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全球共善學思會」以「宗教歷史之書寫與傳承」為主題,邀請來自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聖路易斯大學等,專精於佛教、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歷史學者,探討不同宗教,透過歷史的書寫與傳承,讓信仰跨越時空,與當代社會展開對話,深厚宗教致力於利濟眾生的基礎。
書寫歷史,就像一部大藏經,6位專家學者,分享不同宗教的歷史書寫方法,協助志工整理慈濟重要大事紀。
劍橋大學近代亞洲史助理教授 魏卓生:「記錄基金會,慈濟基金會的歷史,會提供給很多人很大的貢獻,談一下方法論,像是寫歷史,記錄歷史的一些方法。」
分組討論,學員提出整理歷史事件的樂趣與困難。
慈濟志工 楊杏姿:「1995年,剛好是板橋瓦斯氣爆,那時剛好是在農曆的初三,我們碰到的困難就是,因為人物走掉了,我們要求證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變得很困難。」
慈濟志工 邱俊良:「有些人真的是忘記了,但是我拿一張照片給他看之後,重新喚起他的記憶,它的價值就很高,他會想到,他當初是怎麼做這些事情,你看到他的興奮,那個高興的樣子,就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譜寫歷史,除了重要紀年、事件、人物之外,主客觀的敘事觀點也是考慮的重點。
慈濟志工 楊杏姿:「學習到本身不足的地方,他們伊斯蘭教,有列3大類的,包括文字、圖像、建築那些的,我們也可以拿來當參考。」
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 何日生:「除了自我的歷史書寫以外,怎麼求其真實,怎麼求其完備,我們也很希望說,他山之石,我們向更大的一些,有長遠歷史的宗教,如何書寫歷史來學習。」
慈濟邁入60年,經典的結集也是法脈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對現在和未來的省思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