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的影響,現在時刻都很有感,對萬物來說、變成生存考驗,人類活動自如、調適得快,但我們仰賴的糧食只能聽天由命。
所以這十年來,農試所不斷研發實驗溫室,調控溫度、雨量、風速等環境因素,測試植物耐受度,找尋能讓它們好好活下去的方法。
以前總說、全球暖化是溫水煮青蛙,現在這鍋水、越來越沸騰,台灣過去百年、平地溫度至少上升1.3℃,炎炎夏日、人類能找冷氣房,但、我們賴以為生的農作物、又能躲去哪?
農試所作物組組長 李長沛:「26℃就是我們梗稻這種,(對高溫)的臨界溫度,增加1℃ 就會產量降差不多10%,42℃它的花粉就全部會被殺死,就沒有活力。」
稻米、是台灣最大宗農作物,就算生長環境變嚴峻,還是要想辦法、讓它們活下去。斗笠、手袖、雨鞋,外觀看不出特色的溫室,卻讓李組長每次來、都得是這身穿搭,因為布簾內、是貨真價實、半分田地。
農試所作物組組長 李長沛:「類似我們田裡的耕作模式,就是跟一般在溫室裡面,用種小盆栽的不大一樣,比較可以接近實際的生長的狀態,可以容納400個品種。」
抬頭一看,它們生存的溫度,白天超過38度,夜間也有28度,這座溫室叫做水稻耐熱篩選圃,顧名思義,看誰能在高溫下,長出最飽滿稻穗,和晶瑩剔透米粒。「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做記號),到時候來就收這一株,它的稔實比較好。」
農試所作物組組長 李長沛:「一塊田繞完可能就要三個小時,兩個小時到三個小時,中暑 我們是還沒有,經常訓練就好了。」
進來不用五分鐘,全身汗如雨下,這番辛苦沒有白費,這些年真的找到高潛力水稻、台農88號。「一個特色 它的莖桿滿粗,滿粗壯的 你看。」
農試所作物組組長 李長沛:「它用的是台農74號,跟台南11號(雜交育成),台南11號是我們栽培面積,最廣的一個品種,比較抗熱(特性)應該來自台農74號。」
大愛電視記者 林亦庭:「極端氣候造成的環境 不只是高溫,還有包含颳大風 下大雨,所以農試所也做了一個,這樣子的模擬情境的溫室,現在我要穿著雨衣,然後跟著副研究員,一起進去看一下,他們所模擬的狀況。」
小小空間、擺了十盆青蔥,當作實驗樣本,接著按下啟動鍵,模擬開始。農試所植病組副研究員 蘇俊:「現在這種雨勢,我們在模擬就是類似梅雨季節,下毛毛雨那種梅雨季節,時雨量大概5到10(毫米)左右。」
參考氣象署資料,將相關數據輸入模擬器、就能還原多種天氣型態。農試所植病組副研究員 蘇俊:「(喔 很大欸),這個雨勢就是模擬午後雷陣雨,你有發現這個午後雷陣雨,跟剛剛梅雨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一旁還有出風口,馬力催下去,輕颱來襲。「風勢非常地強 強勁。」
這個多重環境模擬溫室,可調控因子共有六個,風、雨、溫度、濕度、光照和作用時間,都能客製化。農試所植病組副研究員 蘇俊:「(模擬時間)大概先設三天,為什麼我們要設三天呢,我們目前看出來的,台灣的極端氣候的因子 事件,我們把它稱為事件,大概是三到四天。」
目前能設定至少八種情境,模擬之後,把植物放進復育室觀察,探討怎麼種、讓作物經歷極端氣候、還能長得好。
農試所植病組副研究員 蘇俊:「我們去中央氣象署抓到的資料,就只是一個區域的平均值,或者是那一個氣象站的偵測值而已,並沒有辦法真實反映到農民,因為台灣是屬於精緻農業,一個農民大概是兩分地到四分地而已,所以有時候你會發現,我們做出來的這些試驗的值,也只能代表區域的可能發生的情況。」
精準度有待努力,但和過去相比,已經是較為科學的調適方法。畢竟現在大環境充滿考驗,糧食也得進化,才能突破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