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屏東核三廠發生火災,現場冒起濃煙,引起民眾恐慌。火源來自廠內廢棄冷卻水塔施工時的不慎火星引燃,所幸火勢在12分鐘內被撲滅,無人受傷。此次事故引發民眾對核能安全的關注,尤其是距離除役倒數的敏感時期。雖然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再次引發對核電廠安全的討論,並成為公共議題的焦點。
3月6日早上11點23分,一團團黑煙從屏東縣的核三廠竄出,人心惶惶!
12分鐘撲滅火勢,水塔施工不慎釀災
進入除役階段前夕,核三廠的安全出包,引發各界關注。經台電查察,起因是核三廠廢棄的空壓機廠房南側發生冷卻水塔火警,初判為廠房外圍正在進行廢棄冷卻水塔管路切割工作,施工過程產生火星。因現場風勢較大,不慎吹飄至冷卻水塔而燃燒,外界看到的煙霧是塑膠物燃燒所致。事發當下,廠內消防隊迅速滅火,約12分鐘撲滅火勢。
台電說明,空壓機廠房和目前運轉中的二號機距離約50公尺,現場沒有人員受傷,機組維持正常發電,輻射不會外洩,台電將積極調查及檢討,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核三廠目前僅有二號機持續運轉,預計今年5月17日停機,進入除役階段,並規劃轉型設置面積55公頃的太陽能光電廠。
不過,事故地點就在核三廠內,相當敏感,當地民眾擔憂不已,屏東縣恆春鎮代會主席趙記明相當不滿,核三廠出大事,竟未通知鎮民疏散,驅車前往核三廠質問,甚至意圖開車衝撞大門,警衛連忙拔槍要求下車,場面一度緊張。
趙記明說,他就住在核三廠旁邊的南灣,廠方卻未即時通知里民疏散,「我是看臉書才知道!」此外,起火點就在核三廠的爐心附近,讓他痛批廠方不顧百姓危險,真的很糟糕。
核三廠目前僅有二號機持續運轉,預計今年5月17日停機。遠見資料庫,張智傑攝
上回事故已13年,過去更曾進入「3A狀態」
事實上,這已是核三廠睽違13年再度發生事故。核三廠上回出狀況,要追溯至2012年的6月,進行高壓汽機閥門測試時出現震動,導致反應爐安全停機。
最嚴重的狀況莫過於2001年,核三廠因為「鹽霧害」以及緊急電源無法啟動,甚至進入「3A」事故,也就是「發生核子反應器設施安全功能重大失效或有發生之虞,而可能須執行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
世界各國因為產業發展、淨零排放,近來積極討論核電廠存廢,台灣堅持「非核家園」的政策,僅剩的核三廠二號機停機後,便達成目標。儘管如此,核電廠發電成效與核能安全的拉扯,依然是全民不容忽視的公共議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