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五成企業認為WFH效率打折,混合上班成企業與員工最大共識?

哈佛商業評論

發布於 2022年03月09日02:00 • 張彥文 Yen-Wen Chang

到底遠距工作的生產力如何?公司若要落實,又該如何規劃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變種病毒Omicron肆虐全球,今年1月以來,台灣疫情多點爆發,不但讓防疫工作備受考驗,也讓各家企業開始思考,是否又得啟動去年五月到八月疫情三級警戒時期的遠距在家上班模式(WFH, Work From Home)?

正當遠距居家上班潮再度來勢洶洶時,根據近日(1/26)104人力銀行發布的台灣第一份遠距上班大調查,針對2637家徵才企業,及2755位求職會員進行在家遠距上班的調查,結果發現,過去一年來,合計37.7%的上班族及58.1%的企業曾執行過在家工作。本次調查進行到一月中旬,截止時,只剩約5%的員工及企業維持在家工作模式。

但隨著疫情於一月下旬發燒,又面臨即將來臨的9天春節連假,若疫情未獲控制,預計年後會有一些公司再度啟動遠距工作。到底遠距工作的生產力如何、公司若要落實,又該如何規劃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是本次調查的初衷。

54%企業認為員工在家效率降低,但只有32%員工認為在家效率低

104本次調查發現,企業和員工對於在家工作的認知存在極大差異。首先是「工作效率」和「工作產出」兩個面向的比較。

在「工作效率」部分,只有32%的員工認為在家工作的效率比到公司上班差,但企業看法大不同,高達54%企業認為員工在家工作的效率比到公司上班差,平均下降23%。只有8%企業認為員工在家工作效率比到公司好,但員工認為在家效率更好的則達29%。顯示員工與企業看法,比例相差都超過20%。

對於「工作產出」,企業與上班族的看法同樣大相逕庭。認為在家上班的工作產出比進公司好的上班族,比例為23%(效率平均提升28%),卻只有6%的企業抱持相同看法);認為在家工作產出比進公司差的企業比例高達47%,同樣遠高於上班族的26%。

若啟動循環調查,將企業與上班族的調查結果交叉提供給另一方時,有49%的企業無法認同上班族的自評結果,也有16%的上班族不認同企業的看法。也就是說,上班族自覺在家工作對工作的影響程度,遠較企業認知的輕微。

104公共事務部協理張雅惠分析,從這次的調查結果來看,企業還是覺得看到人比較安心、比較能掌握工作進度,且利於人際和部門之間的溝通等等,是從經營管理的角度出發。至於上班族則考量在家工作可以減少通勤時間,增加時間運用的彈性等,是比較從個人的角度出發,雙方的考量點不同,自然會有很大的認知差距。

七成企業喜歡員工到公司上班,但僅有三成員工選擇進公司

其次,關於員工在家遠距上班的優缺點,企業與員工的看法也再度大不同。

在優點部分,對企業來說,在家工作可以節省支出,例如辦公室租金,或是水電、資材等固定費用,也可以加強員工自我管理和提高員工滿意度,有助留才及徵才。至於上班族則認為時間運用更具彈性、減少通勤時間,以及節省外出所需的花費等等。

至於在家工作的缺點,企業比較在乎員工的工作產出或專注度受到影響,溝通也比較困難;而員工則擔心上下班的界限消失,工時甚至變得更長,更怕被老闆誤會在家上班都在睡覺偷懶,造成情緒上的緊繃,而且在家工作也可能會增加一些費用像是水電和網路等。

整體來說,企業比較傾向叫員工進公司上班,員工則認為在家上班也蠻好的,看法兩極。尤其當問到雙方「偏好的工作型式」時,高達71%的企業希望員工進公司,僅三成的員工選擇進公司。

3天在辦公室+2天在家的混合工作模式,成為新顯學

有趣的是,不論企業與員工是否喜歡在家上班,已有46%的企業及71%的員工認為,在家上班已是未來的趨勢,很顯然在這個議題上,不管喜不喜歡,還是必須向現實妥協。因此,已有近三成企業和六成五的員工會選擇混合工作(hybrid work)為偏好的工作型式,這也是雙方對於在家工作這個議題上相對比較有共識的地方。

