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走路可降低死亡率,但一天要走幾步才算健康?醫:不一定要日行萬步,這樣走就有效益

50+好好

更新於 2023年12月06日06:31 • 發布於 2023年12月06日06:31

文/王鈺棻 圖/Shutterstock

編按:一天要走幾步才健康?這幾年,不少科學研究提出證明,步行可以減少死亡率及某些疾病。不過,要走幾步最適宜、健康效益最大,不同研究則有不同見解。怎麼走路才正確、避免運動傷害?

走路可以說是最簡單又容易進行的運動之一,公園、學校操場、河濱步道不時可見民眾前去散步或健走。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認證走路是邁向健康生活的關鍵。(相關閱讀:每天走一萬步好處多!台灣北、中、南、東,4條可以日行萬步的步道

這幾年,不少科學研究提出證明,步行可以減少死亡率及某些疾病。不過,到底要走多少步,健康效益最大?

日行幾步才健康?不一定要日行萬步,6000~8000步就有效益

2022年一篇發表在《刺胳針公共衛生期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每天走3500步左右,每天步行1萬1千步左右的人,總死亡風險下降53%。每天步行6000~8000步,總死亡率風險也明顯降低。研究也顯示,60歲以上的長者,每天走6000~8000步達到最大效益,一般60歲以下的成人則是在大約8000~1萬步達到最大效益。

202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顯示,每多走2000步,總死亡率可減少8%、癌症死亡率減少11%、心血管死亡率下降10%。但是每天走路超過一萬步反而沒有明顯幫助。

2023年,心臟科重量級的《循環期刊》(Circulation)也有一篇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長者每天的步數越多,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越低。例如日行6000步,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約下降50%,日行一萬步則是約下降60%。一般成人則是在6000~8000步左右達到最佳效益。(相關閱讀:想抗老防失智?最新研究:每天多走1公里,心血管疾病下降90%

天母力康診所復健科醫師卓彥廷指出,由這幾篇研究結果看來,光是走路就能降低各種原因的死亡率,多動一定比不動好。但若僅僅只是散步或隨意走路,恐怕還達不到運動效果。走路時至少要有30分鐘的時間,達到每分鐘走80~100步的速度,才算是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狀態。每天走路至少達6000~8000步才能有助抗老、強化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強耐力,維持健康狀態。

走路是最容易入門的運動,但走錯反而會受傷!走路不適2大原因

走路是容易進行的運動,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輕鬆開始。但卓彥廷觀察,門診不時有因走路造成腳部不適的民眾前來就診。歸納起來,走路不適有2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一下子增加太多步行數或步行強度。卓彥廷強調,腳是人體的負重和運動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退化的情況,年輕時走快、走遠可能沒什麼問題,但進入中年,再加上缺乏運動習慣,就可能出狀況。因此,進行任何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切勿一時興起或給自己太高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就走路運動來說,以階段性增加5~10%的步數較為適宜。例如,原本每天走2000步,可以先在接下來的一週內每天走3000步,觀察自己的感受和身體狀況。沒有不適,再每回逐步增加5~10%,即150~200步,直至設立的目標值。

第二個原因,是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增加膝關節和周邊結構的壓力。卓彥廷指出,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會逐漸流失,平日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一定要先做肌力訓練。原本就膝蓋不舒服的人也不要冒然進行走路運動,最好先找復健科醫師診斷及評估膝蓋的狀況,看是否需進行治療,或是做步態調整、矯正走路姿勢及肌力訓練。

有些民眾為了減少膝蓋的不適或疼痛,走路時會戴護膝,卓彥廷表示,使用護膝是利用外來支撐增加關節穩定及減少膝蓋壓力,但並不是理想的方法,使用久了反而身體會產生依賴,使附近部位的肌肉群退化,最好的方式還是進行肌力訓練,增加肌耐力。

正確走路4重點 「髖關節步行法」讓腳後跟先著地

走路是常人每天都在進行的活動,但如何走路才能達到運動效果且不會有運動傷害?卓彥廷提示幾個重點:

1. 走路時應該保持上半身挺直,脊椎中立。就像頭頂有條線吊著,同時要稍微收緊小腹核心肌群,如此減少脊椎的壓力。

2. 雙腳行進時採用「髖關節步行法」,也就是走路時每個步伐都是腳後跟先著地踩到腳掌,最後是腳尖,讓腳底像車輪一樣滾動;前進時膝蓋打直,推進力要來自屁股和大腿後側的力量,這樣不僅能省力,也不會出現駝背或頭部往前伸的姿勢。

3. 以「髖關節步行法」行進時,腰椎、脊椎、胸椎會呈現旋轉的動作,連帶使肩膀做出前後作動,所以走路時,雙手也會自然擺動,以保持身體平衡穩定。如果走路時雙手不會自然擺動,很可能就是走路方式有問題。

4. 久坐的人因為大腿前側肌肉會變緊。因此,要進行走路運動時,一定要先伸展大腿前側肌肉,才能使屁股和大腿後側的力量正常發揮。

也有些民眾走路時會打赤腳,認為不僅可以接地氣,還可以按摩腳底穴位,增加血液循環。但卓彥廷表示,外面的路況不一,腳沒穿鞋,對於地面的碎石、碎玻璃、垃圾等,毫無防衛能力,可能增加受傷或細菌感染的機率。此外,腳部也會因失去了鞋子的支撐,產生關節受傷、足底疼痛或摩擦起水泡、長繭的問題,因此,走路運動還是穿鞋較好。

選一雙好走路的鞋子 5原則挑鞋,傍晚買鞋比早上好

走路時,挑選一雙適合的鞋子很重要,該如何選擇呢?卓彥廷也提出幾個重點:

1. 先了解自己的腳是屬於什麼形狀,像是扁平足、高弓足等,不同的腳形會有不同的問題,若腳形有異常可以透過鞋墊來調整

2. 挑選鞋底也要盡量貼合自己足弓的形狀,裡面最好是軟墊型的,足弓處微微凸起,可幫助底部緊壓與放鬆。

3. 鞋後跟必須具有吸震力,才能保護腳踝,挑選時可按一按鞋後跟的硬度夠不夠,以判斷吸震的效果。

4. 鞋子的楦頭要夠寬,讓五根腳趾頭能在鞋內可以自由動作,才不會影響運動進行。

5. 人的腳在早上起床後是最小的,時間愈晚腳的體積會增加,因此,試鞋的時間最好選在下午接近傍晚時。試穿時腳往前頂或往後頂,都留一個指頭的距離即可。

卓彥廷也提醒,走路運動前一定要先進行暖身和伸展運動,同時也要注意補充水分,才能讓身體運作保持良好狀態。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