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德國也向右轉!保守派贏得大選,極右政黨創二戰後最佳成績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2月24日04:10 • 發布於 02月24日04:09 • 邱祐慶

德國國會大選結果出爐,保守派在野黨基督教民主黨/基督教社會黨聯盟(CDU/CSU)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以微弱優勢勝選,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支持率也翻倍,還創下二戰以來極右政黨最佳表現!而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承認敗選,其領導的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SPD),更創下歷史最差得票紀錄。

這次國會選舉,因蕭茲政府於2024年11月垮台而提前舉行;這個聯合政府執政僅三年,就因內部紛爭不斷而大失民心。

根據德國公共媒體《ARD》與《ZDF》預測,基民盟聯盟獲得28.5%的選票,德國另類選擇黨則拿下20.5%,比2021年選舉結果翻倍。

而執政黨社民黨只獲得16%,不僅落後於極右政黨,還刷新2017年20.5%的最低紀錄;綠黨得票率約12%,而原執政聯盟成員之一的自民黨(FDP),則可能因僅獲4.5%選票,而失去國會席次。

阻隔之路艱難,德國政局陷動盪

「我們今天創造了歷史,」AfD共同領袖楚魯帕拉(Tino Chrupalla)表示。

《美聯社》指出,AfD自2017年首次進入國會以來持續擴張,這次選舉後更成為德國政壇不可忽視的勢力。

該黨總理候選人魏德爾(Alice Weidel)強調,AfD已經準備好與基民盟談判組閣,但梅爾茨再次強調「絕不與AfD合作」,表示兩黨在外交、安全、歐盟及北約等多方面立場南轅北轍。

儘管勝選,梅爾茨組建多數政府的挑戰仍艱鉅,他希望能在4月20日復活節前完成組閣,可能考慮與社民黨或綠黨聯手,或者,要看左派「薩哈拉.瓦根克內西特聯盟」(BSW)是否跨過5%得票門檻決定。

「德國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外界不會等我們進行冗長的談判,」梅爾茨強調。

副總理兼綠黨總理候選人哈貝克(Robert Habeck)則呼籲,梅爾茨在選舉後應調整立場,展現總理的穩重,「這次選舉顯示中間勢力正在被削弱,我們都該反思這個結果。」

蕭茲則對AfD的成功表達強烈遺憾,指出「極右勢力的壯大絕對不可接受,我永遠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梅爾茨:需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金融時報》則指出,梅爾茨在聯邦大選勝出後承諾,將推動「不依靠美國」的國防自主,以應對歐洲正經歷的動盪局勢。他強調,美國總統川普對歐洲的命運「漠不關心」,德國必須重新審視其安全架構,減少對華府的依賴。

梅爾茨表示,歐洲必須迅速加強自身實力,逐步實現自主性,這已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他坦言,從未想過需要公開提出這樣的主張,但川普近期的言論顯示,現任美國政府對歐洲的未來缺乏關切,他甚至質疑北約的前景,並抨擊華府干預德國選舉,將其與俄羅斯的選舉操控相提並論。

《金融時報》指出,川普政府對德國政局的影響不容忽視,報導指出,美方曾公開拉攏AfD,批評德國主流政黨拒絕與該極右派政黨合作。

AfD不僅使用納粹時代的口號,還主張解除對俄國的制裁及大規模驅逐移民。川普近期更在未與歐洲協調的情況下,與俄羅斯就俄烏戰爭展開直接談判,並威脅撤回對歐洲的安全保證,德國目前仍駐有美軍在歐洲的最大兵力。

對此,德國副總理哈貝克(Robert Habeck)表示,德國正面臨「歷史性挑戰」,需要迅速行動以因應美歐關係的裂痕,他警告:「美國不僅拋棄了歐洲,還在削弱歐洲的利益。」

極右進一步擴張?歐洲政局面臨考驗

這次大選吸引了自1990年德國統一以來最高的投票率,達到84%,民眾對現任政府的不滿情緒高漲,尤其是對能源政策、移民問題,以及經濟停滯的反感,使得極右翼勢力迅速壯大。

對經濟界而言,選後的不確定性引發擔憂。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首席經濟學家施米丁(Holger Schmieding)警告,邊緣政黨的壯大可能阻礙德國憲法改革,例如鬆綁公共債務上限的努力,這對增加國防與對烏克蘭的援助至關重要。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執行長塞溫(Christian Sewing)則敦促新政府盡快上任,「德國需要一個既有能力又願意行動的政府。」

這次德國大選結果,也引發歐洲政壇關注。《美聯社》報導,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與北約核心成員國,德國對俄烏戰爭、歐洲防衛及美德關係的影響舉足輕重,尤其在美國總統川普回鍋、推動對歐貿易與外交強硬政策的背景下,德國未來走向將深刻影響歐洲局勢。

此外,AfD的強勢崛起,也將推動歐洲極右勢力的成長,使德國政治出現更大撕裂。魏德爾就警告,如果基民盟選擇與左派政黨組成聯合政府,「這個政府並不穩定,可能撐不過四年,而AfD將在未來超越基民盟。」

隨著德國政局進一步分裂,梅爾茨如何化解極右勢力壓力並穩定國內政治,將成為未來幾個月的重大挑戰。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