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aiwan 首頁。圖片截至 vTaiwan
vTaiwan 是台灣的虛擬政策交流平台,提供人民發起討論、交流政策意見的管道。上線 4 年,從最初的酒精飲料電商討論,到今年的 Uber 爭議討論,vTaiwan 都發揮交流平台的作用,也提供政府施政的參考。近日美媒《WIRED》以「台灣讓民主重新運作,是我們該注意的時候了」(Taiwan is making democracy work again. It’s time we paid attention.)為題,為 vTaiwan 撰寫專題報導。下文是該篇報導的重點節錄。
WIRED 原文報導
透過 Polis 討論系統,vTaiwan 讓使用者建立對話與共識
vTaiwan 在太陽花學運後誕生,是 gov 零時政府黑客松的產物。不同於 Facebook 等傳統社群媒體,演算法傾向提供使用者感興趣的內容,造成同溫層的分化現象,vTaiwan 則採用名叫 Polis 的討論系統,透過演算法建構態度分布趨勢圖,找出留言者與其他使用者的關係與連結,讓使用者間建立對話與共識。
除了用演算法找出共識之外,vTaiwan 也沒有留言按鈕,避免酸民的不理性、情緒性留言。關於內容曝光的部分,Facebook 等社群媒體偏好曝光「高討論度」的內容,而 vTaiwan 則是提升「高共識論述」的曝光度,讓不同立場的人,更容易看到彼此的共同點。
vTaiwan 的最大價值是「找出共識」
在 vTaiwan 上首個大規模的討論案例,是 2015 年的酒精飲料網購議題。當時政府想開放酒類飲料在電商銷售,電商希望可以銷售更多品項,社福團體則擔心未成年人可因此取得酒精飲料。他們隨後將這個討論轉移到 vTaiwan 上,到 2016 年 3 月,約有 450 個人在 vTaiwan 上提出解決方案,並對此投票。同年 4 月,政府就將 vTaiwan 上的建議納入草案,讓立法院審核。
除了酒精飲料的電商爭議,vTaiwan 也在今年的電動載具管治議題上,促成雙方的正向討論。2019 年 7 月,vTaiwan 的使用者舉辦線下活動,針對電動載具的議題討論;不同於勞權抗爭、同婚/反同婚集會等場合,總會有人激烈的叫囂,在 vTaiwan 的線下活動中,各方都平和的發表意見,因為 vTaiwan 平台已幫助各方找到彼此的共識,讓討論更加的順暢。
vTaiwan 也在 Uber 爭議與台灣更改時區的議題當中,發揮凝聚共識的腳色。在 Uber 的爭議中,vTaiwan 凝聚的共識是「Uber 可以營運,但駕駛必須有職業駕照」;在台灣更改時區的議題中,vTaiwan 協助抓出正反雙方的共識「台灣和中國不一樣」,讓雙方可以針對關鍵議題「更改時區是否可凸顯台灣的差異性」進行對話。
vTaiwan 的限制:使用者過少,議題不夠廣泛
從上面的案例可看出,vTaiwan 的最大價值是「找出共識」,並提供政府施政依據;從 vTaiwan 上線以來,已促成 11 項法律規章的核心,例如金融科技的監理沙盒。
然而 WIRED 也點出,vTaiwan 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者組成與議題廣泛程度。vTaiwan 是年輕世代打造的線上平台,因此使用者也多是熟悉網路的年輕世代,討論的議題也大多是數位科技議題。目前 vTaiwan 的使用者約 20 萬人,不到台灣 2,300 萬人口的 1%; vTaiwan 上的討論結果是否為全台灣人的共識,這點仍待商榷。
報導提到,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計畫將 vTaiwan 的原則和思考方式引進政府,訓練公務員使用 Polis 系統,學習聆聽各方意見,促成共識凝聚;未來唐鳳還打算運用類似的模式到公投議題上。
報導結尾,WIRED 讚賞台灣的 vTaiwan 系統,認為「台灣給全球民主政體上了一課」(Taiwan has lessons for democracies all over the world),透過網路平台的設計,杜絕分化的同溫層,協助正反雙方找到共識,讓雙方有效辯論,民主恢復運作。
參考資料來源:
1. 《WIRED》:〈Taiwan is making democracy work again. It’s time we paid attention〉
2. 《中央廣播電台》:〈以科技尋共識實踐民主 美媒:台灣經驗值得關注〉
3. 《報導者》:〈開放政府,玩真的嗎?〉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截至vTaiwan 首頁)
延伸閱讀
唐鳳撰文登上《紐約時報》!台灣數位民主優勢從「群眾外包」開始打造
【TechOrange 年度論壇】假新聞只是資訊戰的第一步,台灣怎麼發展網路民主對抗數位極權?
外媒專文介紹台灣數位治理! vTaiwan 的存在對台灣民主進程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