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橫空問世後,曾經萬眾矚目,被形容為首個真正取得突破的AI裝置AI Pin,即將結束服務,被掃入歷史的塵埃裡。它的失敗,應該歸因於邊緣AI的技術仍不夠成熟,還是數位世界裡AI Agent仍舊不夠通用?
被《時代雜誌》選入2023年度最佳發明之一,宛若ChatGPT硬體化身的裝置AI Pin,背後新創Humane上周宣布,AI Pin僅會運行至美國時間2月28日。因為惠普(HP)以1.1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Humane,團隊日後有其他目標,AI Pin就不再是優先選項。
從停止營運以後,AI Pin將不再能夠連上Humane的伺服器。換句話說,一台要價超過兩萬元台幣的AI Pin,無法通話,也不能傳訊息,且先前的文字記錄、圖片都將刪除,只剩下硬體空殼而已。
在AI Pin壽命終結的同時,還有其他主打AI功能的裝置仍在掙扎求生。為何獨立的AI硬體無法站穩腳步?
退貨不斷、電池過熱,AI Pin公司黯然出售
AI Pin曾經讓人們滿心期待。
利用AI改變過往人機互動的模式,透過語音、手勢和觸摸等多樣方式,AI Pin帶給使用者極大想像空間,拋下電腦、丟掉手機,人們在行走、奔跑時,都可以用AI Pin查詢最新消息。
它試著扮演人類生活中的助理角色,既有視覺能力,還擁有投影功能,連接起數位與物理世界,讓人感受到AI硬體帶來的可能性。
AI Pin透過多種形式與人互動,曾經備受期待。取自Instagram@hu.ma.ned
然而,AI Pin仍舊走向失敗。Humane產品介紹影片中展示的用途,在早期使用者收到產品後,無法得到相同的效果。AI Pin的回覆太慢、有時直接不回答問題,電池容易過熱、配戴在身上不如聲稱的那樣輕薄,心懷願景的消費者很快夢醒,紛紛退貨。
去年(2024)8月,《The Verge》的報導指出,AI Pin在2024年5月至8月的退貨數量,已經超越那幾個月的銷售數量,這也是為何Humane後續開始尋找買家的原因。被惠普買下後,有部分員工將會留任,但與AI Pin業務直接相關的員工,有一大部分已經遭到資遣。
AI Pin和其他AI裝置頗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在於它們的功能比想像中少,因為還沒有完全打通數位世界,自然無法扮演橋樑角色。
AI Agent尚未成熟、邊緣AI有挑戰
從趨勢上來看,Humane掙扎求生的同時,AI Agent正在實現。
OpenAI替ChatGPT推出tasks和Operators等工具,Anthropic的Claude也有Computer Use,Google Gemini則同時有好幾個研究專案正在進行。另一間新創公司Rabbit,也在本月釋出了能在Android上運行的通用型Agent,有辦法操控WhatsApp傳送訊息、搜尋YouTube影片接著播放。
不過,有些許諷刺的是,Rabbit其實和Humane一樣,都是AI硬體公司。然而,他們在展示Android上的AI Agent時,卻根本沒有拿出自家的裝置Rabbit R1,側面可以看出,比起AI硬體本身,如何在數位環境中打造通用代理,才是真正的挑戰。
得到OpenAI投資的Rabbit,同樣宣稱要用AI消除UI,曾經在2024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大放異彩。
Rabbit強調,自家以大動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的概念,讓AI觀察人類使用者的行為,藉此累積資料,接著就可以依樣畫葫蘆,習得技能以後,就不用再勞煩人類重新教學。
然而,Rabbit R1上市後的評價,和AI Pin如出一轍。雖然能夠利用Perplexity搜尋,也有翻譯與摘要等功能,至多還可以播放音樂、訂外送,但也就是這樣而已。關鍵挑戰在於,大動作模型能夠執行的動作,比想像中來得少,沒辦法接起太多應用程式,也無法介入人們的現實生活。
Rabbit也是打造AI裝置的新創,曾在去年CES上掀起關注。取自Rabbit網站
不管是AI Pin,還是Rabbit R1所遭遇的問題,正是AI從雲端走向邊緣(edge)裝置的難處。功耗有待改善、延遲速度仍無法忍受、運算分配給雲與端的比例需要調整,AI Pin使用者的抱怨,恰巧就是AI能力尚且沒有全面下放至裝置的原因。
若要說取得一定成績的AI硬體,或許臉書母公司Meta的Ray─Ban AI眼鏡能排得上榜。因為眼鏡本身的需求,再加上視覺搭配拍照與錄影等功能,使得眼鏡加上AI變得自然。當年技術不夠成熟,Google沒有取得成功,如今Meta成功吹起新的流行,小米、百度都即將跟上。
再往旁邊看,跟獨立AI裝置相比,Apple Intelligence已經下放,中國系手機也逐漸加入AI功能,這不僅需要軟體端的建設,硬體如何加速並配適模型,也是不能忽視的努力。
這樣說來,AI Pin的失敗,也就沒那麼冤枉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