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出問題 精神科專家談兒童青少年情緒管理

NOW健康

更新於 03月04日00:28 • 發布於 03月04日06:00 • 林郁敏 報導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近年來,國人對精神醫學的了解已大幅增加,尤其在成人個案中,對憂鬱、焦慮、失眠等情緒問題的求醫意願普遍提高。然而,對於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仍需更多努力。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陳麗淇指出,許多家長往往拖延尋求幫助,直到孩子出現不願上學、家庭衝突加劇等情況,才會考慮就醫。家長在此過程中掙扎,一方面是孩子的症狀不典型,另一方面擔心就醫會帶來標籤,或需服用藥物。此外,現今生活壓力使家長難以抽出時間來思考如何幫助孩子,造成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困境。

憂鬱孩童比例高 家長須正視並陪伴理解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國性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台灣近1/3兒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但實際就醫的兒童卻遠低於需要協助的人數。調查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盛行率最高,接著是特定恐懼症、焦慮症、對立反抗障礙症與自閉症等。陳麗淇醫師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具有自殺意念的兒童,6個月內的盛行率高達3.1%,即每100名孩子中有3名曾產生自殺念頭。

家長可能會對此感到不安,心中疑惑:「問題真的這麼嚴重嗎?我的孩子會如此嗎?」當家長有這樣的疑問時,陳麗淇醫師建議,將「有問題」轉換為「有困難」,思考孩子的困難主要是學習、人際或情緒控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需進一步思考這些困難的可能原因。接下來,家長應陪伴孩子理解他們的感受。

▲面對兒童情緒問題,家長務必陪伴與理解。(圖/振興醫院提供)

家長陪伴孩子就醫 醫師協助開啟對話

陳麗淇醫師指出,孩子的情緒、專注力和作息改變,可能因為近期壓力增加或環境變動,也可能與大腦發展的不足有關。了解孩子的困難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醫師的角色是與家庭合作,重新開啟對話,尋找解決辦法。

陳麗淇醫師表示,家長若能克服對身心治療的成見,早日陪伴孩子就醫,將會是良好的示範。這不僅幫助孩子理解如何面對困難,也能增進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是,專注於改善孩子的困難,而非僅關注診斷與否。至於是否需服用藥物,則需根據問題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來決定。(文章授權/振興醫院)

▲家長應克服對身心治療的成見,早日陪伴孩子就醫。(圖/振興醫院提供)

# 首圖來源/振興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求攀升! 客製化手術讓行走更自然
▸肌少症非老年人專利! 扭不開罐頭、體重減輕都是徵兆

NOW健康: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