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未來世代「非認知能力」比學科專業更關鍵!麥肯錫 X 教育創新合作社推平台助親師溝通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2年11月02日07:58 • 發布於 2022年11月02日07:58 • 陳盈螢
未來世代「非認知能力」比學科專業更關鍵!麥肯錫 X 教育創新合作社推平台助親師溝通
未來世代「非認知能力」比學科專業更關鍵!麥肯錫 X 教育創新合作社推平台助親師溝通

2021年新生兒數跌破16萬人,是台灣人口數第2年走向負成長。在少子女化的脈絡下,台灣的教育改革不只牽動孩子的未來成就,也關乎國家總體發展。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社企流、願景工程基金會辦理的「2022教育永續發展論壇」上,以影片錄製的方式表示,雖然台灣的人數逐漸減少,但競爭力仍然上升當中,這是台灣教育不得了的力量,可以維持產業發展、甚至將半導體產業推向世界級產業。

簡立峰提醒,「(傳統教育)把16萬人教成同一種人的時候,我們只有第1名和第16萬名,這樣有很大的風險,萬一有一天,半導體不重要了、英語不重要了,台灣該怎麼辦?」簡立峰認同108課綱理念旨在適性揚才,但他認為大人們需要改變思維,少子化下的教育發展不宜「豪賭」,人才培育應邁向「多元化」,才有機會培養出不同領域的領導者。

10月15日,濕漉漉的台北週六午後,有一群老師、家長、以及非教育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參與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社企流、願景工程基金會辦理的「2022教育永續發展論壇」。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崇熙、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李曉廬等人受邀出席分享教育觀點。縱然所屬領域不同,但他們皆強調:「明日的人才,不宜用昨日的方法。」這場虛實混成的論壇,直播影片播畢不到3小時,已累積超過1500次的觀看次數。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指出,台灣夾在2022年全世界100兆美元經濟分布的前3大強國(美國、中國、日本)之間,面對國際競合的挑戰、少子女化沒有人口紅利的情況下,台灣的教育需要談論改變,為10年、20年後的永續發展做好預備。

呂冠緯表示,為迎接目前沒有大數據可以參考、對接的未知挑戰,台灣的教育趨勢接軌國際有3大轉變:

改變1:從「工廠模式」到「個人化學習」

台北市數位實驗高中是一所沒有校地、不走108課綱路線的公立實驗高中。今年9月的第一屆開學典禮,就辦在花博爭艷館。北一女中校長暨台北市數位實中代理校長陳智源介紹,課綱所列的部定必修課程如國、英、數、社、自,在數位實中都是選修,反倒是自我覺察、生涯探索、學習策略成為必修,且認可學生在線上學習平台進修課程、並給予學分,再搭配「成長導師制」,由老師協助學生制定每人、每週都不同的課表,落實個人化的學習。

「教育一直是供給導向,我們總對學生說:『你好好學,將來會用到!』但這是最大的迷信,我們從來沒有驗證過,」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崇熙難掩大砲性格直言。擁有歷史研究和動力機械專業的林崇熙以自己為例,「念博士前,我完全不會想到我後來做文化研究,就像我現在做的事,我也完全沒修過這門課,但因為我有需求,我就會去學。」林崇熙認為,真正的學習,需要引發學習動機,且有老師能從旁陪伴。

均一論壇
均一論壇

均一論壇邀請眾多教育領袖談論未來的台灣教育發展趨勢。由左到右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崇熙、北一女校長暨台北市數位實驗中學代理校長陳智源、新竹實驗中學前校長黃芳芷。

改變2:從「熟練考試」到「專題學習力」

裝備孩子們的素養,透過「專題式學習」會是可行方案。林崇熙十分推崇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課程佈局。他在論壇中分享,多數人會認為偏鄉資源少,但卻忽略了邊緣有最大的創新發展優勢。「要找到台灣的重要性,是要發現台灣的文化多樣性,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物種,應該採取適性化發展,實驗教育有非常高的機會做創新、做到這點,」林崇熙說。

林崇熙在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課程裡,看見專題式學習的操作有效提升學力。「捕魚你不能用魚網,為了永續,你只能用魚叉,但當你到河邊叉不到魚,就會學到自然『光的折射』單元、專題式學習就進來了,當學生叉到魚後,老師會教如何烤魚,幸福的時刻就來了。但傳統學校什麼時候最幸福?」林崇熙以至少3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為例表示,部落學校在採取實驗教育、專題式學習後,學生的學力大幅提升,目前國教院也正展開相關研究以作為118課綱參考。

改變3:從「服從乖巧」到「非認知能力」

除了教育界探討學力的提升,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李曉廬也出席論壇,她引用麥肯錫全球智庫 Future of Work 的研究顯示,在4大面向、56項未來人才所需的能力指標裡,有超過半數都屬於「非認知能力」。李曉廬進一步根據調查說明,全球企業主們認為,具備3種能力的人才必被錄用:能適應環境、能面對不確定性、能溝通協作,但上述都不是課本會教的「非認知能力」。

為回應企業端與教育端的共同需求,麥肯錫與均一、誠致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3個單位共同組成的「教育創新合作社」合作,正透過「燈塔專案」共同研發「非認知能力平台」。呂冠緯15日首度公開介紹非認知能力學習歷程平台,該平台解決以往非認知能力難以量化、評量的困境,目前團隊正在透過麥肯錫數據、學校教育理論,列出17種非認知能力指標,方便老師藉由平台能以多元角度記錄、檢視、彙整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學習成長歷程。該平台目前為封測階段,未來期待提供給更多的學校親師生使用。

「我現在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爸爸,我清楚知道家長的需求,我們每次去幼兒園都是等待老師告訴我們,孩子有哪些品格微時刻?」呂冠緯期待,非認知能力平台可以成為客觀的親師生溝通工具,家長有機會更全面掌握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情形,而不只是看見成績單。

非認知能力學習歷程平台
非認知能力學習歷程平台

麥肯錫與教育創新合作社合作開發非認知能力學習歷程平台,盼解決以往非認知能力難以量化、評量的困境。擷取自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活動影片

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也到場致詞,他提到,「非認知能力」是創新教育的趨勢,包括恆毅力、自律、樂觀等,應該在課綱中更積極對應落實,看到麥肯錫跟均一、誠致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3個單位共同營造的 Education CoLab 空間,且合作發展非認知平台,讓教育部非常期待未來的潛力,看看政府接下來能一起推動什麼。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莊蕙慈)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為什麼瑞典女孩能驕傲說「我的成績是全班平均」?

培養高階思考力,小學生也可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