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忠平、王思思
戰爭,摧毀文明,也塑造文明。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軸上,每一場留下深刻痕跡的戰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斷地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約兩千五百年前,中國正值春秋末期,這一時期的華夏文明可說是和戰車綁在一起,滾滾前進的。如果我們把目光從東方移向西方,也會發現文明同樣與戰爭緊密相連,相互交織。
就在這一時期,有一個小部落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崛起,擴張為橫跨歐亞非的「波斯帝國」。僅半個世紀後,波斯的「不死軍團」在馬拉松平原與古希臘重裝步兵正面交鋒,並在箭雨中決定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格局。當希臘人打破了波斯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時,無論是勝利者還是戰敗者,他們都尚不知曉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已在東方誕生,獨立的軍事理論已悄然創立。如果當時西方世界能衝破地域和文化的局限,細細研讀東方的戰爭智慧、兵家寶典,也許人類文明的腳步會開啟另一番天地。
當然,歷史無法假設。
雖然《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但當我們認真分析古代、近代或現代戰爭的勝負原因時,總能在《孫子兵法》中找到超越勝負的智慧和答案。孫武的戰略思想如同空氣般,貫穿於古今中外的每場戰爭之中。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從國家與戰爭的關係談起,開篇即指出戰爭的重要性──「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國家如果不重視戰爭,不重視對戰爭的研究和準備,就會危及國家的生存和發展。
與其說《孫子兵法》是一本兵書,不如說這本書講述的是超越戰爭和時代的哲學,關乎生死存亡的智慧。這是孫武的偉大之處,他將戰爭思維昇華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略較量。
當我們穿越約兩個甲子(一百二十年)的煙雲,來到一八九四年,你會看到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幕正鮮活地詮釋孫武的「存亡之道」。清政府將「兵者,國之大事」掩蓋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下,在軍事建設上短視而吝嗇,導致號稱「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開戰前竟仍缺少彈藥,戰場勝負也就不言而喻。而甲午戰爭──這場改變了兩個東方國家命運的海戰,讓日本一戰而起,讓清朝在艦毀人亡的同時,將中華民族推入空前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大幅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正如孫武所言,一國的生死存亡完全繫於戰爭,縱橫千年,國家因不重戰而步向衰退甚至覆亡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理解歷史的教訓並不難,但能汲取其中智慧的人卻很少,因此類似的悲劇不斷上演。
波斯灣戰爭:科威特輕視國防,導致大戰爆發
科威特,一九八九年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四,是當時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樣富庶的國家,卻在軍事投入上極為吝嗇。伊拉克入侵之前,科威特僅約有兩萬名士兵,坦克二十七輛,火炮和火箭發射器九十門(架),攻擊直升機十八架,這就是科威特當年的全部「家當」。
在阿拉伯語中,科威特是「小城堡」的意思,但這個富裕而不強大的國家遠遠沒有城堡那般堅固,反而像茅草屋一般,脆弱得一觸即潰。一九九○年八月二日凌晨兩點,覬覦科威特財富已久的伊拉克動員十四個師,總兵力十多萬人,突然大舉入侵。科威特軍隊還來不及動員軍隊有效抵抗,就迅速被伊拉克軍隊突破邊防線。伊軍僅用了約十四小時,即占領了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第二天占領科威特全境。
這也引發了歷史上第一場高科技現代化戰爭──波斯灣戰爭。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數百架飛機轟炸伊拉克,波斯灣戰爭正式爆發。歷經八年兩伊戰爭洗禮和煎熬的伊拉克,其表面的強悍用來對付科威特雖綽綽有餘,但在面對美國的絕對壓倒性優勢時,伊軍各類目標在美軍高度精準打擊武器的攻擊下,變成散落在「死亡公路」(Highway of Death)上的廢鐵和殘骸,同時也讓蘇聯製武器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至一九九一年二月十八日)歷時雖短,但帶給了伊拉克、科威特,乃至全世界非常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在現代戰爭背景下,軍力落後、科技落後的國家只能被動挨打。波斯灣戰爭暴露出中東地區大多數國家擁有豐厚財富,但卻軍力弱小的「致命缺點」。一位科威特人感慨道:「連國家都保不住了,石油、美元又有什麼用?」這不僅反映了被侵略者的無奈,也道出了波斯灣國家普遍的隱憂。
為了保衛國家安全,抵禦外來侵略,各國必須加強軍事實力,發展軍事工業。因此,增強軍備,購置新式武器,甚至不惜血本加強國防,成為波斯灣國家的新國策;同時,這樣的策略也讓美國軍火商賺得盆滿缽滿。如果一個國家只能透過經歷血腥和殘酷的戰火洗禮才悟出「兵者,國之大事」這個道理,就會像科威特一般珠焚玉碎、千瘡百孔,難以重現往日輝煌。
瑞士「全民皆兵」:重視國防,獲得兩百多年的和平
與科威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瑞士。
這個國家奇蹟般地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兩百多年來都沒有經歷戰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鄰近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身處歐洲南北要衝的瑞士免於戰火塗炭,享受和平?
