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接受口腔癌治療後,無法進食、說話?帶你破解口腔癌 5 個常見疑問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023年01月30日12:39 • 發布於 2023年01月30日12:35 • 健康遠見編輯部

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6倍與14.6倍。對於口腔癌,坊間存在著不少誤解與問題,可能導致民眾對此疾病有錯誤的醫學常識,甚至拖延診斷和治療的時間,以下帶你了解5個常見的口腔癌疑問。

口腔癌都是檳榔惹的禍?不吃檳榔就不會得口腔癌?

檳榔子(俗稱菁仔)中的成份檳榔素、檳榔鹼以及添加的荖花均有致癌性,所以嚼食由石灰、荖花和檳榔子合成的檳榔易造成口腔黏膜細胞病變而發生口腔癌。雖然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但口腔若長期受到刺激都可能造成癌變,如吸菸、喝酒、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都是造成口腔癌的可能原因。

口腔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

近年來,已發現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越來越多的口咽癌。感染口腔的 HPV會引發頭頸癌,尤其是口咽癌的風險更高,研究也顯示,HPV也會引起小比例的口腔癌,可能與口腔衛生不佳有關。

藉由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以及充足營養,可維持較佳的免疫力,可使身體自動清除病毒,避免反覆受到感染。此外,安全性行為及單一性伴侶也可以減少感染HPV病毒。

口腔癌可以藉由自我檢查而早期發現嗎?

口腔癌早期的症狀是口腔黏膜有白斑、紅色斑塊、久不癒合的潰瘍或突起的腫塊等。所以民眾可利用每天刷牙的時候,對著鏡子做口腔自我檢查,用眼睛觀察口腔、舌頭、牙齦、嘴唇等粘膜顏色或形狀的變化,是否有白斑、潰瘍或臉部左右不對稱、舌頭活動受限麻木等異常變化,並用手去觸摸口腔各部位是否有突起的腫塊。若有可疑症狀,應立即就醫,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接受口腔癌治療後,會影響進食?

外科手術及放射治療均會影響患者口腔、舌頭及喉嚨的活動,造成飲食困難,此乃正常現象。患者可嘗試軟食,例如炒蛋、乳酪等,避免麻辣、椒鹽等具刺激性的食物。待傷口的組織復元後,腫脹會逐漸消散,患者可回復正常飲食。惟若持續感進食困難,應向醫生諮詢了解原因。

接受口腔癌治療後,說話能力會受影響嗎?

口腔癌腫及其治療均牽涉嘴唇、牙齒、舌頭或軟顎的改變,難免影響患者的說話能力。不過,一般而言,該等影響並不深遠,部分人可能無法準確發出一至兩個音,而待身體組織復元後,說話能力將完全或大致回復正常。如接受治療後,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患者應向醫生了解情況,或向言語治療師求診,索取專業意見。

根據全國口腔癌篩檢資料顯示,透過篩檢發現之口腔病變者,高達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就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之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早期發現、適時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0%以上。

國民健康署提醒有菸檳習慣的人,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讓口腔癌不輕易找上門,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相關篩檢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至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

衛生福利部口腔癌防治

衛生福利部:定期口腔黏膜檢查 降2成6死亡風險! 口腔癌男性比例高 預防更勝治療

衛生福利部:國人每年超過3千人死於口腔癌 早期檢查 揪出病變

台灣癌症基金會口腔癌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口腔癌

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口腔癌Q&A

Mayo Clinic:Mouth cancer

成為健康遠見Line好友,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