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 詹朝智
「不了解史前至今的演化,要如何因應現在與未來的環境變遷?」蔡政修在一片不看好中仍立志鑽研古生物學,經20年學術修鍊,成為獨當一面的學者;累積豐碩研究成果,試圖為台灣現生動物的永續生存提供解答。
有隻抹香鯨2004 年擱淺於雲林縣沿海,在運送到台南成功大學解剖途中,腹腔突然爆裂,血肉模糊、臭氣沖天的場面讓路人紛紛走避。當年還是大學生的蔡政修,受命拿著梯子攀上鯨魚身軀,丈量魚身時,不但不怕,還想像著自己「就像個鯨騎士」。
趴在抹香鯨身上丈量,大學時期的蔡政修對鯨豚演化開始產生好奇。
PHOTO CREDIT: ©蔡政修提供
20年後的蔡政修,成為台灣活躍的古生物學者,透過一篇篇扎實的研究,鬆動學界對於台灣生物多樣性及其演化的既定印象;還透過寫書,將艱澀的古生物學知識,化為易懂的科普議題,獲書評媒體評選為年度好書,讓大眾也能透過閱讀,徜徉在古生物的世界裡。
另類鯨騎士 思索演化之謎
漫長的學術之路,起點正是當初趴在鯨魚身上的思索:「它為什麼可以演化到如此巨大?」「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如何從遠古演變而來的?」這些大哉問讓他立志研究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但每當向同學、師長提起,總遭冷遇,告訴他:「在台灣不可能做古生物研究。」
面對不看好,蔡政修不灰心。他自費到處看展、閱讀學術文章,還寫英文信求教國外的學者,「他們不但回信,有人還寄資料給我這個大學生。」這些鼓勵與自修所得,堅定了他的意志。碩士階段,他研究文獻與化石標本,學位論文以科博館以及私人博物館所收藏的2件鯨魚化石為研究對象,且大膽提出假說,推估台灣海域曾是西太平洋灰鯨族群的繁殖地。
為學習挖掘與清修化石的技術,蔡政修接著又前往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在古生物學者福代斯(R.E. Fordyce)教授研究室攻讀博士,但他收穫的遠不只是專業技術。恩師身為古生物研究的代表性學者,常告誡學生:「如果不好好做研究,沒有人會知道我們(紐西蘭)。」堅定的本土意識讓蔡政修印象深刻;研究室匯聚7到8國的研究生,大家總侃侃而談自身國家的古生物研究,當被問到:「台灣有什麼古生物?」他發現自己給不出具體答覆。
化石清修也是古生物研究重要的一環,使用氣動筆清修出神祕化石的真貌。
PHOTO CREDIT: © 詹朝智
這些點點滴滴成為蔡政修的心頭懸念,想以基礎研究做為背書,向世界訴說台灣的古生物生存證據與遺跡。回台任教後,蔡政修逐步實踐構想。
成為古生物學者 讓台灣被國際看見
他建置了「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帶領碩博士生一起探索台灣古生物;與地方政府河川管理單位建立信任關係,疏濬河川時若發現疑似化石,他便排除萬難,親赴現場處理;調閱校方日治時期化石檔案,且走訪化石藏家,從文獻與私人收藏中找尋具研究價值的化石等。
身著工作服操作機具,在台灣野外探尋化石蹤跡,學者精神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PHOTO CREDIT: ©蔡政修提供
這些努力累積出豐碩成果,如2019年他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發表了台灣首件露脊鯨類化石紀錄,是史上第一件在熱帶地區找到的露脊鯨類化石;2021年發表了台灣首件發現鳥類恐龍的研究;2022年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跨國合作,首度證實台灣曾有劍齒虎出沒;接著又陸續發表台灣生命史上最大的爬蟲類豐玉姬鱷與最巨大陸域脊椎動物古菱齒象等。
除了定期於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讓台灣的古生物被世界看見,蔡政修也與國外博物館合力進行研究。
PHOTO CREDIT: ©蔡政修提供
這些年代約落在80萬至1萬年前的史前化石考據,令人對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產生新理解。台灣在史前時代曾是巨大動物們的樂園,為何這些動物消失了?經歷過何種滅絕?這正是蔡政修關注的議題。
地球正面臨第6次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物種正以驚人速度消失,若想得知本土生物如何因應環境變遷,曾在台灣島上發生過的大尺度滅絕事件就是重要的參考資料。蔡政修說,遠古議題不但不只是過去的事,更是極具未來性;研究古生物,是為了現生動物的永續,「研究滅絕,是因為想得知怎麼存活。」
台灣也有劍齒虎出沒!從繪製的復原圖中可想見史前生物生活情境。
PHOTO CREDIT: ©Mauricio Anton
你知道嗎?
古生物研究結果中的「台灣之最」
鱷魚公主
耗時逾4年的時間研究,蔡政修研究室團隊發現台灣生命史中目前所知最大的爬蟲類、台灣特有物種的鱷魚化石:臺灣豐玉姬鱷(Toyotamaphimeia taiwanicus)。有趣的是,豐玉姬鱷名稱是來自日本神話中變成鱷魚的公主,可說是台灣也有了「鱷魚公主」。
與一般的鱷魚比對,從牙齒與腿骨可以推測出臺灣豐玉姬鱷的體型相當巨大。
PHOTO CREDIT: © 詹朝智
比暴龍還大的巨大生物
2024年,蔡政修研究室團隊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張鈞翔攜手發現,生存於台灣更新世(註)時期的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重量超過13公噸,是台灣生命史中目前所知最巨大的陸域脊椎動物,比最重不到 10 公噸的暴龍還要大,讓台灣生物多樣性與其演化的認知更為明確。
註:更新世約落在 258 萬到 1 萬多年前,為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地質年代。台灣之最的鱷魚公主和古菱齒象都是生存在這一個年代。
蔡政修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及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古生物學和演化生物學,除長期研究海洋哺乳動物化石與演化,也系統地研究台灣所發現的大型脊椎動物化石。著有《好久‧不見》,將嚴謹的古生物知識轉化為輕鬆的閱讀體驗。
想閱讀更多:TLife 網站 立即點閱
【延伸閱讀】
>>蔬果也要敷面膜,柯志諭結合碳材料和天然精油,延長蔬果新鮮時效
>>安平夕照、東大赤門銀杏林,林曼麗將刻畫於腦海的美好原風景,推動藝術與文化,讓台灣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臉
>>「台灣柑橘之父」呂明雄,80歲全台農園走透透,台灣的柑橘是他最牽掛的「孩子」
>>定義「漆作」意義,提升與建立產業價值,陳協建讓台灣的漆作被國際看見
*本文由 Harper's BAZAAR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