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快報/陳孟朔】中國4月物價維持低位運行;食品價格改善、但國際油價下行,導致當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年比連續3個月負成長,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物價則持穩;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年比降幅也進一步擴大,創六個月最大降幅。路透引述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仍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疊加前所未有的關稅衝擊,需要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應對,期待第二季底或第三季初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力。而儘管週末中美開始貿易對話、邁出化解衝突的第一步,但雙方要想達成實質性協議恐需較長時間。
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稱,「中國仍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未來數月出口可能走弱,通縮壓力可能加大。即使中美之間能有進展並調降關稅,但關稅也不太可能回到4月前的水平,中國需要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提振內需、化解通縮困境。」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週六公布,4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減0.1%,和預估中值一致,連續第三個月負值;但月比由負轉正,成長0.1%,預估中值為持平。4月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年漲0.5%;3月年比由負轉正,上漲0.5%。同月PPI年比降幅擴大至2.7%,創六個月最大降幅,但略小於預估中值的降幅2.8%;4月PPI月跌0.4%。
面對中美關稅戰,中國內外同步發力,外交部7日官宣副總理何立峰週末將與美國財長舉行會談之際,中國三大金融監管部門「一把手」再次齊聚,宣布降準降息、新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一籃子支持措施。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稱,「本週末中美可能開始進行貿易對話和磋商,雖然短期內中美貿易衝突可能略有緩和,但雙方達成實質性貿易協議依然充滿挑戰且需較長時間。」
《人民日報》週六發表文章提到,「談,是化解中美之間分歧的必要之舉,但指望一兩次談判解決問題並不現實,中方對談判的複雜性有清醒認知。」
下載「財訊快報App」最即時最專業最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