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認識小兒佝僂病,維生素D缺乏恐造成骨骼發育障礙,滿1歲出現走路不穩、睡不好、經常抽筋等狀況,應儘速就醫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22年09月16日06:40
小兒佝僂病|骨骼疾病|軟骨病
小兒佝僂病|骨骼疾病|軟骨病

(罹患小兒佝僂病,骨骼受到影響,小腿可能會出現外翻或內翻。圖/shutterstock)

佝僂病是一種常發生在兒童的骨骼疾病,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鄭皓文表示,發生在成人又常被稱為「軟骨病」,發生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又被稱為「小兒佝僂病」。雖然台灣目前無正式統計,但根據估計,其發生率約每十萬人就有3~10人罹患此一疾病,發生率雖然不高,卻容易被忽略。

推薦閱讀:嫩嬰一出生就「小腿骨折」!維生素D攝取不足,當心「新生兒佝僂病」

4種可能成因.維生素D缺乏最常見

鄭皓文醫師指出,整體而言,小兒佝僂病發生原因可大致分為以下4種:

1.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為促進體內鈣、磷於腸道、腎臟吸收的必要營養素。若維生素D不足,體內鈣、磷吸收不佳,就會影響骨骼發展。因此,不論是孕婦維生素D缺乏影響胎兒,或孩子後天營養攝取不足,都容易引起此一疾病。

2.體內缺乏鈣、磷:佝僂病為骨骼疾病,骨骼之形成與鈣、磷兩種礦物質相關,若身體有任何疾病造成體內鈣、磷減少,一段時間後,就可能造成佝僂病。

3.早產:胎兒發育過程,鈣、磷的骨化沉積作用通常於懷孕第三孕期才會大量形成,若提前生產(體重小於1,500克或週數少於32週的早產兒),其骨化作用,以及鈣、磷沉積皆尚未成熟,導致骨質較為脆弱,為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容易有早產兒佝僂病的情形發生。

4.基因遺傳:由體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引起。

鄭皓文醫師表示,95%~98%小兒佝僂病是由維生素D的缺乏所引起,稱為「營養性佝僂病」,至於體內鈣、磷等礦物質缺乏,或因基因遺傳所引起的佝僂病,則為少數。

推薦閱讀:早產兒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寶寶吃對了嗎?

嬰幼兒之分齡症狀表現

鄭皓文醫師指出,小兒佝僂病發生於不同年齡層的嬰幼兒,其產生的症狀表現亦有所不同:

0~6個月

若早產兒或新生兒缺乏維生素D,可能造成低血鈣的狀況,而引發抽搐,在發病初期多有容易流汗,或時常受到驚嚇、精神狀況不穩定、經常哭鬧等情形。爸媽也能觀察到孩子入睡時,難以熟睡且容易驚醒,會有精神狀況或神經學症狀的表現。此外,經常流汗也可能引發皮膚、頭皮發癢,孩子會出現搔抓頭髮、摩擦頭部的動作,摩擦處容易掉髮而禿頭。

6個月~1歲

由於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骨化程度,孩子的顱骨摸起來較軟,有顱骨軟化的情況發生;頭部前方的前囟門偏大;嚴重者,其肋骨、胸骨外翻,甚至於肋骨旁出現串珠狀的特徵。

1歲以上

1歲以上孩子,開始學習站立、走路,爸媽可發現孩子的學習變得不太順利,出現發展受限、發展遲緩的情況。骨骼受到影響,小腿可能會出現外翻或內翻,出現O型腿或X型腿。一般孩子於1歲前會長出第一顆牙,其囟門也會於12個月~1歲半間關閉,若孩子已超過1歲半,尚未長牙、囟門未關閉,都可能為小兒佝僂病之徵兆。

掌握正確就醫時機

小兒佝僂病若能及早發現,及早就醫處置,在預後上的效果較佳。建議爸媽,若觀察到孩子出現以下狀況時,就應儘快帶去給醫師檢查:

1.睡不安穩,容易受驚嚇、哭鬧,且有汗多的表現。

2.身高、體重等發展落後。

3.骨頭硬化過程異常,觸摸孩子頭頂、頭後腦勺,若出現如同乒乓球的觸感,或凹陷現象。

4.年齡已經超過1歲半,囟門未關閉。

5.腿型異常,如:O型腿、X型腿。

6.經常不明原因骨折或抽筋。

小兒佝僂病|骨骼疾病|軟骨病|骨折
小兒佝僂病|骨骼疾病|軟骨病|骨折

(常因不明原因骨折或抽筋,要儘速就醫。圖/shutterstock)

