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封面人物】楊祐寧 × 陳柏霖自在翱翔的靈魂沒有時間差

GQ

更新於 2022年06月28日07:04 • 發布於 2022年06月24日10:18 • Lorry Liao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彷彿偷走了所有人的時間,逝去的過往令人感嘆,倘若我們抽離現實、前往平靜的心靈時空,任何片刻或將幻化為永恆記憶。西方哲學家奧古斯丁於自傳《懺悔錄》探討和反思時間的本質,不論過去跟未來存在與否,其實只要享受當下自身握有的寶藏,內心便會感到富足。GQ邀請楊祐寧、陳柏霖一同遠離塵囂,看心中住著一位少年的他們,如何透過鍾愛一輩子的表演,構築清晰的人生樣貌。

回首2000年代,初出茅廬的楊祐寧和陳柏霖分別憑藉《十七歲的天空》《藍色大門》橫空出世,儘管歲月如梭,卻絲毫察覺不到光陰悄悄地走過的軌跡。拍攝當天,楊祐寧隨意地吹起口哨,時而盯著馬匹看得出神,時而伸出手輕撫牠們臉龐,平靜且從容;而陳柏霖展現十足的求知欲,先是好奇詢問馬兒有沒有雙胞胎,接著對著其中一匹馬說話與自拍,看得身旁的工作人員會心一笑。這兩位同為處女座,一動一靜,創造出一股莫名的和諧氛圍,外頭的滂沱大雨顯得微不足道。

身為演員,隨著不同階段的角色設定,他們能夠恣意地演繹各式各樣的人生,當導演一喊Action,暫時拋開現實生活的種種,專注於當下角色狀態。出道20年,細數兩人代表作不勝枚舉,2021年《華燈初上》成哥、《詭扯》鋒哥無人不知,深刻烙印於觀眾心中,創下無數話題,再奠定經典且無可取代的地位。有趣的是,當問及對即將迎來40歲的自己有何期許,他們不約而同的表示——希望更自在。

陳柏霖,保有彈性的樂天男孩

拍攝空檔,陳柏霖絕不放過到處走馬看花的機會,在馬場繞啊繞的,旺盛好奇心表露無遺,不禁令人聯想到實境節目《極島森林》中,他徜徉在大自然秘境的模樣。「真正的意義不在於錄影,是回饋跟饋贈給大自然。我們以為是去旅遊露營、去看樹木長怎樣,其實是樹木在看我們,每一棵樹的年紀都比我們大,是它們在見證人類的歷史,而不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去『觀光』那個地方。」整趟旅程下來,他發現自己多麼的渺小,卻也因此培養出宏觀的視野。

與其共事過的工作夥伴,不乏提到陳柏霖是沒有巨星架子跟光環的演員,即使資歷來到哥字輩,仍和眾人打成一片,不把自己視為主角,更多的是融入。「我是一個很有彈性的人,能夠一直出去玩,也可以都不出門待在家裡,就是Enjoy Moment。」自認是不無聊的人,懂得自得其樂,所以擅長獨處;而他口中的彈性,也延伸至詮釋角色上,例如《詭扯》《後會無期》的滄桑樣,敞開心胸,藉由遇到的角色帶領自己走到不同狀態。

「我永遠覺得演戲不是自己的事,絕對是大家一起創作。這就跟交響樂一樣,我們一起去合奏一場好看的戲,所以是看你跟誰交手碰撞。」對他而言,表演從來不用多餘的想方設法,更何況是人生,只要打開感官,把握在鏡頭前的當下。「拍戲這件事情沒有一定的過程或標準答案,應該怎麼做、要成為哪一派,沒有,就是Have Fun,好玩就好。還有多看電影,不管什麼片型真的都要去涉略,多看你就會懂了。」

自始自終他是創作角色而非演戲,問兩者差異,他架勢十足的解釋:「演的話就是情緒嘛,可是,是誰情緒很滿?所以你要先Create那個Character,有輪廓出來後再把情緒裝進去,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不然你演什麼都不太像。」說到表演教會自己的事,他表示:「我覺得是學到一種能量的⋯⋯儲備嗎?其實演戲需要大量的體力跟精神,平常遇到一些事情,你就不會那麼的情緒化。」

