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市售鮮奶價仍世界貴,學者:乳品廠和通路要有良心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2年05月19日04:37 • 上下游News&Market
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市售鮮奶價仍世界貴,學者:乳品廠和通路要有良心

(續前文)到歐美國家旅遊時會驚訝發現:「牛奶比水便宜」,與乳業大國相比,台灣鮮乳常被形容「世界貴」。但學者認為,台灣鮮乳價格主要是被加工及販售通路所墊高。而且其他國家對乳業有補貼政策,台灣則無。

弔詭的是,台灣鮮乳末端售價雖高,但工廠跟酪農收生乳的基礎收購價,卻足足11年沒有調整過價格。生乳收購價是由乳價評議委員會訂定,這個定價機制的初衷是讓牛奶價格穩定,隨著飼料、人事等成本上升,酪農們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收購價卻遲遲未見反映。

高乳價的台灣還應繼續發展酪農業嗎?臺灣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徐濟泰表示,鮮乳售價高並非酪農的問題,牛奶的存在是提供國人蛋白質來源,相較於進口牛奶,國產鮮乳更能保存完整的營養素;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則表示,台灣是海島國家,牛奶又是六大營養素中獨立項目,無論是從糧食安全、國民健康或是經濟角度來看,酪農業都不該放棄。

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市售鮮奶價仍世界貴,學者:乳品廠和通路要有良心
台灣鮮乳的售價跟各國比較起來高出甚多(攝影/蔡佳珊)

相較國外,台灣生乳收購/末端鮮乳售價價差高

與乳業大國美國、紐西蘭相比,台灣的生乳收購基礎均價為每公斤26.12元,美國和紐西蘭的收購價折合成新台幣分別為15.76元、14.5元,但每公升鮮乳零售均價差異卻甚大:台灣85.62元、美國29.69元、紐西蘭38.67元。

徐濟泰表示,台灣的生乳價格是美國的1.7倍、紐西蘭的1.8倍,「這是因為飼料依賴進口,所以生產成本高」,但台灣鮮奶末端售價卻是美國和紐西蘭的二到三倍,「養牛的人沒有貪心、也沒有黑心,消費者要問的是:『需不需要中後段這些沒良心的業者?』」

龔建嘉則表示,台灣屬於海島氣候,溫度變化大,生乳的產量並不如其他國家穩定,台灣每頭牛平均日產量為25公斤,美國的乳牛日均產量可達40公斤,相對來說台灣的生產成本就會提高。但其他國家的乳品價格比台灣低廉,不見得只有生產成本問題,「有的國家是給乳品業補貼、鼓勵出口的」,高額的補貼甚至可能讓末端售價比生乳收購價來得便宜,「這樣的補貼,台灣是沒有的。」

收購價11年未調整,各項成本上漲逐漸壓垮酪農

台灣的生乳收購基礎價是由乳價評議委員會訂定,由中央畜產會召開,成員有酪農、乳品廠以及學者三方代表參與,每年開會議定下一年的收購價。

然而生乳收購基礎價已經有11年沒有更動。光泉公司契養的酪農聯誼會會長陳漢倫直言,乳牛飼養成本雖以飼料佔比六成多為最高,但人事成本、設備攤提、環保污水等處理成本也不斷增加,「講價格就傷感情,但酪農不是故意要漲」。他表示,近年來每一次開會酪農都在討論成本問題,先前漲幅還在可接受範疇,現在卻是酪農真正危急存亡之時,有的牧場已經因為不堪重負而萌生退意,「就連我自己也是壓力好大。」

生乳收購基礎價為何會多年「凍未調」?「完全是機制問題。」現任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2000年至2009年曾任乳價評議委員會召集人,任內便因飼料成本增加調漲過生乳收購基礎價,每公斤上調3元。

方直言,當初議定此機制時,酪農們多信賴學者、也不太計較,「說白了就是沒想太多」,而每次開會,學者也會驗證雙方說法,因此能順利調價。不過,後續生乳收購基礎價衍生的成本試算公式,主要參考依據為九大原物料,沒有採計其他項目,污水處理、人工都沒有算進去,因而年年備受批評。即使現在飼料漲價,乳廠卻依照公式要到今年八月才能重新計算調整,「農民能否撐到那時候?」

酪農產銷受制於乳品廠,養越多依賴度越高

即便是飼料價格平穩的太平盛世,酪農與乳品廠仍年年為收購價而拔河。陳漢倫表示,除了生乳基礎收購價,乳品廠還有「衛生及品質加價」,有的標準即便只差0.01%,酪農和乳品廠在會議中都可能吵得面紅耳赤,因為任何一項標準更動,養牛方式就會不同。

