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在美國,救護車是用「里程」計價的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6月29日09:04 • 發布於 2022年06月21日10:04 • Eunice/EU日記(EU Diary)
在美國,救護車是用「里程」計價的
在美國,救護車是用「里程」計價的

和台灣男人聊當兵話題聊不完一樣,許多人美國住久了,對於醫療體驗都有條故事可以講。

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的美國「救護車與急診室」經驗,希望我的經驗,能給旅美的新移民或留學生參考。

事情發生在幾年前的某個冬天。我和先生去美東一座森林遊樂區滑雪,不料回家的前一天傍晚發生意外,當時獨自一人的我被撞倒,被送到遊客中心的服務處後,打電話聯絡我先生。

雖然因為全身穿著厚厚的冬衣,事發後身上沒有外傷,但工作人員推斷我有腦震盪的可能性,最後還是決定叫了救護車將我送到醫院。在醫院做了些檢查,觀察了幾個小時後,醫生判定並無大礙,不需住院做更進一步的診療,我們就準備辦出院手續。

當時是到美國後第一次進大醫院急診,本來已經確認信用卡額度,心理準備要馬上結清大筆帳單時,沒想到櫃檯竟然只確認身份、保險、聯絡資料後,就告知「可以回家等帳單」了。

用「里程」計價的救護車

確實,當月底信箱就出現一封來自於醫院的信,內文是條列式帳單,包含急診室與放射科共開價 $ 1,042(以下單位皆為美元),醫院向保險索取 $1,042(也就是全額計價),保險給付了 $780.09,餘額 $261.91──這筆餘額,也就是醫院此封信的宗旨。但沒註明繳費期限,意即希望儘速繳納。

隨信並附上各式繳費方式,包含網路刷卡、電話刷卡、銀行轉帳、支票等,也提供尋求財務協助的管道,像是分期付款、社福救助。

過幾天,也收到救護車的條列式帳單,包含基本費 $1,450、里程(31 英里) $589、車上醫療用品 $ 50,總計 $2,089,而救護車業者自行吸收 $1426.03 後再向保險索賠,保險給付了 $563.52 予救護車業者,最後業者給我 $99.45 的帳單。

隨信同樣附上各式繳費管道,包含網路刷卡、銀行轉帳、支票等。生平第一次搭救護車,沒想到是以「里程」計價。這趟「起跳就很貴的計程車」也成為我們很難忘的回憶。

因為這是我在美國首次與醫療機關打交道,謹慎起見,打了通電話給醫療保險公司。保險人員首先和我確認當天所有發生的醫療行為,包含搭乘的救護車、醫院的各式檢測,連吃了幾顆、什麼藥,保險公司都有紀錄。

確認當天保險公司收到的是醫院正確的資訊後,保險人員提到,醫院方面我不只有一份帳單,還有第二份更高額的帳單,應該是醫院不同單位結帳時間有落差,所以尚未收到。

次月底,果然信箱再次出現一封來自醫院的信,內容除了包含前一個月收到的帳單外,還有新一部分的明細,包含急診室醫療、放射科診療、藥劑共開價 $6643.52,醫院全額計價向保險索取 $6643.52,保險給付的 $5791.33,餘額 $ 852.19 是我須要支付給醫院的費用。也就是說,兩份醫院帳單我總共需要付 $1,114.10。

這次我改成打電話給醫院。(這段期間,上網查了一些關於美國急診的分享文,看到有些醫院會提供無息分期付款或其他減免方式。雖然這金額對我們來說不是完全付不出的天文數字,但也樂見減少對荷包的衝擊。)和醫院的收費部門詳談之後,得到的回覆是,該醫院的確也有提供無息分期付款,可是因為我目前的金額不達標,所以不適用。

但若願意在電話線上直接提供給客服信用卡資訊,且信用卡一筆刷過的話,總支付金額可以減少 20 %,也就是一次付清可以打 8 折。我選擇了這個選項,省了 $222.82,也算不無小補。

另外,雖然我近年旅居美國,但自幼即在台灣購買醫療意外險,且因投保範圍包含國內外,所以即使出國後也沒有停保,數個月後趁著回台探親,也準備好文件申請理賠。不幸中的大幸,除了離開急診室後身體穩定恢復外,這次的美國急診帳單也在台灣醫療意外險的理賠範圍內,最後拿到的保險金也幾乎打平了先前在美國的實際支出。

也幸好平常有儲蓄的習慣,手邊的現金足夠支撐這筆金流外,還能確保等待理賠這段期間生活花費的順暢。

美國醫療黑幕多,「消費者」如何自救?

若要說這次進急診室有學到什麼的話,第一個就是意外防不勝防,除了減少不必要的高風險活動之外,對於不知何時何地會發生的禍從天降,最直接的保護就是金錢。不論是保險還是備用金,都能對意外發生後有一定程度的緩衝與保障。

也見識到美國醫療支出的黑暗面,儘管經過無數改革,仍然令人咋舌。雖然美國在醫療的先進程度傲視國際,醫療費用也仍然冠居全球,然而也因此各方都說「成本很高」且年年增長,不論是醫院的營運管理、醫護人才養成的學費、醫療器材與藥劑的研發,因此形成漲價的惡性循環。

雖然說美國醫療費用既不透明又高昂,但消費者在收到帳單時還是有能做的,像是《華爾街日報》就建議:先確認明細上的醫療紀錄是否正確,並確認保險涵蓋範圍內都已批准,不妨也詢問醫院是否有分期或折扣方法,就像我上文提及的一次付清打 8 折案例。

醫療產業是社會福利抑或商業行為,可能是個複雜難解的議題。在我看來,台灣的醫療比較偏向社會福利,例如健保費類似所得稅,收入越高保費越高,且雖然保費不同,但相同的醫療行為所收到的帳單卻不會天差地別。

資本主意立國的美國,醫療幾乎完全偏向商業行為,例如價格取決於成本、各處定價相差大;不同的人,在相同時間地點做相同的醫療行為,收到不同金額的帳單,在美國完全是個意料之中的狀況。

美國醫療金流中,保險公司的角色擁有很大的議價權力(通常保費繳得多,所受的福利也多;也通常保險公司給力,醫療帳單金額就會少),但「有保險也不一定會比較省錢」,亦非無稽之談。

《紐約時報》就曾報導,同樣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家醫學中心做結腸鏡檢查,無保險患者收到帳單的金額,反而比另外兩家大型保險公司的患者少超過一半。

別忘了每個月數百美元的保費已是沉没成本,醫療保險有時反而比較像「預先購買醫療折價券」,這亦可參考之前關於美國眼鏡產業近乎壟斷的文章。很多人取得醫療保險的管道是透過雇主,通常大公司提供給員工的保險會比較好,因為有大量投保的議價籌碼,而大保險公司也因為有大量客戶,往往能與醫療單位協定比較好的方案。

美國的醫療體驗是個說不盡的無底黑洞,《紐約時報》在 2021 年 8 月甚至希望讀者投書,並上傳醫療帳單資料,以藉眾人之力來分析這個近似無解的黑幕。

在這裡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除了做例行性健康檢查都不須要上醫院,若不巧真的遇上類似狀況,也希望我的經驗分享能有點幫助。

【延伸閱讀】

●美國急診「夾魚刺」親身體驗:8 小時半的就診時間,與天價賬單
●戰勝瘟疫的代價,是百萬美元的帳單──美國趁火打劫的醫療系統 vs. 台灣全民健保的震撼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