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男性老來得子風險高!研究發現:爸爸年紀愈大,孩子思覺失調症發病愈早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5月06日06:45 • 發布於 05月06日06:45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葉懿德 圖/photoAC
男性老來得子風險高!研究發現:爸爸年紀愈大,孩子思覺失調症發病愈早
男性老來得子風險高!研究發現:爸爸年紀愈大,孩子思覺失調症發病愈早

現代人婚育年齡不斷上升,過去多聚焦在高齡媽媽的生育風險,但國衛院最新研究首度證實,父親年齡愈大,孩子的新生突變就愈多,且思覺失調症的發病時間愈早。

現代人婚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統計,1991年至今,母親平均生育年齡從27.2歲上升至32.4歲,父親則從30.3歲上升至34.6歲,男女雙方普遍晚婚晚育,生育時間平均延後約5年,其中也不乏「老來得子」的家庭,但「老來得子」真的是好事嗎?

「過去大家都說要注意高齡媽媽的風險,但其實男性生育年紀愈高,孩子的『不良率』也可能會上升,」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提醒,「這一塊過去被忽視,如今透過新技術,我們終於看到背後的因果機制。」

這項由國衛院與國家高齡醫學與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共同進行的研究,是全球首度針對思覺失調症家庭,以全基因體定序方式,探討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發病時間的因果機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

全基因定序揭示:爸爸年紀愈大,孩子突變愈多

過去曾針對台灣700萬筆新生兒資料分析發現,若父親25~29歲生小孩,子代思覺失調症發生率約為0.5%;若超過50歲才生,發生率則上升至逾1%,觀察到男性生育年齡愈高,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但未有實證直接評估與量化。

研究主持人、國衛院副研究員王世亨指出,有兩種可能機轉,一是認為精神疾患風險高的男性,婚育年齡也會較高;另一新生突變假說則認為,因男性精子是不斷分裂新生而成,分裂錯誤恐持續累積,因此年紀較大的男性精子,可能有較高錯誤率。

為深入探討機制、因果關聯,研究團隊從全台600多個思覺失調家庭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5個思覺失調症多發家庭進行全基因體定序,每戶都包含健康父母與3名共病手足,完整比對家庭成員的基因序列,進而辨識出孩子身上的「新生突變」。

「這些新生突變不是遺傳自父母,而是在孩子身上第一次出現的基因突變,」王世亨解釋,「結果確實研究發現,父親每增加1歲,孩子平均會多出1.5個新生突變;而孩子每多出一個新生突變,思覺失調症的發病年齡會提早0.16年。

男性精子持續分裂,是造成新生突變關鍵之一

為什麼突變主要來自爸爸?王世亨說,這和生理特性有關,「女性卵子數量在青春期後便固定,但男性的精子一生都在不斷分裂。年齡愈大,分裂次數愈多,產生突變的機率也愈高,過去研究也發現,新生突變約80%是來自父親、僅20%來自母親。

研究團隊進一步做因果中介分析後發現,父親年齡與子代思覺失調症發病時間之間,有約30%的因果關係可由新生突變機轉解釋,其餘70%則可能與子宮內感染、環境因子或其他非遺傳因素相關。

不只精神疾病,還可能影響神經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陳為堅指出,新生突變並不只與思覺失調症相關,也與其他神經發展性疾病有潛在關聯,「像是亞斯伯格症、注意力缺陷症等,都與新生突變高度關聯。

「這項研究利用全基因體定序探討父親生育年齡的影響,證實較晚的生育年齡,確實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陳為堅說,「基因定序不只可用來分析遺傳風險,更可以看出『沉默的風險』,發現生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誤差,就像是產品製造的不良率。」

鼓勵適齡生育,打造安心生育的社會環境

「現在很多新婚夫妻希望結婚後多享受幾年再生孩子,但結婚年齡已經晚了,再延後生育,對孩子的健康風險也可能增加,」國家高齡醫學與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指出。

他呼籲,應推動更多元的生育支持政策,「不只是補助金錢,更重要的是提供彈性工時、友善職場與育兒支援,才能讓年輕世代安心在適齡階段生育。」

王世亨指出,過去較少研究探討男性生育年齡的影響,這次研究有助補足這部分的缺口,未來若能擴大樣本數,並延伸至其他精神或神經發展性疾病,將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高齡父親對後代健康的潛在風險。

延伸閱讀:

香菜營養有6大功效,香菜怎麼料理才好吃?禁忌一次看

連續一星期模仿巴菲特的飲食習慣!實驗結果發現:不是股神不要學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