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騰訊雲、國家電網、建設銀行等積極接入DeepSeek,從金融巨擘到科技先鋒,無不深度融合AI,改寫產業格局。而德意志銀行也看多投資中國,所發布的《中國吞噬世界》指出,2025年是中國超越其他國家的一年,中國2025年的一週之內推出了全球首款第六代戰鬥機和低成本AI「DeepSeek」,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到了突變時刻。
什麼樣的AI大模型,可以日賺1500萬新台幣?答案可能你也猜到了,正是DeepSeek。
以「低成本、更高效」引爆全球AI界震撼的DeepSeek,於2025年2月24日至28日舉行「開源週」,再度引發高度關注,該活動的核心目標,是透過開放核心技術,推動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透明化發展。
根據DeepSeek官方統計,活動的第六天從2025年2月27日24時到2月28日24時,每日總成本為8萬7072美元。若所有Token都以DeepSeek-R1的價格計費,每日總收入將達到56萬2027美元,成本利潤率高達545%。
這意味著,DeepSeek理論上每日淨賺47萬4955美元,折合新台幣約高達1564萬元。
假使扣除用於算力基礎建設和模型訓練成本,或許DeepSeek賺得沒那麼多,但這個財務數字,再次說明了DeepSeek不但顛覆過往的行業規則,也加速了中國AI技術普及全球,並重塑市場競爭格局。
DeepSeek不但顛覆過往的行業規則,也加速了中國AI技術普及全球。僅為情境示意,shutterstock
「AI中國」如火如荼建設中
更令人難以忽視的是,中國大陸產官學各界接入DeepSeek,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以華為雲、騰訊雲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深度整合DeepSeek尖端AI技術,重塑雲端服務邊界;「中國資產規模最大公司」國家電網,通過智慧算法實現能源調度精準化,建設銀行則運用AI風控系統,革新金融服務鏈。
這場由「AI+行業」主導的新浪潮,也正在滲透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北京交通大學教學運行中心在智慧教學課程平台中全面接入 DeepSeek-R1 大模型,為教師提供大模型服務。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的「AI醫生」正式發布上線,這是內地首個依托醫療專科大語言模型技術,所開發的泌尿外科AI醫生。
隨著「AI中國」的建設百花齊放,這場深度融合AI的產業變革和社會革新,不僅將驅動中國大陸全面進化,也可能以「中國式創新範本」外溢至全球,重塑世界AI應用的格局。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歐洲知名投資機構、德意志銀行近期所發布的《中國吞噬世界》(China eats the World),這份報告在短短數小時內便在投資圈裡病毒式傳播,引起廣泛討論,其中大膽主張「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到了突變時刻。」
AI帶動全球資金往陸股移動
時間回溯至2025年2月5日,在樓高108層的香港環球貿易廣場辦公的德意志銀行亞太研究主管米利肯(Peter Milliken),按下了一個17頁pdf檔的發送鍵。這份報告的標題相當聳動:「China eats the world.」(中國吞噬世界)。
米利肯開頭的第一句就先給Deepseek的橫空出世定調:這不是AI的「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而是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斯普特尼克時刻,源於1957年10月4日,蘇聯搶先美國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引發了西方焦慮,因為這意味著歐美國家在航太領域已經開始落後,美國被迫增加在科研教育的投入,美蘇太空競賽隨之鳴響起跑槍,此後,「斯普特尼克時刻」被用來形容各國科技競爭中的轉折。
緊接著,米利肯預測2025年將是中國遙遙領先的一年,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新的領頭人,而資本市場將為科技地位主導者埋單,而且中國A股和港股的估值會轉向為溢價,並將在年中超越2024年牛市的高點。
米利肯的信心,不只是來自DeepSeek對美國科技霸權的挑戰,也根基於對中國經濟實力的分析。
史普尼克1號的複製品。wikimedia commons
DeepSeek打破西方幻想
他驚訝發現,2025年初,在短短一週的時間裡,中國竟然先後拿出了全球首款第六代戰鬥機和DeepSeek這兩樣劃時代的產品,而且中國還貢獻了全球30%的工業產能、商品出口量是美國的兩倍、專利申請量占全球的一半,在電動車領域擁有70%的專利、全球70%的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組裝……。
「DeepSeek 的出現,打破了西方認為能夠遏制中國的幻想,」報告中論斷道。
西方投資研究機構對中國實力的認知,若是猛然改觀,這會導致全球投資和國際格局出現劇烈的變動。
姑且不論米利肯是否為了搏眼球,導致論斷如此「劍走偏鋒」,但A股和港股開春以來的走勢,似乎證實了他看多的預測:
Deepseek概念股的交易額在16天內,從560億(人民幣,下同)飆升到4800億元,拉動A股成交額在時隔兩個月後,重回2兆元,A股科創50指數單日大漲5.97%,創下近兩年的新高。
世界會怕被中國吞噬嗎?
港股也迎來全面爆發,恒生科技指數從年初至今連續高開高走,逼近6000點大關,創造了2021年以來的新紀錄,連日超過百億的買入,讓阿里巴巴、美團、京東、騰訊漲個不停,小米也刷新市值紀錄,中芯國際則是股價創下歷史新高。
不只德意志銀行,就連《BBC》近日也製作紀錄片「中國製造2025」,描述中國大陸的無人機統治著全球的天空,中國大陸的新能源汽車引領著世界的潮流,中國大陸的Deepseek開啟了新的技術革命,對中國大陸的稱讚和欽佩溢出螢幕外。
值得探究的是,為什麼西方國家的媒體和機構,一改先前「中國經濟崩潰論」的悲觀?還令人玩味的是,全球資本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已顯著增強,並不害怕「被中國吞噬」。
這樣跟AI說,創作痕跡全消除>> https://gvmkt.pse.is/77hes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