不自覺的損傷。長期而言,還會讓失智、癡呆症提早發生。

另外,若由荷爾蒙系統運作來看,也可窺視到大腦內自主資訊運作的重要性。在這系統中,包含神經元群組所構成的經驗、信念、思維模式等,也會與枕葉內部資訊整合,以判斷是否會有所影響,甚至產生反應。

2. 鞏固腦力的營養素:脂質
眾所皆知,「脂質」是3大重點營養素之一,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熱量。事實上,對大腦也很有幫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脂質是「脂肪」、「脂類」、「固醇」等3類的總稱。脂質是一群難溶於水,但可以溶於有機溶劑的物質,例如:乙醚、三氯甲烷、苯。在室溫下呈固態者稱之為脂肪,像豬油、牛油;如果呈液態者則稱為油類,像花生油、大豆油。

破除大腦營養攝取的4個迷思

就算在知識科技進步的現代,仍有不少人存在著迷思,甚至影響到飲食攝取,導致無法獲取大腦所需能量。唯有攝取正確的營養素,才能讓身體吸收,進而健固腦力,有效降低退化風險。

迷思1:吃的是「食物」或「食品」?
現今我們的吃的食物,與過往相距甚遠。事實上,農地的地力已經耗盡,所施的肥料只利於蔬菜外觀長得漂亮,反而使蔬菜內含較少的礦物質等營養素。

與蔬菜類似,雞肉也是因市場需求來飼養,為了讓牠長得好,而打了抗生素。魚肉方面,則可從「深海捕撈」和「淡水養殖」兩大類來看;前者有重金屬汙染疑慮,若長期攝取汙染魚種,會造成重金屬累積體內;倘若累積於大腦,將可能影響神經元的傳輸,甚至逐漸失智。若是淡水養殖的魚類,則可能面臨抗生素濫用、寄生菌較多等問題。

迷思2:太多肉類提高罹癌風險?
不少人認為,一旦吃太多肉類,罹患三高、心臟病和癌症的機率會增加;但事實上並不會,反而有益處,前提是攝取的種類要多元,不要過於偏重,不管白肉(雞肉)、紅肉(牛肉、豬肉)等都要吃。

如果沒有攝取,長期下來還可能造成營養不足,例如缺乏胺基酸,而這在人體內是無法自行合成的;其中,最可怕的是「肝功能」的耗竭。試想:若沒有從外部補充足量與正確的營養素,教「肝臟」如何合成身體所需要的化學物質「胺基酸」呢?

迷思3:過多蛋白質導致心血管疾病?
並非如此。在19世紀的倫敦,雞蛋就被認為是富含營養的食物,能夠增加體能,而且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並不大。以1860年2月時倫敦啟動全世界第一的地下鐵路建築工程為例,當時需要大量人力從事手工挖掘的工作,因而需要攝取雞蛋,才能有足夠體力撐完當天的工作量,最高紀綠顯示有工人每日可以消耗掉7個雞蛋以上。

迷思4:壞膽固醇過高不利於健康?
事實上,「膽固醇」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必要原料之一,並無好壞之分。真正會對心血管系統製造出疾病的,應該是「微粒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 LDL-C)。

運送膽固醇的脂蛋白LDL容易造成斑塊的堆積。主要成因是血管環境極差,譬如:管壁組織細胞老化而失去彈性、心臟泵血力道不足使血流動力降速、血液內缺乏維生素C、氧化自由基含量過高、抗氧化物質缺乏等等,進而促成發炎反應。

因此,使得號稱「超壞膽固醇」的微粒低密度脂蛋白副產品「乳麋微粒」比例特別高。乳麋微粒、黏固因子或是血小板糾黏後附著在血管壁時,很容易被氧化且能穿透血管內壁,在外頭堆積成為斑塊,甚至崩落造成血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以肥胖者來說,通往大腦神經元的血液內有超多的「乳麋微粒」殘體。因此,肥胖是罹患失智的重要潛因之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