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到川普關稅大刀,日本央行(日銀,BOJ)按兵不動兩大因素交織下,日圓升值、日股震盪整理。儘管不確定性升高,法人資金持續流入,日本股市仍具長線潛力。從金融、科技到製造升級,三大選股策略浮現,投資人或可伺機布局未來成長動能。
由美國總統川普主導的全球貿易政策大刀,也掃到了日本,尤其當美國4月2日若宣布實施全新加徵關稅政策;加上美國若受到貿易伙伴報復,促使聯準會重啟降息週期的話,都會直接或間接延緩日本既有的利率政策步伐。
日本銀行(BOJ)一年前宣布正式終止負利率政策,3月19日公布最新貨幣政策決策結果,決議「暫停升息」,維持無擔保隔夜拆款利率於0.5%不變。日銀行長植田和男表示,對於經濟前景的擔憂依然很高,包括貿易政策在內。當經濟狀況不佳時,不會貿然提高利率。
溫和復甦,企業投資與就業逐漸改善
只是植田和男仍語帶保留地說,若是物價的上升風險加大,可能需要加快升息步伐,未來的貨幣政策調整將以實際物價與經濟走勢為依據,必要時將機動應對。
根據日銀會後聲明,日本景氣正在緩步復甦,儘管部分領域仍顯疲弱。企業收益回升,帶動設備投資溫和增長,就業與所得環境也逐步改善。雖然通膨對家庭支出構成壓力,但個人消費仍呈現擴張走勢。物價與工資的良性循環逐步形成,為政策轉向後的觀察期奠定基礎。
只是,房地產方面,住宅投資表現偏弱,公共投資則維持橫向整理。BOJ表示,日本整體金融環境仍處於寬鬆狀態。
日本正迎來工資增長與物價的正面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先前由進口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效應已逐步減弱,但工資增長與服務價格上升趨勢明顯,且政府縮減能源補貼,也推高了整體通膨水準。日銀表示,物價上漲預期正緩步上升,反映市場與企業對中期通膨走勢已有新共識,工資—物價的正向循環機制正在醞釀成形。
日銀強調,國內外經濟與物價動向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包括全球貿易政策、資源價格波動與企業薪資與定價行為。特別是近期企業在工資與售價方面的主動性提高,使得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的影響更為顯著,未來金融與外匯市場走勢將成為觀察焦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環境不確定風險升高下,由於避險需求,日圓兌美元匯率短期走強,且在本週超級央行週(3月19到21日)再創區段新高。
日股方面,日經225指數2023年全年上漲超過28%,2024年則進一步攀升逾19%,並刷新歷史新高。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影響,2025迄今約跌3.5%,也讓投資人開始猶疑,究竟還要不要跟著股神巴菲特加碼?
日銀表示,物價上漲預期正緩步上升。僅為情境示意,Shutterstock
匯率波動與物價通膨,日股怎麼選?
星展銀行(DBS)在今年2月發布最新觀點認為,在企業獲利增長與資金流入支撐下,日經225指數可能再創新高,點名半導體、汽車與金融產業,將受惠於日本人口老齡化與數位轉型趨勢,成為支撐長期的成長動能。此外,隨著日本政府持續推動產業改革,部分企業將受惠於資本市場改革與治理透明度的提升,進一步增強日股市場的吸引力。
瀚亞投資指出,2025年有四大投資動力題材發酵,包括巴菲特效應、財務重整4.0、世博會舉辦及資金湧入。包括4月日本將舉辦的EXPO大阪世界博覽會,預計將有超過150個國家、2800萬人次湧入日本,不只科技股,包括銀行、服務業、交通運輸、旅遊休閒、通訊等全產業預期也將受惠。
除了巴菲特效應所帶來的資金效益,日本退休金、外資法人機構的長期資金流入,也是推動日股的動力之一,從日本企業股票回購達到歷史新高、日本退休金機構數兆資金進場、外資法人及退休金機構陸續進場等可見端倪。以日本最大投資機構政府退休金GPIF為例,預計將100兆日圓轉向公開市場、進行主動型投資,其中約有四分之一預計將流入日本國內股票市場。
NISA帶領資金流入日股,三方向布局
此外,NISA(日本個人投資儲蓄帳戶)個人投資者制度開跑後,預計也將推動日本儲蓄資金流入日本股票。截至2024年10月,透過NISA購買最多的前10大股票都是日本公司股票,其中一半屬於資訊通訊或運輸業,顯示日本當地投資人主要關注成長型股票,並且以股票直接投資及共同基金為主要工具。
在投資法人機構眼中,日股評價仍偏低,且企業獲利仍在增長,具備長線價值,投資人或可把握盤整期間,分批入場佈局,選股上可留意三方向:
- 一、金融與保險股將受惠於升息,以三菱日聯金融、三井住友金融與東京海上控股為代表。
二、AI產業鏈為首的科技股,若全球半導體需求回升,像是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等企業仍有機會受惠。
三、日本政府積極推動製造業升級,日立、豐田等企業有望受惠,是較為抗跌且長線看好的題材。
只是,也必須關注若日本央行採取更積極的升息,將對日股市場流動性與估值產生影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