以衛生加價來說,計算的是生乳每毫升所含體細胞數,體細胞數量低於30萬便是A級,但要想取得此加價,酪農要淘汰牛隻、倒掉部分生乳,或是增加苜蓿乾草食用量,「付出的成本可能遠超過那些加價的收益。」

酪農和乳品廠的關係可謂是「相愛相殺」,酪農處處受制於乳品廠,為何不能自己跳出來製作鮮乳?「乳品很容易酸敗,乳品廠的規範是所有食品廠中最嚴格的。」龔建嘉直言,自行建置乳品加工廠的成本極高,先決條件是契養牧場每天產出生乳需達50公噸才能開工,若數量不夠就沒有經濟效益,而且一旦設廠,最快要到第十年才能將先前投入成本攤提完畢。

花蓮吉蒸牧場是國內少數同時擁有牧場及乳品廠的生產者,吉蒸牧場總經理范君諺表示,發展乳品廠是為了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鮮乳品質,一開始設置乳品廠時,牧場付出很多成本,「做鮮奶後會多賺一點錢,但也就是賺工錢而已」,乳品廠產出鮮奶數量越多,成本回收越快,但相對也要承擔壞品的損失及風險。

台灣每頭泌乳牛的每日產奶量約25公斤,換算下來,一座基本規模的乳品加工廠每天要收購2000頭乳牛產出的生乳,但台灣目前乳牛牧場每場平均飼養頭數僅220頭。方清泉指出:「如果自己沒有乳品廠,養越多頭乳牛的酪農,就越不能失去乳品廠。」換言之,酪農飼養規模越大,對乳品廠的依賴度越高,而相對的,乳品廠也需要飼養規模大的酪農來增加收入。

乳品加工廠建置費用高(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乳品加工廠建置費用高(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進口奶、還原乳威脅高,學者:經高溫殺菌營養不及本土鮮乳

此刻飼料價格高漲,讓酪農與乳品加工業者彼此劍拔弩張,但即便未來疫情和國際局勢趨緩後,台灣酪農產業還有另一個威脅:進口乳。

橫在酪農眼前的最大難關,便是2025年《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生效,屆時紐西蘭進口的液態乳全部零關稅。范君諺認為,眼下進口乳的威脅已現端倪,屆時必定會有部分酪農淘汰,「能否存活下來,就要看養牛技術跟生乳品質。」

台灣鮮乳自給率八成,但進口牛乳的威脅幾乎是無所不在,「咖啡店、茶飲店的拿鐵和奶茶絕大多數都是用還原乳。」徐濟泰說明,進口奶多是以「冰磚」形式來台,牛奶先凍結成冰磚,體積可減少五成至六成,冰磚運至台灣後再解凍加水、加熱,製成「還原乳」,「重複加工過程,營養成分保存程度讓人擔心」。

還有一些進口乳在超市標示為「鮮乳」,徐濟泰說明,以我國標準來說,鮮乳保存期限頂多兩週,並不耐長途運輸,這些「進口鮮乳」其實是經過最嚴苛高溫殺菌的「保久乳」,保存時間至少兩個月,來台後在冷藏販售而掛上「鮮乳」標籤。不過這些進口牛奶跟國產鮮乳的營養價值無法比,例如:牛奶中所含維生素連曬太陽都不行,更何況加熱,另外高溫加熱後,牛乳中的乳清蛋白會嚴重變性。

進口牛乳放冷藏架上,標籤寫鮮乳,背後成份表品名卻寫保久乳(攝影/蔡佳珊)
進口牛乳放冷藏架上,標籤寫鮮乳,背後成份表品名卻寫保久乳(攝影/蔡佳珊)

龔建嘉:牛奶是必需營養素,沒有國產就沒有糧食安全

對消費者來說,台灣乳價若高於國外乳品,那維持台灣乳業的意義何在?龔建嘉表示,牛奶是六大營養素中的獨立項目,無論在哪一國,牛奶都是民生必需品,「要完全仰賴進口,除非政治、運輸都很穩定」,台灣是海島,光是現在疫情就造成船班不穩,食物無法準時到港將造成國安危機。

除了糧食安全考量,酪農業的發展也與地方產業息息相關。龔建嘉舉例,彰化縣福興鄉福寶村是全台乳牛飼養頭數最多的地方,該區域土壤貧瘠,種植作物僅有全國平均產量的三分之一,但該地區為海埔新生地,強勁海風能為乳牛帶來涼爽,適合發展酪農業,乳牛也養活了該村的人。龔建嘉指出,「現在鮮奶自給率超過八成,何需放棄酪農業?國外乳業倘若失去補貼,台灣不見得會輸。」

延伸閱讀:

鮮乳四大品牌掐住生乳收購價,飼料狂漲全靠酪農燒錢苦撐,陷生存危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