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對著動物說話。但卻沒有太多人聽牠們所說的話。這就是問題所在。」 - 小熊維尼創作者A.A.米爾恩
quotSome people talk to animals. Not many listen though. That#39s the problem.quot ― A.A. Milne
威廉middot霍爾布魯克middot比爾德。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比爾德,《The Runaway Match》,油彩畫布,187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威廉middot霍爾布魯克middot比爾德(William Holbrook Beard,1824 ndash 1900),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派恩斯維爾(Painesville, Ohio),父母親各是來自英國和蘇格蘭的移民。他的繪畫生涯大部分是自學成才,幼年時與他也是畫家的哥哥詹姆斯middot亨利middot比爾德(James Henry Beard, 1812 ndash 1893)最初是從肖像畫開始入門,但他同時也對描繪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事物保持高度興趣。比爾德長大離家後去了紐約市,以繪製肖像作品維持生計,但不久後他為了進修,到德國杜塞道夫繪畫學校(Duumlsseldorf school of painting)學習二年,建立起更扎實的繪畫基礎。留德期間和美國著名的哈德遜河畫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幾位畫家,如Albert Bierstadt、Sanford Gifford和Worthington Whittredge等這團體中幾位領袖逐漸熟識,因此他的作品也深受美國浪漫主義的影響,這在其早期的繪畫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受這個畫派影響的風格和技法。
Albert Bierstadt,《Among the Sierra Nevada, California》,油彩畫布,186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Sanford Gifford,《October in the Catskills》,油彩畫布,188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比爾德於1858年回到美國,在紐約布法羅(Buffalo)開設了一家工作室,期間他遇到了著名肖像藝術家Thomas Le Clear(1818-1882)的女兒,也就是他後來的妻子Caroline Rebecca Le Clear。他於1861年成為國家設計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的會員,他所繪製的肖像、動物和風景畫,逐漸為他在畫壇建立起聲譽。比爾德曾考慮致力於和哈德遜畫派相同的風景畫類型作品,也因此花了一段時間去做實地景物的查訪。不過依據現存資料顯示,他在勘景後的文件中曾表示,當他親眼目睹這些地方後,覺得去描繪這樣的景物過於單調乏味,而他對於純粹自然風景畫作的興趣也因此逐漸淡去。
其職業生涯的後四十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紐約的工作室中製作以「人獸混種」面貌為主的作品,直到1900年去世。他所創作的人獸混種作品,多以各種動物頭部置於人類身上的型態出現。雖然這種將繪畫早在遠古就曾出現,比爾德並非這種類型風格的第一人,但這位藝術家最終以他生動而反映現實的人形動物諷刺主題作品,在美國藝術史上留下了足跡。@P
Thomas Le Clear,《Interior with Portraits》,油彩畫布,約186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比爾德的作品現收藏於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歷史學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波士頓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 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等美國重要的美術館中。
比爾德,《工作中的科學家》(Scientists at Work),油彩畫布,年份不詳。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風俗入畫
