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酸痛、媽媽手、板機指、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五十肩、坐骨神經痛、膝蓋痛的時候,總是上網搜尋各種繁雜的病名,想著「我這個是不是因為上交叉症候群、頸椎骨刺/退化造成的呢?」或是:「我總是下背腰部常常腰痠,這是不是因為我久坐、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呢?」
吳文誠中醫師表示,這些繁雜多元的酸痛問題,其實很少是單一個生活習慣,或是單純是由骨刺、突出所導致的。所以患者在有相關困擾想要理解自己身體狀況時,應該要能夠跳脫是單一成因導致的思維,並且也應該要跳脫這些局部繁雜的病名。用這些骨科、復健科常用的病名雖然在症狀的形容上非常方便,能夠很快的讓人了解患者的不適,但同時也是一個比較碎片化、見樹不見林的區分方式,讓人無法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些局部的傷痛是如何累積形成的,是否有一些更全身性的因素。
身體痠痛、症狀形成的機制
當我們的身體受到外傷、超負荷的代謝壓力時,其實最直覺的反應不是立刻讓疼痛、症狀出現,而是會試著使用代償的機制,調動身體其他部位的空間來幫助吸收傷害。對於我們身體的預設機制來說,最重要的維持日常的功能性,而不會直接讓單一部位失能。以急性腳踝扭傷為例,當腳踝受到外力衝擊時,外力會沿著身體外側膽經腓骨長肌、闊筋膜張肌、脅肋骨與頭皮筋膜的力線向上傳遞,一起分擔受力,以避免全部傷害均由腳踝立即性的吸收,造成嚴重的局部骨折或是肌肉損害。
若在此時就醫治療,治療的注意力還是放在局部腳踝,而忽視了身體其他部分也幫忙吸收累積了一些傷害,自然相關的疼痛、症狀就容易反覆、不容易完全好。急性外傷是這樣的原理,各種日常勞損、反覆性動作造成的內傷也是如此。門診常見類似困擾患者,常跑復健科做復健電療,卻總覺得止痛效果不佳,症狀反覆,卻有一大部分族群在門診的針灸與水藥治療後就很快穩定下來,原因就在於背後的病灶有沒有被清楚的看見。
常見痠痛症狀與背後隱藏病灶
吳文誠中醫師表示,針灸治療有點類似接地的概念,將異常的張力吸收掉以後,患者就能當下感覺到症狀明顯改善,因為前端身體受傷的結構被完整的看見並釋放,這個時候只要使用一些如疏經活血湯、黃耆五物湯等活血化瘀的傷科治療用藥,在修復的黃金期把營養物質送進去,往往都能讓病況顯著穩定一段時間。
而一旦嘗試過當下痠痛改善五到七成,甚至全好的甜頭之後,患者也能立刻明白用新的視角看待身體酸痛的好處。若自己或親友有類似困擾的患者,不妨就醫一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