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糖尿病全醫師問答(2):糖尿病是肥胖造成?糖尿病可以斷食減肥嗎?如何避免洗腎危機

潮健康

發布於 2023年02月22日04:00

潮健康/專題報導

身體會將醣類食物消化吸收後,轉變為葡萄糖作為能量使用,在此過程中幫助身體吸收、利用醣類最重要的荷爾蒙就是「胰島素」。一旦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者身體出現胰島素阻抗,就可能造成血中葡萄糖濃度居高不下,即為糖尿病。

目前而言,第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兩大原因,一是胰島素分泌不足,一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雖然與遺傳基因有關,但造成糖尿病盛行更重要的風險因子,是肥胖大流行及活動量減少的生活型態。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健檢出現哪些數字要注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符合:(一)空腹血糖大於126 mg/dl、(二)口服葡萄糖測試2小時後大於等於200 mg/dl、(三)隨機血糖大於等於200 mg/dl合並有典型糖尿病症狀(多吃、多喝、多尿)或酮酸中毒,3項標準中符合2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美國糖尿病學會與歐洲糖尿病研究小組的診斷標準,則加入糖化血色素(A1C)大於6.5%,只要前述4項標準在同一次抽血檢查中有2項指標成立,或在不同時間抽血檢查符合2項以上指標,即屬於糖尿病範圍。

血糖超過正常範圍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者,被稱為「糖尿病高風險群」也稱為「糖尿病前期」,與肥胖、高血脂、高血壓有關 。研究發現,調整不良的生活型態可降低50%以上的糖尿病風險。平時注意體重管理、定期檢查血糖值是否超標,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發生。

糖尿病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目前國內盛行率如何?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何? 發生糖尿病前期就要當心?

第2型糖尿病在初期多屬於隱性症狀,病人可能毫無覺察。一旦血糖逐漸升高,可能有三多 ( 多吃、多喝、多尿 )、疲勞、體重減輕、視力模糊、陰部搔癢或傷口不易癒合的症狀。病人也會自行解釋症狀原因,以為只是太累、睡不好、水喝太多等等。也有不少病人是因為感染、手術入院或施行健康檢查,才發現已經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都是因為肥胖?哪些不良習慣更危險?

久坐不動加基因遺傳  糖尿病年輕人口漸增?
久坐不動加基因遺傳 糖尿病年輕人口漸增?

人體的血糖恆定是由相當精密的內分泌機制所調控,藉由胰島素、升糖素及各種荷爾蒙達到平衡。

攝取過多熱量時,身體的血糖升高,會增加分泌胰島素而將過多的葡萄糖轉化為肝糖及脂肪等形式儲存。一旦身體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引起肥胖、胰島素阻抗和代謝症候群,甚至發生糖尿病。

不良生活習慣是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之主因,諸如少動多吃、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等,都會讓體重增加,造成肥胖和胰島素阻抗。另外,多基因遺傳也與糖尿病有關,若有家族糖尿病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糖尿病風險則會大大升高。

『值得提醒的是,第2型糖尿病是血糖「從正常到不正常」的緩慢歷程,初期往往症狀不明顯,且發病原因和家族遺傳、飲食、活動量少及肥胖有關。近年體重管理及減重風氣盛行,168斷食法成為許多人嘗試的減重方式,不過,糖尿病人如果冒然嘗試極端斷食的飲食控制,很可能導致血糖起伏波動過大,甚至出現低血糖危險。提醒糖尿病人應遵守4大原則:避免高糖飲食、規律運動、服藥控制、定時測量血糖。

糖尿病人不能亂斷食?如何偵測低血糖發生?

雖然過重、肥胖與糖尿病息息相關,但糖尿病人如果採取極端的飲食控制,反而可能引起更危險的「低血糖」。尤其是對較年長的糖尿病患者,不但會引發頭暈、手抖、冒冷汗、饑餓感,甚至導致昏迷等立即性危險。

因此,服用藥物或施打胰島素後,務必依照規律進食。如果沒有食慾而忽略進食,應暫緩施打胰島素或有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當有低血糖症狀發生時,應及時補充糖份,平日最好維持三餐定時定量,減少低血糖機率。

另外,糖尿病有時會發生半夜低血糖或「黎明現象」(dawn phenomenon),不自覺的低血糖易影響血糖穩定,並使病人對血糖控制產生畏懼。過去採用單次採血每天4次仍可能錯漏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現今拜科技之賜,已有輔助式的血糖監測工具如連續血糖監測儀(CGM)能立即提供血糖數據,並警示高血糖、低血糖狀況,協助病人立刻進行藥物或生活型態調整,幫助維血糖穩定。

糖尿病人更要注意「低血糖」
糖尿病人更要注意「低血糖」

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疾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的重要危險因子。台灣的洗腎盛行率和發生率更是世界首位,隨著糖尿病盛行率上升,糖尿病也成為國人透析(洗腎)的主因,各項文獻研究皆指出,積極控制血糖可以減少或延緩腎病變的發生,糖尿病人應定期檢測白蛋白、肌酸酐並估算腎絲球過濾率等腎功能指標。

糖尿病為何容易洗腎?要注意哪些腎臟病症狀?

糖尿病應注意腎功能燈號!  瞭解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
糖尿病應注意腎功能燈號! 瞭解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

胰島素是身體所需之荷爾蒙,介入補充胰島素並不會造成腎臟損傷。過去是糖尿病人進入晚期施打胰島素,隨病程發展面臨洗腎,才會形成大眾的錯誤印象。實際上,及早穩定控制血糖,對糖尿病人而言是保護器官功能,尤其是避免併發腎臟病的重要關鍵。

不過,因為糖尿病與腎臟病緊密相關,在透析前一年罹患的疾病中,糖尿病比例高達47%。當腎臟長期過濾高血糖濃度的血液,容易使腎臟細胞出現結構性變化,進而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糖尿病一旦發現腎功能異常時,平均約在10年內面臨需要透析的風險。

台灣本土數據顯示,約51.1%的糖尿病人未認知到腎病變風險,提醒糖尿病族群應注意腎臟病早期症狀: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並及早就醫透過蛋白尿及腎功能數值檢測判斷腎臟病分級。

建議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