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天氣轉涼,喊冷的你,可知台灣有一群人在地底,為你每天使用的電力無虞,忍受零下十度低溫!他們就是台電忍者龜團隊。台電花了10年,在地下50公尺深、超10層樓深度進行高難度工程,這群人為了施工方便,連保暖外套都不穿。請為辛苦的他們按讚。
台電除了有爬電桿的蜘蛛人,也有深入地下挖洞道的忍者龜!
造價36億元,歷經10年工程施作,連接大安變電所至松湖變電所的巨型電纜洞道終於完工,預計2025年正式啟用。這個工程有多艱辛?除了開挖深度比捷運還深、為了讓地層較為穩定,工程採用了「冰凍工法」,全區的工作溫度是攝氏負10度的低溫,施工環境相當惡劣。
大安變電所地下巨型電纜洞道。胡華勝攝
攝氏負10度的低溫工作,靠勞動身體取暖
北區施工處第六工務段經理張柏彥,如此描述現場上工的難度。
「攝氏負10度的低溫下工作,基本上空氣及水都是結冰的,呼吸都能呼出白氣,剛進到冰凍區域,比較溫暖的身體也會冒出陣陣白煙。因為溫度很低,每作業約半小時必須離開到溫暖的地方稍作休息,在開挖凍土的時候,會冷到鼻水流不停。」張柏彥表示,真的萬分辛苦,不為外人知。
但是,工人要怎麼樣禦寒呢?張柏彥說,工人為了施工方便,都是很簡單的穿著,頂多加個毛帽及面罩,並沒有穿保暖的羽絨外套,都用勞動來讓自己的身體暖活。基本上,人員作業都是輪流進行,因為進出要爬約40公尺深的直井,為了省得爬進爬出的麻煩,所以休息的時候也不會離開洞道,隨處就找個比較軟的保溫材料席地而坐,不夠軟就多墊幾層,中午休息也是如此。
345kV電纜跟人的腿一樣粗。胡華勝攝
開挖過程也是關卡重重,必需先將預鑄水泥環片洗孔,洗出可以讓人員彎腰鑽進去的小孔,才能開始開挖凍土。出由於冷凍的土壤其實很硬,相當於混凝土的硬度,工程開挖的作業空間很小,寬度只有2.2公尺,工作人員只能手持小型的電動破碎工具,將土壤一塊一塊的打下來,手都酸了,才能慢慢地挖出坑道。
潛盾工程3年只能挖1公里
這條連接內湖松湖變電所(堤頂大道和南京東路交叉口)與台北市中心忠孝復興捷運站旁的大安變電所電纜洞道,工程到底多浩大?全線以潛盾方式開挖,洞道內徑4.6公尺,人站在洞道內就顯洞道的巨大,規劃建置兩條345kV輸電線路,每條輸電電纜幾乎是跟腿一樣粗,未來電纜的維護就在洞道內安全性大幅提升,將扮演台北市核心區的供電樞紐。想想看台北市精華東區有多少企業與商家?隨時缺少不了電!洞道上的大安變電所提供200萬瓩裝置容量,對台北市東區的供電穩定有相當幫助。
台電北區施工處處長張涵曦指出,這樣的地下潛盾工程每天最多前進3~5公尺,若遇到堅硬地質,一天可能只能推進2~3公尺,平均3年也只能挖1公里距離。
潛盾機。台電提供
取經日本,突破使用分區限制帶動商業價值
但是,為何變電所不能蓋地上呢?台電新事業開發室主任吳珍妮表示,最早變電所是裸露在戶外的,後來變成室內,室內再變成地下化,是一代一代演進而來的。但一切都是從民眾需求來改。
原來,台電早期依照「土地使用分區」的規劃,變電所一定要蓋在變電所用地上,民國80年左右台電蓋變電所不斷遭遇抗爭,那時發現日本的變電所都在地下,地上是百貨公司或者是餐廳,甚至旅館。於是,台電決定借鏡日本的經驗,做出改變。
連接大安變電所至松湖變電所的巨型電纜洞道工程已經完工。胡華勝攝
根據台電統計,全國多目標用途變電所共有24座,有13座已經是運轉中,主要是結合台電員工辦公室、服務所、商場、餐廳、運動場所及公園等設施;興建中的有5座,規劃中的有6座,多用途的選項擴大至商旅、停車場、社會住宅、日照中心及托嬰中心等,至於最終是哪些用途,由都審委員會拍板定案。
最好玩的變電所,附帶餐廳和遊樂區
台電目前最成功的多目標用途變電所,首推板橋新民變電所。17層樓高的大樓中,地下4個樓層是變電所機組位置,1樓有連鎖餐廳、台電台北南區營業處辦公室及台電「電幻一號所」綠能展示館,特別的是展示館依主題劃分水力、風力、光電、潮汐及地熱5大展區,結合彈跳、跳舞機、投籃機及甩戰繩、飛輪等運動,體驗綠能的原理,就像是健身房運動一樣,不少父母假日會帶小朋友來遊玩「放電」。
另外一個成功個案大安變電所,是台北市第一座地下化超高壓變電所,也是國內首例與商旅共構的變電所,粗估商旅每年能為台電賺進超過5千萬元。
如此看來,忍者龜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台北市民穩定供電,還帶來變電所創新加值,變身成旅館與遊樂區,確實該為這群挑戰人體極限的地底英雄們致上敬意。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