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國科會今(2)日舉辦「臺灣兒童身體動作發展調查成果」記者會,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臺灣兒童缺乏運動習慣,運動時間和強度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達8成多的國小低年級兒童每日運動未達1小時;另發現兒童家事參與種類愈多、時數愈長,對身體動作發展愈好,因此可鼓勵孩子參與家務活動,政府甚至可推出「親子動滋券」等措施,促進孩子培養運動習慣。
國科會補助「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今日發布研究結果,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系教授張鑑如表示,研究團隊針對2013到2014年出生的幼兒長期追蹤,學齡前3到6歲有1175個樣本、7到8歲有2365個樣本進行長期追蹤,解析臺灣兒童身體動作發展樣貌。
研究調查發現,臺灣兒童動作能力展現呈現性別差異,在學前及學齡階段,女孩「精細動作」(例如用筷子、鍋鏟翻荷包蛋等)表現,顯著優於同階段男孩;而國小男孩在「粗大動作」(例如單腳連續跳、靠牆倒立等等)的表現,則明顯超越同階段女孩。
計畫調查研究發現,兒童的運動種類愈多、時間愈長、強度愈高,其粗大與精細動作的發展也愈好。但臺灣有高達8成多的國小低年級兒童,運動時間未達WHO建議每日應達1小時的標準,相比美國國小兒童有42%達標率,落差顯著。此外,臺灣兒童缺乏運動習慣,國小1年級20%、國小2年級23%沒有規律運動。即便有運動習慣,運動強度仍不足,中、高強度運動(游泳、籃球、快跑)的兒童僅3成多,遠低於日本的63%。
計畫調查發現,家事參與可有效提升兒童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兒童家事參與種類愈多、時數愈長,其身體動作發展愈好。粗重家事(如拖地、倒垃圾、曬衣服、刷浴室、套床單等)有助兒童粗大動作發展,輕便家事(如擦桌子、摺衣服、洗餐具、擺碗筷等)則可提升兒童精細動作能力。張鑑如建議,慢慢讓幼幼班小孩吃完飯後,能自己收碗筷,在學齡前就培養孩子做適合的家事,交錯分工,可讓孩童練習不同的動作能力。
張鑑如建議,「家長愛運動、孩子也會跟著動」,家長可以一起參與並培養孩童運動習慣,也鼓勵孩子參與家務活動,提供多元的學習環境。另建議相關部會或教育機構,可以透過各類平台宣導兒童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性,甚至體育署也可以參考現行的「青春動滋券」鼓勵高中、大學生多接觸體育活動的模式,推動「家庭親子運動消費券」計畫,讓家長帶小孩採購球類、使用在親子休閒場地等,讓臺灣的兒童在「動」中成長,邁向健康、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