依成因給予治療

因多數小兒佝僂病之成因為維生素D缺乏所導致的「營養性佝僂病」,於治療上,以補充維生素D為主。鄭皓文醫師說明,醫師會視孩子年齡來給予不同劑量,小於1歲的孩子,通常一天補充1000~2000IU(國際單位);1歲以上的孩子,則一天補充3000~6000IU,一般進行治療1~3個月,結束療程後仍需長時間維持劑量補充(400~600IU/天),以利孩子的骨骼發展。

至於少部分非由維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小兒佝僂病,需再探究其原因,若與體內鈣、磷兩種礦物質失衡或基因問題相關,需進一步檢查,針對檢查結果進行治療。例如:維生素D形成時的轉化出現異常,導致一般維生素D無法產生效用,會改以補充活性維生素D;若為體內鈣、磷的調節異常,則調整其鈣、磷等礦物質的比例;若為基因問題,絕大部分無特定且確切方法改善,會先以調節體內的礦物質、鈣磷比或維生素D的比例,進行症狀改善,通常需長期治療。

推薦閱讀:想讓孩子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照著「彩虹維生素」吃就對了!

小兒佝僂病|骨骼疾病|軟骨病|維生素D
小兒佝僂病|骨骼疾病|軟骨病|維生素D

(治療小兒佝僂病,以補充維生素D為主。圖/shutterstock)

預防小兒佝僂病3法則

鄭皓文醫師指出,由維生素D缺乏所導致的營養性佝僂病可事先預防,維生素D之補充為關鍵,建議平時可透過以下3個方法,維持體內所需維生素D濃度:

1.飲食營養:飲食營養方面必須均衡攝取。維生素D可以提高鈣質吸收率,除了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乳製品、深色蔬菜,或是魚、豆類等,也應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母乳、配方奶;深海魚類、魚肝油、蛋黃或內臟類等。

2.營養品補充:孕婦於懷孕期間,體內維生素D是否充足也會影響到胎兒。根據統計,台灣雖為低緯度國家,日照充足,但研究發現,多數孕婦體內維生素D仍缺乏,加上近兩、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國人減少外出,維生素D缺乏者比例也明顯增加,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每天補充600IU的維生素D,可降低胎兒維生素D缺乏之風險。另外,鄭皓文醫師也提醒孕婦,除了維生素D,其他的微量營養素,如:鐵、葉酸也應適量補充,對於孕程、胎兒,以及新生兒佝僂病之預防都有幫助。

嬰幼兒營養方面,由於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少,兒科醫學建議,若全母乳哺餵,可每日至少給予孩子400IU的口服維生素D;若母乳與配方奶混搭,或以配方奶為主,但每日配方奶少於1000c.c.,則建議每日補充400IU維生素D。

鄭皓文醫師表示,通常嬰幼兒3~4個月左右,奶量才會達1,000c.c.,新生兒要攝取到此一份量的奶量並不容易,因此,臨床上,會建議在寶寶吃副食品前,爸媽都應額外幫孩子補充維生素D。

3.適度日曬:透過日曬,人體會製造維生素D,不過,照射日光的時間並沒有確切的準則,由於過多的日光曝曬也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因此應適當但不過量。建議仍可帶嬰幼兒出門曬太陽,一週約1~2次,每次幾十分鐘也能有所幫助。

未積極治療恐影響發育

鄭皓文醫師提醒,營養性佝僂病只要積極治療,補充足量維生素D,就能達到不錯的預後,並不會有過多後遺症,若骨骼稍微變形,儘快補充維生素D,再經由復健、輔具矯正後,就能改善;但若無積極治療,孩子的骨骼受影響,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高、生長發育、走路,甚至出現病理性骨折。

另外,孩子維生素D缺乏,亦可能出現其他併發症,如:水腦、腦出血、心肌病變等,確診糖尿病、過敏、甚至呼吸道感染、氣喘,以及蛀牙風險也會上升,因此,對於孩子而言,補充維生素D具有重要性,並非僅是預防小兒佝僂病,亦能減少罹患其他疾病之風險。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善用兒童健康檢查 掌握發育與發展
防疫必備營養素!提升免疫力、防重症
佝僂症不是少鈣,而是缺乏維生素D!提醒母乳寶寶要額外補充,否則容易骨折、抽筋、發展遲緩……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