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在台烏克蘭學者示警!美烏礦產協議若重啟,美國影響力恐大增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3月13日10:27 • 發布於 03月13日10:26 • 吳季柔

30天停火協議曙光乍現,卻未能驅散籠罩在烏克蘭學者狄馬心頭的陰霾。遠離故土兩年半,狄馬透過手機螢幕緊盯著家鄉戰火。接受《遠見》專訪時,他分析當前暫時的停火協議背後的意義,也吐露對於戰爭、和談、以及烏克蘭未來的憂慮。

俄烏戰爭再現轉機,3月11日,美烏官員於沙烏地阿拉伯第二大城吉達會談上,基輔同意簽署30日停火協議提案,接下來,就等克里姆林宮接招。

美國總統川普也表示「球現在落入俄國的場子」,「正如我先前所說,探戈需要兩個人才能共舞。所以我希望普丁也會同意,我認為這將完成75%(結束戰爭)的進展,剩下的就是將其紀錄在案。」儘管前方仍有重重阻礙與不確定性,但延燒三年的俄烏戰爭,似乎出現一線曙光。

對烏克蘭人來說,這應該是好消息。畢竟,近來戰場與外交談判桌上快速變化的局勢,令眾多烏克蘭人深感焦慮不安,其中,研究國際關係、國際安全的烏克蘭籍學者狄馬(Dmytro Burtsev)就是如此。

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烏克蘭籍學者狄馬(Dmytro Burtsev)。受訪者提供
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烏克蘭籍學者狄馬(Dmytro Burtsev)。受訪者提供

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烏克蘭籍學者狄馬(Dmytro Burtsev)。受訪者提供

戰火重創家鄉,兩年半未能重回烏克蘭

狄馬已經兩年半沒有踏上烏克蘭的土地。開戰當下,他正在前往基輔的路上,當時飛彈落下的天搖地動,仍歷歷在目。他以學者身分,2022年戰爭爆發之後,來台擔任中研院訪問學者,而後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不過,他的母親當前仍在烏克蘭西部小鎮,雖說與南部前線相比,戰火較不猛烈,但每天聽著空襲警報、供電時有時無的日子,早已是居民們「不正常的日常」。

「烏克蘭的經濟,已經受到巨大的負面影響,至少6、700萬人逃出國。」俄羅斯入侵至今,烏克蘭傾全國之力面對這場戰爭,經濟活動大受衝擊,工廠停止運作,人民多依靠國際援助維持生活。至今約五分之一的領土遭俄軍占領,6~10萬烏軍喪命,重傷人數更高達40萬。

當被問起與母親的關係,狄馬的眼神轉為柔和。「我們很常視訊講電話,幾乎每天。」他靦腆地笑說,「我們很少聊戰爭相關的事。她身處其中,而我的研究工作也多與戰爭相關,無形中是一種心理壓力。」兩人很有默契的,不去提起這場三年未散的夢魘。

2022年8月,接受Podcast頻道《鬼島之音》訪問時,他坦言這場戰爭撕裂許多烏俄家庭,開戰以來,身邊朋友紛紛與俄羅斯的親戚切割。在他的記憶中,聖彼得堡是擁有美麗文化的城市,但未來至少十年內,他都不想再去俄羅斯。

停火協議現曙光!烏克蘭重回「較有利的談判地位」

對當前的30天停火協議提案,狄馬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停火協議對烏克蘭來說至關重要。至少,烏軍可趁機休養,也可重新獲得被暫停的美援。但所有的烏克蘭人,包括我,都希望停火是戰爭終止的第一步。」

他進一步分析,當前烏克蘭重新回到「較有利的談判地位」。2月28日在白宮上演的分手擂台,不僅讓美烏關係緊繃,也讓北京、其他國家獲得批評美國的機會。當前美烏同意達成這項30日的停火協議提案,其實正是「雙方為了挽回顏面」,各退一步、皆大歡喜的局面。

與2月底不歡而散的「川澤會」相比,狄馬認為,這次美烏官員對談時長達六小時,他很高興看到美烏之間,有機會重新找回「共同語言」。

對於俄羅斯方的後續動作,他推測,莫斯科可能會以停火期間不得提供烏克蘭援助,作為簽署協議的條件,這將是對烏克蘭來說,較不理想的局面。另一方面,若俄羅斯不同意停火協議,不僅川普、普丁之間的蜜月期可能受到衝擊,華盛頓也預計將祭出更多制裁,將停戰的責任推到俄羅斯身上,「美國希望擔任和平使者。」

然而,狄馬坦言,即便俄羅斯同意簽署停火協議,也只是暫時休兵,「可能兩天後,或一星期、兩星期後,又重燃戰火。」事實上,如果基輔無法獲得殷切期盼的安全保障,恐難以避免俄羅斯養精蓄銳後再度出兵,烏克蘭仍籠罩在煙硝隨時再起的陰霾之下。

2月底不歡而散的「川澤會」。取自X@WhiteHouse
2月底不歡而散的「川澤會」。取自X@WhiteHouse

2月底不歡而散的「川澤會」。取自X@WhiteHouse

憂烏國主體性受威脅!「礦產協議」恐更倚賴美國

此前,2月18日,美俄高層官員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舉行的雙邊停戰和談,烏克蘭並未受邀,仍讓狄馬擔憂烏克蘭的「主體性」受到威脅。他認為,川普政府先前一系列的舉動,似乎未將烏克蘭做決定的主體性放在眼裡。「不應在烏克蘭缺席的情況下,討論烏克蘭議題。美俄之間究竟談了什麼,我們根本無從得知。」

正如美俄會談前,美國知名歷史學家史奈德(Timothy Snyder)於2月17日發表的文章中所說:「這是國際歷史一再驗證的簡單常識:如果你在談判桌沒有一席之地,就會在菜單上。」不過,狄馬指出,3月11日之後局勢翻轉,「反倒是俄羅斯成了菜單上的品項。」

至於,這次30天停火協議提案獲美烏同意後,預計重啟「美烏礦產協議」。除了並未明文列出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已引起國際討論,狄馬也指出若簽訂協議,恐讓烏克蘭更加倚賴美國,「烏克蘭缺乏開採、提煉稀土的資金、技術與設備,如果初期的基礎建設都由美國主導,那美國影響力將大幅提升。」

訪談最末,狄馬分享俄烏開戰以來,人們常對他說「祝你們勝利」,但他總不免反思勝利的意義,「勝利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條件才算是勝利?」他苦笑說,至今仍在尋找一個解答。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