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回顧性研究:歐美"封城"值得嗎?還是應效仿瑞典?

德國之聲

更新於 2023年06月07日10:22 • 發布於 2023年06月07日10:22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2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的三位經濟學者就發布了一份報告,該報告是對已有研究的綜合審視。報告得出的結論是驚人的:歐美的新冠封控措施(lockdown)在第一波疫情期間僅將死亡率降低了0.2%。

然而,這份報告當時即在學術上引發了很大爭議。不單是因為三位作者並非流行病學或者公共衛生專家,而且據英國《衛報》報道,他們所綜合審視的研究中也有三分之一來自其他經濟學者,並且沒有將一些重要的流行病學研究納入評估範圍內。

與此同時,如何界定封控措施(lockdown)也是一個影響測算結果的關鍵。《衛報》報道說,該報告當時將任何一項政府推行的強制性命令--學術術語是"非藥物干預"--都算作采取了封控措施,這既包括學校停課、商店停業,也包括比較簡單的戴口罩義務。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感染病流行病學教授庫查斯基(Adam Kucharski)向《衛報》表示,這樣的方法是不嚴謹的。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的副院長沙夫施泰因(Joshua Sharfstein)博士當時則與該報告保持距離,表示這並非經過"同行評審"(peer-reviewed)的科學研究,並且在方法上令人提出"嚴峻的問題"。

三位經濟學者於去年5月發布了修訂後第二版的報告,他們的結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封控措施在歐美第一波疫情中降低的死亡率不再是0.2%,而是3.2%。

如今,該報告成書發表。但庫查斯基教授向《衛報》表示,書中內容與去年五月基本相同,因此很多批評仍然成立。

所比較的是諸如英國與瑞典不同的做法

三位作者中的兩位日前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文章,稱"選擇從來不是在封控措施與'一切照常'之間。如果人們當時獲得了信息、了解了風險,他們會相應調整自己的行為--然而在許多國家,他們並沒有受到信任會這樣做。除此以外,我們的整合分析揭示了封控措施對社會、經濟和政治造成的一系列顯著負擔。"

《每日電訊報》的相關報道中引述該報告稱,2020年春天,英國沒有像瑞典那樣依靠民眾自覺地自我防護,而是采取強制性的封控措施,這讓英格蘭和威爾士因新冠死亡的人數減少了1700人。三位作者認為,這一數字與封控措施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成本相比--包括停課對弱勢學生的長期影響,心理疾病的多發,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等--是不成比例的。

《每日電訊報》特別集中關注了報告中提及的英國的情況,回顧了2020年3月英國第一次封控措施。報道稱,當時的封控措施是在帝國理工大學弗格森教授(Neil Ferguson)以模型推測英國因新冠死亡的人數可能超過50萬人的基礎上引入的。報道稱,弗格森教授的研究當時顯示,即便采取社交距離、居家隔離等限制措施,如果不進一步加以封控,仍將導致至少25萬人死亡。而在封控措施引入後,弗格森教授表示,鑑於更嚴格的社交距離等干預措施已經到位,英國的死亡人數可能為2萬人。

如何衡量封控措施是否值得,這本身就是個難題
如何衡量封控措施是否值得,這本身就是個難題

要區分強制與自願措施的不同效果很困難

弗格森教授沒有回復《每日電訊報》對最新版報告的采訪請求(最新版中包括了英國數據)。但在去年該報告一稿公布的時候,他曾回應說:"理清單個'非藥物干預'措施的確切影響,仍極具挑戰性,尤其是因為對社會和經濟最具擾亂性的措施(關閉所有非必要商鋪、居家令)通常是與更長期的措施如戴口罩結合使用的,並且是作為最後的手段。"

弗格森教授說:"由於人群中免疫力的積累(來自感染和疫苗接種)以及新的新冠變體的出現,分析變得更為困難。要區分強制措施以及政府建議的相對有效性則更為復雜,因為國家之間(甚至國家內部)的民眾對兩種措施的反應也存在很大差異。"

《衛報》也引述一些專家指出,很難確定如果沒有采取強制性的措施,而是依靠人們自覺自願地采取保護措施,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報道引述愛丁堡大學公共衛生專家斯瑞德哈爾(Devi Sridhar)教授說,以美國佛羅裡達州為例,州長德桑蒂斯采取了"自由"立場,但商鋪自身采取的安全措施甚至比英國的強制令還要嚴格,比如兩歲以上的兒童也必須戴口罩。此外,當地許多商鋪仍然不得不停業,因為員工患病,或者顧客怕感染而不光顧。

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的沙夫施泰因博士也表示,即便像瑞典這樣的國家也受到嚴重的經濟影響。他補充說,究竟是應當立法強制,還是靠民眾自覺自願,取決於當地情況等諸多因素。"但重要的是,要確保不要讓人們受到困擾,誤認為2020年春天我們原本可以一切如常地生活。那將是災難性的。"

該報告最新版的發布在德國未引起媒體的明顯關注。

(綜合報道)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