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苧麻的春天 一絲一線延續織布技藝

大愛新聞

發布於 2021年02月21日02:18

苧麻,是在棉花和塑膠纖維還沒興起時,製作衣服的原料之一,隨著工業進步,苧麻做衣服已經很少人會了,但最近有苧麻的工藝師開發符合時代的生活用品,不僅有文創風也更環保。

田裡不起眼的植物,是早期製衣的主要材料「苧麻」。

麻必浩線藝師 范月香:「它要有日曬,但是溼氣也要足夠。」

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心形,白色的底面有濃密的細小毛髮,呈現出銀色的外觀。

麻必浩線藝師 張文立:「很好種啊,可是它種的地方還是不能缺乏陽光,一定要有陽光,以前我們的紅苧麻一種就是兩米高。」

位於苗栗,往雪霸國家公園山路上的麻必浩部落,離台北大概三個小時左右車程。

來自山下的學徒們,跟著麻必浩部落的線藝師,一道一道工序地剝著苧麻纖維。

麻必浩薪傳師 高蘭英:「這樣子,我這樣子拉,先還要給它捻線,再洗再染,這樣子就可以做衣服了。」

薪傳師高蘭英示範的就是麻必浩部落最傳統的刮麻方式,配合特製的刮麻器,手工將苧麻莖上的纖維取出。

苧麻文化節學員 謝依汝:「因為我在走減塑環保,然後想要更知道有原始的東西,去替代現在的塑膠。」

苧麻是麻必浩部落近幾年找回的一個重要傳承,除了一邊建立族裡的線藝師認證制度之外,也開放給外地人來體驗。

苧麻文化節學員 李薇:「本身開始在學織布,所以很想知道傳統這個苧麻到採集這個工序,八個工序下來不簡單。」

兩一天一夜的學習,學徒們初步體驗了苧麻工藝,但真正要學得從苧麻到製成衣物或是器皿,可能得好幾年的功夫。

取出纖維經過幾小時曬乾,就可以開始進行搓麻。

麻必浩薪傳師 楊秋妹:「(為什麼大家都掛在脖子上?) 一方面比較好,這樣抓細一點,然後也比較方便拉斷。」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總幹事 吳國雄:「像走路,她們也會掛在脖子去山上工作,可能從這裡到那個山上要一個多小時,那個時間很浪費,他們就掛著脖子這樣扯。」

對泰雅的女性來說,織布是必須的條件,傳統部落的女性會織布之後才可紋面,沒有紋面的人是無法得到族人的尊敬及認同,更無法論及婚嫁。」

麻必浩薪傳師 楊萬妹:「十歲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一直坐旁邊,有興趣啦。(是希望下一輩的都會比較好。) 對啊。」

將苧麻莖的纖維集結成好幾條,再搓成一條,搓完麻之後,幾條纖維用手捻成線,製成衣服,是早期部落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隨著工業時代開啟,日治時期泰雅族人開始將苧麻纖維賣給成衣廠織布。

麻必浩線藝師 張文立:「賣了苧麻才有錢才有東西吃,生活真的很苦,因為以前他們一天才30幾塊。(台幣?收入?) 對,收入。」

但後來美援時期棉花進口,進口的棉花取代了紡織的材料,七零年代之後,沒有經濟價值的苧麻在部落漸漸消失。現在苧麻又開始復興,得發展更多符合現代需求的產品才行。

從早期的生活必需品,到部落新生希望的經濟作物,傳承苧麻這項工藝,對麻必浩部落人們來說,它是來自祖輩珍貴的記憶,也是一門可能會替他們帶來希望的手工技藝。

採訪撰稿 鄭青青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