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11位員工、4位傳奇顧問,Midjourney領航AI繪圖的「極簡創業」

創業小聚

更新於 2023年05月16日02:48 • 發布於 2023年05月15日03:43 • 黃弈軒

今(2023)年4月,AI繪圖工具Midjourney甫宣布停止免費試用版本,全面改以付費制度,Midjourney創辦人暨執行長David Holz表示,太多人不斷開設新帳戶只為免費試用,「我們嘗試用新的安全措施來解決這種濫用情況,但是成效不佳,只好關閉免費服務。」

Midjourney的服務從2022年3月亮相,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Midjourney已經從「教育市場」階段進入到「使用者付費」的衝刺期。Midjourney付費版本分為基本、標準、專業,使用者最少每個月需支付10美元(約新台幣300元),如果以Midjourney當前擁有的1,000萬註冊帳號來計算,推估其收入將達到1億美元,而Midjourney背後的團隊,其實只有11人,其中8成為工程師,有一半甚至都還沒大學畢業。

Midjourney的11人成員背景都來自哪裡?

1. 太空、數學、光學⋯⋯通通都涉略!David Holz具備15年創業經歷

回顧掌舵手David Holz過去的經歷,可以說是一位奇才。高中的時候對設計有興趣,還做了幾門設計生意,但到了大學,反而180度轉變跑去讀物理、數學,結果博士期間又再度轉換跑道攻讀流體力學。

而創業也是他剎那之間的靈感,「有一次我不知所措,就把所有的事情放在一邊。所以我搬到了舊金山,創辦了Leap Motion。」David Holz說道。Leap Motion是一間專門透過硬體設備偵測手部動作的公司,只要手放在設備上面,手部動作就可以被投射至虛擬空間,推出3年內就達到3億美元的估值,連蘋果都上門談收購。

當時蘋果正起步研究AR技術,期望收購一批優秀的團隊進公司,沒想到卻被David Holz拒絕,「我永遠不會為那些傢伙工作,他們是魔鬼。」David Holz認為,蘋果早已失去了創造力,最後在2019年把Leap Motion賣給了競爭對手Ultrahaptics,並在2022創立Midjourney。

Midjourney創辦人David Holz
Midjourney創辦人David Holz。

2. 分別來自荷蘭、美國、英國,4位大學生加入成為軟體工程師及機器學習研究員

有趣的是,Midjourney有3成的員工是尚未畢業的大學生,分散於荷蘭、美國、英國國家,其中大部分僅有實習工作經驗:

分別是擔任軟體工程師的Red Kalab,曾在專門協助金融科技企業打造產品的Vacuumlabs擔任實習軟體工程師;在美國社區學院就讀資訊科學的Sebastian Law;曾是Discord最大的音樂機器人Rythm其中一員的Nadir Chowdhury。另外還有一位機器學習研究員Sam S.,過去在NASA擔任研究助理。

Midjourney軟體工程師Nadir Chowdhury
Midjourney團隊成員Nadir Chowdhury。

3. 研究科學長Jack Gallagher多年深耕AI研究,曾是連續創業家

研究科學長Jack Gallagher過去在非營利組織Median Group擔任經理,利用AI技術來預測氣候變化對於大自然的影響,而後自行創辦Mercatoria,開發去中心化支付服務及智能合約,並在加入Midjourney之前,成立Doodlebot研究文本生成圖片技術。

4. 資深軟體工程師Daniel Russell過去在全球最大供應鏈市場平台C2FO擔任工程師

Daniel Russell過去在網站開發公司Control Yours擔任軟體工程師,後來至專門針對買方與供應商扮演折扣協商角色、客戶來自好市多、惠普等公司的C2FO擔任資深工程師,2022年正式加入Midjourney成為資深軟體工程師。

5. 前同事Max Sills和Nadia Ali分別擔任法務顧問及財務長

在Leap Motion兼任軟體工程師和律師的Max Sills,曾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擔任過法務顧問一段時間,也在Google擔任法務顧問,而現在除了Midjourney之外,也為AI、區塊鏈公司提供顧問服務。