「我們隨時都在準備打仗」,這是瑞士的答案。
雖然身處於和平的環境,但瑞士極其重視國防建設,一直都沒有停止備戰。「全民皆兵」、「武裝中立」這一基本國防政策一直延續至今。一九七一年,瑞士制定了「總體防禦」(general defense)的軍事戰略,並將其稱為「刺蝟戰略」。這種戰略就像是不會主動進攻的刺蝟,一旦感受到危險就會豎起渾身的尖刺,使敵人無法得逞。
瑞士正如一隻充滿鬥志的刺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強鄰包圍的瑞士只有四百萬人口,卻在短時間內集結了超過五十萬人的軍隊。面對這樣一個渾身是刺的對手,原本想狠咬瑞士一口的德國,權衡利弊後還是放棄了攻擊。
瑞士到底有多重視戰爭和國防?
我們先來了解瑞士的兵役制度,這在全球堪稱獨一無二。瑞士實行民兵制,現役編制兵力十四萬人,有陸、空軍兩個軍種。
瑞士規定,所有二十到三十四歲身體健康的男性公民都必須服兵役,服役人員一生中參加軍事訓練的時間共計兩百八十天。瑞士獨特的兵役制度使其在戰時可動員數十萬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民兵參與作戰。
在增強國防教育方面,瑞士同樣用心良苦。瑞士政府認為,培養公民的國防意識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將其融入每一位瑞士人的血液。為此,瑞士政府透過媒體向全民介紹國家安全局勢、國防戰略等,營造全社會都關心國防的氛圍。同時,瑞士還特別注重青少年的國防教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提前為入伍奠定堅實基礎。
無論是國防建設或物資準備、兵力籌備,瑞士都精心部署。因此,我們並不難理解為什麼其他虎視眈眈的國家都不敢輕易招惹將「重戰」這一戰略思想貫徹到底、融入骨血的國家。
我們可以看到,孫武的重戰思想跨越兩千五百多年到今天仍然意義深遠,甚至更加重要。它時刻警醒著我們,重視戰爭、研究戰爭、準備戰爭。不過,很多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在戰爭形態已發生劇變的今天,成書於丘牛大車、甲胄矢弩時代的《孫子兵法》,還能在現代戰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嗎?
埃及「戰略欺騙」:善用詭計,騙倒以色列情報機構
讓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五十多年前的中東戰場。「兵者,詭道也」,戰爭亦是一種「欺騙的藝術」。
善用謀略,善於「欺騙」,不僅能讓強者更強,也能幫助弱者創造奇蹟。如孫武所言,如果開戰前能最大限度地掩飾己方的戰略企圖,迷惑敵人,使之做出錯誤的判斷,就等於掌握了極其重要的獲勝手段。
一九七○年代,軍備相對落後的埃及、敘利亞等國將兵者的「詭道」貫徹到底,成功迷惑了擁有明顯軍力優勢的以色列,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即「贖罪日戰爭」中初戰告捷。究竟弱者是如何迷惑強者,騙過以色列無處不在的情報人員,並使其最終不得不歸還之前占領的西奈半島的呢?