通過角色釋放情緒,也在潛移默化中確認自己喜歡學習,「我沒有說自己學習能力很強,可是我喜歡把不會的東西學習起來。有時候我就覺得別人都會了,那我應該也可以,除非先天物理上的,不然靠腦袋跟手藝的沒什麼吧?」歸根究底,是好勝心使然,還有演員的使命感,「演員要不斷地學習東西,比如學煮菜,要去模仿跟理解切菜,再根據分析的每個步驟,知道這顆鏡頭先拍這裡再拍那裡。」

說故事的人

「我覺得無聊很可怕,」他瀟灑的說,這也是為什麼相隔十年回歸小螢幕。在六月上檔的新劇《正義的算法》領銜主演,單純被有趣且好玩的劇本所吸引,進而想要挑戰,天時地利人和,一如當初決定出演《詭扯》。飾演狂妄又臭屁的自大律師「劉浪」,擅長幫壞人打贏官司,恰好小時候看過不少律師職人劇,嚮往講很多專業台詞的帥氣律師角色,沒想到實際上場才發覺根本不簡單,他坦言,無疑是目前最具挑戰的。「他只看錢,嘴巴又很賤,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卻不能讓人真的討厭他,那分寸是需要很謹慎拿捏的。」聊到和許富翔導演再續前緣,他莞爾一笑:「很謝謝陳意涵跟他在一起,然後介紹我那麼好的兄弟。」

透過表演滿足玩心,他是喜歡說故事給大家聽的人,就算下戲回歸真實世界,創作興趣也不喊卡。「我就是很喜歡跟人家開會討論事情,」他大笑,除了找導演聊劇本,分享最近的所見所聞外,還會找自家服裝品牌夥伴討論近期關注的風格或拍攝手法。在他眼中,一切行為出發點並非工作,純粹是發自內心喜愛且投入,包含開藝廊契機。「因為我不懂藝術,所以才開藝廊。這個空間讓我自己有機會認識更多藝術家,跟他們交流、一起去學習跟成長。」

原廠設定是生活實踐家,儘管面對未知領域,他也全然面對自己不足,好比對搭帳篷不熟悉,仍從容不迫的一步步完成。「害怕沒有用,冷靜思考完解決事情才有用。沒有人一開始什麼都會的,就是去感受,其實『還沒成功』得到的比『成功』多很多。」下一秒話鋒一轉,「我很討厭那種成功學的理論,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樣子。」他承認自己無法給任何人建議,分享自身經驗,僅供參考,他不賣大道理,因為與其聽了誰的話而想變成對方,不如依循內心的聲音,找尋到自己渴望的生活模式。

陳柏霖經常欲言又止,盡可能讓拋出來的話語揮灑得漂亮,就連有關男孩蛻變成男人的想法也饒富趣味,「我還在變。我不知道,我一直不覺得男孩男人有什麼差別,只要可以讓人家感到心安舒服就好了,不用壓抑自己的好奇心跟情緒。成長到這階段,成熟的表現就是做事情拿捏好最對的分寸。」底蘊豐厚,因此對事物的解讀深層,不隨波逐流亦不被任何價值觀綁架,他的豁達,始於對生活滿足。

楊祐寧,而立後的反叛少年

走入休息室前,他向一旁工作人員示意點個頭,社群媒體上楊祐寧詼諧幽默的那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靜。他並非寡言,而是相對慢熟,若開關開啟,渾然天成的「笑果」讓人毫無防備。「我記得小時候成績單上,老師最常給的評語就是『楊祐寧是班上的開心果』,代表我沒什麼優點,老師不知道可以寫什麼。」不是稱讚?「那只表示你就是在班上很吵的那一個啊,完全不覺得開心。反正我媽每次看到都說『你又是開心果』,但開心果怎麽了嗎?」楊祐寧不以為意。

他說,學生時期被處罰被責罵永遠算他一份,唯有好成績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頑皮歸頑皮,實際上不曾經歷所謂的叛逆期,「我很早社會化,而且過程算滿完整的。雖然我們家並不需要我去賺錢來貼補家用,但我很小就開始打工了。」問他樂此不疲的原因,居然單純只是好玩,「可以認識新朋友,又能夠賺到零用錢,所以我以前做過好多別人想像不到的工作。」舉凡擺地攤賣紋身貼紙、販售Call機號碼、在飯店內外場實習,五花八門的工作種類皆嘗試過。

「其實我現在滿喜歡反叛的,」話還沒說完,經紀人調侃他青春期來得晚,「為什麽你說什麽我就一定要做什麼,好奇怪。如果你讓我,也許我會妥協、就照你說的做,但假設你越不讓,那我就越要跟你死撐下去。」似乎意識到自己有點幼稚,楊祐寧忍不住大笑。「我覺得男生好像沒有分年齡階段,都滿幼稚的。哪有男生是很沉穩的,有嗎?除非回到專業領域。」他自問自答,同時想尋求意見。

