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機器臂置換膝關節 精確度高降低不適

大愛新聞

發布於 06月20日04:17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一種叫做「機器人手臂 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透過高科技的醫療儀器,可以在術前模擬膝關節的鬆緊角度和切除範圍,等於說是先預測、再手術,大幅縮短病患的疼痛感和術後恢復期。雲林一名70多歲阿媽,雙膝關節嚴重退化,她的兩腳膝蓋,先後接受了傳統和新型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的疼痛感和恢復時間,大不相同。

74歲的黃阿媽,雙膝關節、嚴重退化。

病患 黃阿媽:「(膝關節)先打玻尿酸,然後再打PRP(血小板血漿療法),都沒有效。」

當吃藥、打針和復健,都沒有顯著改善時,人工膝關節、成為醫療的最後防線,於是,黃阿媽在去年10月,接受了右膝蓋的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黃阿媽的女兒:「(媽媽)傳統手術開完之後,第一個傷口很大,其實很腫。」

病患 黃阿媽:「(右膝蓋術後)很痛很痛,(痛多久) 3個月,止痛藥吃很多。」

傳統手術,仰賴醫師的經驗和手感,無法保證開刀精準度,術後可能較為疼痛。但醫療科技在進步,黃阿媽在今年3月,左膝蓋接受一種叫做「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的新手術。

台中慈濟醫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醫師 林琮凱:「要切骨頭,骨頭其實角度差一點點,這個(病患)身體很敏感,疼痛就不一樣,機器(人)手臂它可以調整到很精準,我們想要多少(膝關節)多少鬆緊,它就是這個鬆緊,穩定夠精準,(膝關節組織)破壞就會少。」

病患 黃阿媽:「左腳(膝蓋)早上開刀,(當天)下午4點多,我就下來走路了,新的手術比較不會痛,恢復很快。」

相較於傳統的人工膝關節置換,這種新型手術的優勢,包括:出血量少、組織破壞率低、安全性高、術後疼痛感少、恢復期短、術後成效高。

「伸直給我看看,腳後跟彎曲 。」

雙膝分別接受了不同的手術,黃阿媽的新手術,目前健保不給付,這種新手術,提供患者治療上的另一種選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