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川普、澤倫斯基分手擂台後,美援喊卡!圖表解析對烏克蘭影響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3月06日10:54 • 發布於 03月06日10:35 • 吳季柔

美國總統川普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28日於白宮全球直播中,上演如鬧劇般的口水戰。會後,川普宣布將全部暫停美國對烏援助,這會對烏克蘭的戰爭援助造成什麼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會談,卻上演分手擂台!烏克蘭要求的安全保障,眼下恐難以等到,只求當前被暫停的軍援能重新啟動。

兩人爆發口角的導火線,正是爭議性的美烏礦產協議。根據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26日審閱的正式協議內容,「建立重建投資基金條款與條件的雙邊協議」中,提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支持烏克蘭獲取所需的安全保障,以建立持久和平」等字句,以及烏克蘭稀土礦產的一半收益,將歸入美烏基金。然而,沒有基輔殷切期盼的,美方對保障烏克蘭安全的具體細節承諾。

專精國際關係、國際安全,曾擔任中研院訪問學人的烏克蘭籍學者狄馬(Dmytro Burtsev)接受《遠見》專訪時指出,雙方談判並未在同一平面上,「澤倫斯基要的是安全保障,而川普要的是停戰以及『deal、deal、deal』,卻未提供任何烏克蘭所需的特定安全保證。」

此前,川普已表明瞭烏克蘭的稀土資源適用於「補償」,而非用於交換安全保障。

狄馬指出,烏克蘭早在1994年放棄第三大核武庫時,就吃過悶虧,當時簽署的《布達佩斯備忘錄》,並未明確列出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這也是為何澤倫斯基多次重申,而最終與川普鬧翻的背後原因。

歐洲方面,雖說各國領導人積極開了多場特別會議,研擬對烏克蘭的聲援說法,只是,若說到一流的頂尖武器,還是美國提供較多援助。眼下,世界各國分別提供多少援助給身陷戰火的烏克蘭?

川普要烏克蘭稀土補償有理?歐洲總援助已比美援多

長期追蹤各國對烏克蘭援助的獨立調查機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IfW Kiel)指出,截至2024年底,國際對烏克蘭援助的總額達2874億美元。

川普2月12日表示,美國援烏金額高達3500億美元,而歐洲僅提供1000億美元,其中更包含眾多貸款。他更以此為由獅子大開口,要求烏克蘭應提供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稀土和其他礦產,作為賠償。

對此,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反駁,形容歐洲才是烏克蘭的最大援助者,「無論是財政上還是軍事上,歐洲的貢獻都比任何其他方面都要多。我們還會加大力度。」

從數字來看,美國已撥款1228億美元,無庸置疑,是援助最多的單一國家。另一方面,歐洲各國共同的款項也已追上美國,達1380億美元。若未來加上歐洲已承諾、尚未撥款的額度,歐美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不過,川普有一部分也沒說錯,即歐洲提供的財務援助,高達九成都提供烏克蘭以優惠費率貸款提供,不像美國,近六成的財務援助,直接以「贈款」形式提供。

北歐、波羅的海援烏GDP占比高!

IfW Kiel數據顯示,歐洲最大的援助國家,是最近舉行國會改選的德國,在財務、人道、軍武等援助項目上,已撥款超過185億美元; 第二名是援助159.3億美元的英國;第三名則是丹麥(86.6億),歐盟則已提供526.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較多、較富裕的經濟體通常更有餘裕與能力,支付更高的援助金額。因此,若以戰前2021年的GDP為標準,便可看出北歐與鄰近波羅的海國家,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丹麥,實際上,更將援助烏克蘭視為重要的國家預算項目,援助金額皆超過GDP的2%!

相較之下,德國(1.31%,含歐盟援助)、英國(0.93%)和美國(0.55%),已承諾的雙邊援助總額皆未超過GDP的1.5%。「由此可見,對烏克蘭的援助更像是一個次要的政治項目,」 IfW Kiel報告點評,「而不是一項重大的財政投入。」

《經濟學人》分析,德國1990年支援科威特的GDP占比,竟然高於今日支援近在咫尺的烏克蘭。 同樣地,美國歷年來在韓戰、越戰和伊拉克戰爭的年度支出,也遠超對烏克蘭的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當國家的政經中心地理位置離俄羅斯愈近,軍事援助占該國GDP的比率通常愈高,例如,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皆承諾援助戰前GDP的2%,而兩國的首都距離莫斯科,均不到1000公里。

當然,也有例外。以日本來說,儘管東京與莫斯科的距離相對遙遠,甚至相隔海洋,但日本提供的雙邊援助,竟然比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都還多。

烏軍無人機年產量400萬,但愛國者飛彈系統仍難取代!

歐洲當前正商討籌組「志願者聯盟」、提高國防預算,以提供烏克蘭更即時的支援。事實上,如果只是財務援助,歐洲倒無需過度擔心無法填補美國抽身留下的缺口。《路透社》分析,截至目前,美國每年提供的援助總額約為380億歐元,換算之下,約為歐盟年GDP的0.15%,對財政影響幾乎可忽略不計。

《CNN》分析,美國目前提供的多數武器,儘管所費不貲,仍可另尋替代品。關鍵問題在於,美國製造的愛國者飛彈防空系統幾乎難以替代。美國非營利智庫戰爭研究所(ISW)俄羅斯研究副組長斯特潘年科(Kateryna Stepanenko)指出,「美國掌握愛國者飛彈系統的許可證和飛彈生產技術,導致多數歐洲國家難以研發仿製。」

烏克蘭總理什米哈爾(Denys Shmyhal)坦言,目前唯一能與俄羅斯彈道飛彈抗衡的,就是愛國者飛彈系統,一旦美援停止,「風險將落在愛國者飛彈系統的供應,包括維修、保養和彈藥。」烏軍也透露,他們最擔憂的並非前線軍援中斷,而是保衛烏克蘭各地親人的愛國者導彈系統受到影響。

什米哈爾補充,其他類型的攻擊,烏克蘭都能以其自身和歐洲伙伴的武器應對。畢竟,自開戰以來,烏克蘭已快速建立起彈藥產業,尤其是無人機產業,已成減少傷亡的重要前線武器。澤倫斯基表示,烏克蘭一年可生產400萬架無人機。《華爾街日報》指出,2024年,烏軍使用的無人駕駛飛行器(UAVs)中,國產比例高達96%。

2025年,烏克蘭國防企業預計將產能提高至30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六倍,預計生產至少三萬架遠程無人機,以及約3000枚巡航導彈和無人機導彈。

俄烏戰爭已延燒三年,隨著美國優先與注重利益的川普上台,烏克蘭最強大的盟友態度正在轉變,也連帶導致國際援助前景堪憂。尤其,川普先前終止USAID的對外援助,衝擊全球非營利組織,以及對歐洲政策大翻轉,都讓國際擔憂美國若確實中斷對烏援助,烏克蘭想維持戰力恐將更加艱辛。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