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准2款阿茲海默症的針劑新藥,今年6月19起,在台灣施打,對於阿茲海默型失智患者具有療效;其實有研究顯示 :增加失智症患者的社會互動和手腦刺激,可以大幅減緩病程。
因此、失智症患者除了藥物控制,家屬陪伴和長照資源協助,仍是目前控制失智病情惡化的最好方法。
84歲的林阿公,在去年被診斷為失智症,但生活沒有因此變黑白。
失智症長輩 林阿公:「 心情敞開 很開心,這裡有老師教學 繪圖 唱歌 。」
失智據點的課程學習和人際互動,穩定了林阿公的失智病情。
林阿公的女兒:「 讓他(爸爸)心情愉快,每天都有給他安排活動,來這邊(失智據點)上課,或者是去親戚家泡茶聊天,要跟他多說話,然後也要帶他出來接觸人群,待在家裡 (爸爸)就是看電視,打瞌睡這樣而已 這樣不好,反而(失智症狀)退得很快。」
失智症初期症狀、和老年記憶力退化,容易混淆。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曹汶龍:「 如果是真的是失智(症)的話,他的問題不光只是單純記憶不好,(上完廁所)馬桶不沖水了,使用家電的方式 比較不會了,方向感 空間感有點差,真正失智的老人,不覺得他(自己)有問題。」
一旦失智症確診,除了病患接受藥物治療,照護者也得調整心態、共同面對未來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曹汶龍:「 如果接受他是失智,接受他現在是幼稚園大班,把他當孩子 甚至於到最後,他連大小便失禁 不認識你了,但他知道你是他最親近的人,老人家在失智之下,仍然可以有笑容。」
失智長輩的記憶,可能隨著歲月而模糊,但愛的感知能力,永遠不會消失。
台中慈濟醫院失智據點班導師 羅振維:「 如何營造一個失智友善的據點,不要特別限制他,在長輩所可以安全看視之下,能做的 我們都讓他做,畫畫 唱歌都可以,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最好的共伴跟共好。」
維護失智者的尊嚴,照顧者也應該多運用長照資源,讓自己稍作喘息之後,再用耐心和愛心,繼續陪伴失智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