「我很喜歡逗我身邊的人,工作同事、家人甚至是我太太,」提到被多次捉弄的太太,他是這麼安撫的:「我常常對她說,妳認識我之前是一個漂漂亮亮的人,但認識我以後妳才變得立體。」他笑稱幽默感跟垃圾話是對生活的智慧展現,適時的調侃自己也是必須,就連平時一同參與騎車訓練的好哥們,也是單純找個理由聚在一塊互相虧對方,彼此卻也從一來一往的對話中獲得療癒。

嚮往那種狀態

馬師看見他喊了一聲:「成哥好」,角色被觀眾認同且產生連結,終究是開心的,「好像我對這個角色的觀察和創造是真的成立。」許多網友認為楊祐寧本色演出,他反問:「有點荏懶(Lám-Nuā,意指懶惰)的感覺是不是?」深思一陣理出頭緒,「雖然推算那年代我大概才兩三歲,但可能在中山分局旁邊長大,也常常聽我父親那一輩的講話方式,不管是整個社會氛圍還是中山區的氣味跟燈光,我有種特別的熟悉感跟很強烈的記憶。當我進入成哥的狀態滿有歸屬感,並沒有覺得需要很刻意或用力的去收集資料,才能呈現當時刑警的樣子。」

成哥看似不拘小節,態度吊兒郎當,不免好奇是否有摻雜真實世界的個性,殊不知那反倒是楊祐寧內心的理想狀態。「他的個性比較狂放不羈,很隨興,什麼事情都不太在意,那是我嚮往的一塊。我看待一些事情有點太ㄍㄧㄥ、想得太多,有時候會鑽牛角尖,但我其實知道,自己的個性就是這樣。」不喜歡卻沒辦法,於是他選擇用強迫症來控制強迫症,推翻過往的自己,「所以在碰到這種個性的角色時,我反而會知道施力點在哪裡。」

因角色改變生活節奏,對情緒的認知更加深刻。早期接觸表演,不安全感使然,楊祐寧習慣性刻意為角色塑造鮮明的輪廓,不斷地增加動作台詞,隨著歷練堆疊,後來體悟到,與其一味地設計表演,不如讓角色自然生長出來。「不論表演上或是工作的狀態,我希望很多事情能夠越單純和直接。」不刻意布局,注重每個當下,儘管嚷嚷喜歡玩樂不想工作,一開機、角色上身,仍是無法自拔。「我是一個在演戲過程中能夠得到很多喜悅的人,很享受詮釋角色的時刻,當導演喊Action,在那魔幻的空間裡我覺得很安全;我不是楊祐寧,也不是任何人。」

喜歡新鮮感,因緣際會除了在職人影集《接招吧!製作人》演出,楊祐寧還首度擔綱監製,把華語唱片圈的黃金年代再次重現,他不諱言參與製作,表演觀看角度更加全面。「可以運用之前的經驗,在劇本或角色投入自己的想法去發揮,參與感更深入。我不是那麼追求突破的人,但確實會想要嘗試些新的事情。」

「20年前我是在揮霍青春,沒有生活上的壓力,認為拍戲是很有深度的一件事,還會安排一段時間沉澱自己,常常去看很多藝術電影、覺得這樣好有文學氣息,總之對自己有很多的設限。」他輕描淡寫的道出40歲跟20歲的差別,一路走來透過減法去蕪存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心裡愈踏實才得以自在。

抽言:演戲過程中能夠得到很多喜悅,我很享受詮釋角色的時刻,當導演喊Action,我在那魔幻的空間裡覺得很安全。

抽言:演戲不是自己的事,是大家一起創作,就跟交響樂一樣,一起合奏一場好看的戲,看你跟誰交手碰撞。

文—Allison

攝影—Mr.Triangle

編輯—廖哲毅

造型—Edie Lai

美術設計—WHY NOT ADVERTISING @whynot_advertising

協力—葉宜欣

編輯助理—潘保霖、柯俊言、高得恩

楊祐寧

化妝—Bella

髮型—哲立@isiahzin @driven.by

陳柏霖

化妝—王偌涵

髮型—海靜@effyblue

商品提供—CHANEL

馬上成為GQ LINE好友,每週好物話題一次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