比爾德本來就是一位出色的肖像和風景畫家,加上他傑出的油彩繪畫功底,可以熟練地將人類舉止反應融入「獸首人形」的描繪中,達到人獸合一、惟妙惟肖的境界。他的許多畫作都借用古代「風俗畫」的傳統,透過使用動物角色的隱喻來模仿並諷刺人類的行為。雖然人獸形象結合的諷刺性作品,在當時歐美各國媒體政治插畫的運用上已經相當普遍,但比爾德是那個時代唯一一位得以將這樣風格主題,運用油彩細膩的表現方式,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第一人,也因此為他贏得了美國最優秀「動物畫家」之一的美譽(one of America#39s finest animal painters)。雖然無論是動物主題或風俗畫類型,在當代中已經不太受到學術和市場的偏愛,但可以確定的是,比爾德確實是那個時代者成功地混搭這兩種類型繪畫中的佼佼者。
比爾德,《His Majesty Receives》,油彩畫布,188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風俗畫」(genre paintings),泛指以社會風情、民間習俗等「日常生活」為主題的繪畫。此類繪畫具有某種程度的紀實性,內容涵蓋各種社會生活樣貌,很多時候也反應在對於政治社會現象的觀察上。這樣的作品在攝影技術普及之前,成為紀錄人類生活重要的媒材。它通常在描繪一個社會現象中的特定場景,這樣的一個被聚焦的場景會是某一連串行為中相對重要的一個時刻,有時成為敘事性作品中的一個時點。透過藝術家主觀的觀察,可能利用現實、想像或浪漫化的手法,將濃縮的場景用比喻或暗喻的手法表現出來,或許同時也兼具道德教化的意味。相對於今日,也可說是古代庶民生活中,具備教育或娛樂性的重要媒介之一。
在比爾德畫作中常出現的是熊和猿猴的擬人畫作,透過寓言式和半幻想的組合,表現出人間百態,濃濃的生活氣息中也充滿了兼具歡樂、喜感、曖昧、諷刺和荒誕等交織而成,一幕幕都成為令人五味雜呈的社會寫實速寫。@P
比爾德,《市場中的政客》(Politics at the Market),油彩畫布,1880。Image courtesy of Sothebyrsquos
比爾德,《離婚》(Divorce),油彩畫布,年份不詳。Image courtesy of Sothebyrsquos
當然,這位畫家除了人獸合一的風俗畫作外,也有主題相對沈重的作品,如他晚年的名作《死亡的力量》。據資料顯示,本件作品的靈感啟發自當時惡名昭彰的馬戲團生態災難新聞,動物在人類所提供的惡劣生活環境中生活。畫家可能因為生命漸趨老去,對於人生的晚景有所感悟,對動物也存有悲憫之心而為此作。畫中軀幹如骨架的死神裹著長袍,右手握枯木,左手毫不費力提起老虎,老虎在掙扎中似乎即將被掐死;黑暗荒野周圍佈滿各種動物的屍體,大象、駱駝、獅子,地平線上露出半個色彩詭異的紅色太陽。這件1890年完成的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先知感」,它融合強烈古典繪畫風格的「末日式預言」的超現實風格組合,其細膩程度和原創性,實不下於二十多年後所出現、流行的超現實主義作品。
比爾德,《死亡的力量》(Power of Death),油彩畫布,約1889 ndash 1890。Photographed by Dadarot.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的「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都總有一天會變成「現代藝術」(modern art),再過更久一點就成為古代藝術。比爾德當時的這種獨特畫風,想必也是那個時代的人所易於接受的「通俗藝術」、「波普藝術」(pop art)。藝術史總是那麼地中肯、現實,卻也殘酷,以比爾德這樣(在美國市場)的知名度,且在該國許多重要美術館都有收藏的作品為例,審視他作品在當今市場中的成交價格,即使是重要私人收藏、美術館因籌資而釋出的作品,也有僅值新台幣十萬多元的案例,多數都無法成交或乏人問津。今天在市場中火熱受追捧的作品,幾年後可能就是明日黃花。想要進入主流學術和市場殿堂,孜孜矻矻而辛勤創作藝術家們的辛苦,外人何嘗容易感受其箇中滋味?
不過對比爾德這樣的藝術家還算公平幸運的是,今後每當看到「猩球崛起」(Planet of the Apes)這系列電影時,我們都應該還會想起這位充滿想像力、繪畫技巧高超,在戲謔中隱喻著人生哲理努力工作的畫家,曾經在數個甲子之前,也用畫筆帶給先人們的那些歡樂時光和啟示。也正如開場白的A.A.米爾恩所說的,當我們再度觀看這些畫作時,除了自己主觀上的評斷外,我們是否也可以多花點時間去思考一下它們其中的寓意,或許將帶給我們新的想法和思考也不一定呢?!
比爾德,《魅鶴》(The Phantom Crane),油彩畫布,1891。Image courtesy Sothebyrsquos
比爾德,《La scoperta di adamo》,油彩畫布,年份不詳。Photographed by Saiko/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