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聊天機器人愈來愈人性化,許多人工作與生活已離不開AI,但美國智庫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 的研究發現,雖然企業也在AI 聊天機器人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但至今經濟影響似乎微乎其微。
自從OpenAI 兩年多前推出ChatGPT,AI 聊天機器人已成為史上應用最快技術,可與 30 年前個人電腦相提並論。但最近第一個將AI 與就業數據結合的研究發現,AI 影響時間和金錢幾可忽略不計。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最近研究,題為「大型語言模型,小型勞動力市場效應」,調查 7,000 個工作場所25,000 名員工,關注容易受AI 顛覆的職業,如會計師、客戶支援專家、財務顧問、人力資源專業人士、IT 支援專家、記者、人工智慧專業人士、行銷等。
AI 影響微乎其微
研究人員在丹麥收集大部分數據,選擇丹麥是因為這個國家AI 採用率高,且紀錄保存也很詳細。研究發現,AI 聊天機器人帶來的生產率提升,只相當於節省3% 的時間,但因此提升的生產力中,只有3%~7% 以更高的薪酬形式回報給他們。
研究也發現,AI 的採用尚未導致大規模裁員,但也沒有為雇主或員工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至於為何AI 的經濟效率如此之低,研究人員表示,主要是節省的時間用去哪裡,譬如員工使用AI 來寫電子郵件,因此節省了一些時間,但之後他們會使用這些時間去從事的任務,不一定是生產性任務。
研究發現,員工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八成以上分配給其他工作任務,包括使用AI 創造出來的額外任務,例如編輯AI 生成的副本,或者調整測驗方式,來確保學生不會使用AI 作弊,這些可能都不是生產性的任務。
經濟學家表示,當雇主鼓勵用AI 並培訓員工時,生產力會提高更多,但企業在採用AI 技術上的策略不夠明確,也沒有適當的培訓系統,員工使用AI 的程度參差不齊。研究也點出一個盲點,就是員工可能不想宣傳AI 讓他們的工作效率提高多少,因為怕公司會丟給他們更多工作。
炒作熱潮結束才是變革開始
去年的諾貝爾獎得主Daron Acemoglu 預測,十年內AI 的應用只能使美國GDP 增長1.6%,生產力只會提高0.05%。他年初時說,AI 目的應該是提升人們的就業與創新能力,才能夠維持成長,但現在企業只專注在取代人類員工。除非產業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否則AI 的互補用途不會奇蹟般的自行出現。
儘管採用速度很快,但經濟學家認為至今AI 多數還在炒作階段,背後都是基於企業害怕落後(FOMO) 的心態所驅動,放慢腳步才能讓AI 有正確的運用機會。雖然 AI 聊天機器人對任何職業的收入或工作時間,都還沒有產生顯著影響,不過工業革命持續一個世紀,在蒸汽機發明很久之後,才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AI 帶來的影響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AI is storming workplaces — and barely making a difference, study says
A Nobel laureate on the econom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