在混合工作這個選項中,又以三天進公司,二天在家工作的「3+2模式」最受歡迎,在企業和員工分別得到40%和48%的支持度。

倫敦商學院教授琳達.葛雷頓(Lynda Gratton)曾在《哈佛商業評論》撰文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開始以混合工作模式來重新設定工作,這個模式會讓我們的工作生活更具重大目的、更有生產力、更敏捷,也更有彈性。未來企業要如何因應趨勢,設定適當的彈性工作模式,也值得進行「超前部署」。

讓員工在家工作可以提升滿意度,但無法降低離職率

即使企業和員工對於在家工作的認知仍有差距,但不可否認的是,未來在家工作已經是雙方均需面對的議題。因此104建議,企業和員工對於在家工作可以找出一些檢核點,以做為因應趨勢的準備。

在企業方面,首先應該檢視三大人資指標,包括員工離職率、薪資水平和員工滿意度是否在健康的範圍內,也就是企業的體質是否健全,做為設定公司工作環境和條件的基礎。

其次,企業必須清楚地理解,讓員工在家工作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從數據上來分析,讓員工在家工作的確會讓高績效的員工提高滿意度、也能吸引關鍵或居住在外地甚至海外的人才、並且進一步節省辦公空間的支出成本。但卻不一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無法降低員工的離職率。

根據104統計,提升工作效率有十大措施,包括獎勵制度、有效授權、教育訓練、建立個人目標和成就、改善硬體環境、在家工作、給假、改善作業流程、允許小睡、email改革。在家工作僅排名第六,不見得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另外,僅4%的企業曾有員工因為無法在家工作而離職,而上班族因為無法在家工作而決定離職的比例也只有6%,顯示可否在家工作並非員工離職率的重要決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企業必須思考自身的企業文化是否適合讓員工在家工作。若是企業內人際關係較獨立,重視個人成長,對變化反應靈活,且支持創新和多樣性,較適合安排員工在家工作。反之,若企業是人與人相互依存,透過群體判斷成功,對變化反應穩定,且偏向規則和等級制度,則不適合在家工作。

至於上班族本身,也可以從五個指標來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在家工作。

個人是否適合在家工作五大指標

指標一:我屬於15類WFH職缺嗎?

指標二:我過去的績效好嗎?自律性高嗎?

指標三:我是公司的關鍵人才嗎?

指標四:我的公司具有在家工作的企業特質嗎?

指標五:我的公司正為提高員工滿意度而苦惱嗎?

包括第一,自己是否屬於適合在家工作的15類相關職缺;第二,自身的績效和自律性;第三,是否為公司的關鍵人才;第四,所處企業是否具備在家工作的企業文化或特質;第五,公司是否正為提高員工滿意度而苦惱。若是自身條件符合以上五種中的四至五項,可以主動向公司證明自己在家工作的效率和產出優於進公司,以爭取在家工作的機會。但如果只有三項甚至以下條件符合,要求在家工作可能會引起反效果。

15類在WFH職缺

1. 經營/幕僚類人員

2. 人力資源類人員

3. 行政/總務類人員

4. 財務/會計/稅務類人員

5. 行銷類人員

6. 軟體/工程類人員

7. 業務銷售

8. 產品企劃

9. 設計類人員

10. 專案/產品管理類人員

11. 客戶服務人員

12. 法務/智財類人員

13. 文字編譯類人員

14. 金融專業類人員

15. 營建規劃類人員

未來要讓在家工作成為企業或個人的重要選項,必須從企業文化和工作型態著手,設計最適合企業和員工的制度,才能將讓雙方的滿意度同步提升,並獲得最大成效。

圖/在家工作要成功,還需突破五大盲點。

加入哈佛商業評論LINE好友,隨時接收管理新知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