同樣在Leap Motion擔任財務營運副總經歷的Nadia Ali,曾在KPMG擔任資深顧問、並在吉立亞醫藥擔任財務分析師,離開Leap Motion之後,便以個人身份專門提供財務顧問服務。

6. 晶片大神、Github執行長等4位科技圈大佬擔任顧問

除了11人團隊之外,Midjourney的顧問更是鑽石等級,來自科技圈各方名人,包含被稱為CPU遊俠、設計出蘋果A系列晶片及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的Jim Keller、Github的執行長Nat Friedman、虛擬世界鼻祖Second Life的創辦人Philip Rosedale,還有數位影音技術大廠Avid Technology的創辦人Bill Warner。

另外Midjourney團隊成員還包括兩位工程師Max和Thomas,不過目前網路上無更多的背景資訊。

不追求上市,Midjourney從Discord社群出發的極簡創業之道

「我們沒有銷售什麼東西的壓力,也不用成為上市公司,只是為了未來10年能夠有一個家,可以從事很多比較有意義的、酷的項目,希望不僅是對我,還是對世界有意義,並且享受樂趣。」打從一開始創立Midjourney以來,David Holz便不是以打造霸業為目標,甚至說Midjourney不是一間公司而是一間「實驗室」,單純想透過AI技術延展人們對於藝術的想像力。

如今,僅靠著11人團隊、不建立App或網站,Midjourney利用Discord社群就能有年收入將近1億美元的成績,也呼應著電商公司Gumroad的「極簡創業」策略。

Gumroad創辦人Sahil Lavingia作為Pinterest的2號員工,原本具備十足的企圖心期望打造一間獨角獸公司,結果公司反而差點倒閉,後來大幅裁員轉為獨立經營,最後為創作者帶來累計將近4,000萬美元的收入。

在這段創業故事裡,有一點創業心法與Midjourney十分雷同:社群的重要性。Sahil Lavingia提到,創業一開始就須先尋找「社群」,投入進去並與人們互動,相較於詢問「我能給你什麼」,反而透過細心觀察才得以挖掘並解決他們的痛點。

Gumroad創辦人Sahil Lavingia。
Gumroad創辦人Sahil Lavingia從公司差點倒閉,後來轉為獨立經營,為創作者帶來累計將近4,000萬美元的收入。

回過頭來,在Discord上打造產品便是Midjourney脫穎而出的關鍵,為什麼不直接做出一個App或是網站?其實是因為Midjourney在開發初期,團隊四散在世界各地,為了方便用戶測試就乾脆在Discord建立一個機器人,沒想到最後受到大票用戶的喜愛。

David Holz認為,如果變成一款應用程式、再建立一個社群空間是相當困難的,相反地,直接在具備社群屬性的Discord開展服務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發現人們真的很喜歡一起想像,所以我們讓Midjourney更具社交性。我們有一個巨大的Discord社區,用戶可以在這些空間中共同想象。」

除此之外,在Discord打造產品還有第二個好處是具有「閉源」性質,相比於另一款AI繪圖工具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不僅可針對用戶需求訓練模型,長期以來更加有利,又能形成強大的技術護城河。

在變化極快的生成式AI市場中,David Holz不管是過去的經歷,還是在Midjourney下的每一步棋,似乎都不是標準的經營方式,甚至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而得以成功讓Midjourney成為AI市場領頭羊的關鍵,正是他憑藉著以產品為本位的核心思考。

參考資料:ForbesThe Verge即刻

延伸閱讀

放棄獨角獸夢,反而成功打造「一人公司」!Gumroad創辦人的極簡創業之路
不用開會、沒有正職,Gumroad怎麼成為年收入3億元的一人公司?
AI將要取代人類?5家新創、3大應用,探討如何讓人類被取代得「有價值」
AI時代品牌的生存之道:利用AI只是轉變開始,「被AI利用」更是關鍵下一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