被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到戈蘭高地大片土地的埃及和敘利亞明白,想要成功復仇、占得先機,必須讓以色列措手不及。為此,他們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欺騙」手段,其中的重頭戲包括:拖延以色列戰爭動員時間、誘使以色列情報機構做出錯誤判斷。
首先,埃及和敘利亞透過政治活動混淆視聽。本著「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的詭道原則,讓以色列做出埃及、敘利亞不會出兵的錯誤判斷。一方面,當時的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頻繁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卡達、敘利亞,表面上看是進行正常的外交活動,但事實上這些外交訪問只是迷惑以色列的幌子,埃及真正的目的是與敘利亞閉門磋商開戰事宜;另一方面,埃及的外交官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在各種場合高唱和平。
其次,埃及切斷了以色列的情報活動耳目。埃及政府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以色列和美國的情報人員。例如,一位在埃及進行情報活動的日本武官突然捲入交通事故,他的汽車與另外一輛汽車相撞,在爭吵中慘遭毒打,不得不住進了醫院。
最後,埃及在軍事部署上製造假象。在戰略欺騙中,兵力部署是最難完全隱瞞的部分,那麼埃及要如何瞞天過海?事實上,他們只能盡力「忽悠」。埃及在兵力部署方面,以「解放23號」演習作為掩護,削弱以色列對他們的軍事行動的疑心。此外,埃及還花了三千萬英鎊在蘇伊士河西岸建起高高的沙石堤岸,表面上是為了防備以軍的攻擊,實際上是為隱蔽坦克和炮兵集結。
隨著以色列人逐漸掌握了埃軍的動向,戰略欺騙被看穿的可能性也越來越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當時非常孰悉埃軍的以色列軍情部負責人亞里夫(Aharon Yariv)被撤職,接任的伊萊.澤拉(Eli Zeira)堅信埃及絕不可能發動戰爭。他的理智被主觀俘虜,因此成為了改變戰局的關鍵槓桿,使得強者盲目、弱者變強。事實上,戰前以色列軍情部一位研究員提交了評估報告,指出埃及在蘇伊士運河沿岸的部署和演習都是為了掩護真正的渡河作戰,面對觸手可及的真相,這位研究員的上級選擇了無視這一警告。
因此,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就在埃敘軍隊進攻前幾小時,伊萊.澤拉還在記者會上大談以色列陣地堅如磐石。此時的他絕對想不到,再過一會兒蘇伊士運河西岸將有四千門埃軍大炮一齊轟鳴,一千艘橡皮艇運送著全副武裝的士兵渡過運河,三百多架戰機發出怒吼衝向戈蘭高地,敘軍坦克越過壕溝,以軍多個堅固據點將落入他國之手。孫武「兵者,詭道也」的戰略思想,在「贖罪日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邱吉爾說:「人類的歷史就是戰爭史。除了短暫和不穩定的片刻,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和平過。」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戰爭的樣式、形態如何變化,基本的規律始終未變。如果缺乏正確的戰略思想來指導戰爭,結果很可能為某個國家,甚至多個國家帶來難以承受之傷。正如美國戰略研究專家柯林斯(John M. Collins)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指出這是一場戰略思想落後於技術發展的災難,也是人力物力的浩劫。
我們仔細研讀《孫子兵法》就會發現,孫武對戰爭有極其深刻的認識,他的哲學觀念與現代戰爭息息相關。無論是戰略層面的哲思,還是在戰爭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都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正因如此,《孫子兵法》對東西方的軍事理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全世界軍官,乃至每一位普通人的必讀書單。
※ 本文摘自 《孫子兵法『21世紀』致勝思維【商場&戰場双贏】》,原篇名為〈現代戰爭應用 超越戰爭與時空,計與詭的戰術藍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