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出 80 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那麼剛在 Netflix 上架,推出於 1983 年的《閃舞》勢必榜上有名。
這部成本僅 700 萬美金,同時還欠缺知名卡司的電影,在全球拿下了超過兩億美金的票房,並名列當年全美賣座第三,僅輸給《星際大戰:絕地大反攻》與《窈窕淑男》,就此為唐辛普森與傑瑞布洛克海默這對製片搭檔的首度合作,奠定了極為成功的基礎。
更有甚者的是,《閃舞》透過大量流行歌曲搭配 MV 式段落的作法,也呼應了當時才剛成立兩年的 MTV 頻道熱潮,同時還讓用電影片段剪成歌曲 MV 的方式,就這麼成為好萊塢日後針對年輕市場的慣用宣傳手法。
若是沒有《閃舞》的成功,說不定就連辛普森與布洛克海默後來推出的《捍衛戰士》,也未必會是我們今日所看到的模樣。
不過《閃舞》的成功,主要還是來自於這部電影精準掌握了流行文化的脈動,至於劇本方面,則反倒單薄到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雖然女主角白天是焊接工人,晚上則變成酒吧舞者,同時還一心希望能加入芭蕾舞團的設定,看起來多少有些不盡寫實,但這個部分偏偏正是奠基於真人真事的《閃舞》最符合原本人物的部分。
至於其它由電影自行發揮的情節,則在大多數角色塑造上均顯得平平無奇,幾乎可以算是一種刻板印象的集結。
奇妙的是,雖然從故事大綱看起來,《閃舞》像是一部十分典型的勵志電影,但其實在整部片中,我們卻無法看到主角除了私下練舞以外,真正為夢想付出哪些奮鬥,頂多就是花了一段時間才鼓起勇氣,總算填完芭蕾舞團的甄選報名表並寄出而已。
她之所以能跨出實踐夢想的第一步,主要還是受到社經地位較高的男主角所協助。雖然這個部分有可能被視為女性終究還是得仰賴男性的典型安排,但事實上,若是從現實一點的角度來看,這段情節則恐怕是全片最為寫實之處。
因為,就算我們都知道女主角具有出色的舞蹈才能,但由於她的出身及經歷,確實大有可能在寄出報名表後,連實際參加甄選會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刷掉。
因此,電影雖然也安排了一段讓女主角為此忿忿不平的情節,但也還是因為男主角的舉動,這才讓她獲得一個可以表現才能,並爭取到夢想的機會。
也就是說,比起奮力向上,《閃舞》所呈現出的勵志,其實完全取決於主角自身的天賦,然後再遇到一個正好能幫上忙的男友兼伯樂,因此比起通常的同類電影而言,與其說《閃舞》提供給人的是一種勵志效果,倒不如說是一種羅曼史小說式的慰藉。
就連最後的結局,其實也只代表女主角才剛剛擠進邁向夢想的大門,離所謂的成功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得走。
但就算這樣,《閃舞》也還是一部極具娛樂性的電影。女主角珍妮佛貝爾在片中的魅力極其驚人,雖然有時劇本實在太刻意賣弄她的性感,同時還有一些會讓人忍不住皺眉的性暗示,但就演員魅力來說,卻也足以讓這個角色同時受到男性及女性觀眾的歡迎,在平衡度方面可說十分巧妙。
此外,這部電影所採用的大量 80 年代歌曲也有極高的含金量,除了拿下葛萊美、奧斯卡與金球獎的主題曲〈Flashdance…What a Feeling〉以外,其餘像是〈Maniac〉等曲子,也幾乎都是你曾在眾多影劇或廣告裡聽過的流行經典。
〈Flashdance…What a Feeling〉:
〈Maniac〉:
事實上,光是從原聲帶能賣到超過 2000 萬張這樣的驚人數字來看,便足以證明《閃舞》不只是一部電影,同時更是能代表當年的一種流行文化象徵,就連《死侍 2》的一張前期宣傳海報,也刻意挪用了《閃舞》中的經典畫面,藉此達成搞笑效果。
因此,像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其劇情也就像《灌籃高手》中的那句「左手只是輔助」一樣,並不是最為主要的重點。
基本上,如今看《閃舞》的感覺,就像是參加一場 80 年代流行文化的饗宴,就連女主角的穿著,也與近年流行的復古風格有著明確呼應,因此一點也不讓人覺得過時,正如同我們對於一部 MV 的要求一樣,劇情其實往往沒人在乎,反倒是歌曲、舞蹈與畫面上的表現,才是讓我們樂在其中的真正核心。
最後也補充一件有趣的事。在籌備《閃舞》的階段,製片方曾先後詢問過大衛柯能堡與布萊恩狄帕瑪是否願意擔任本片導演,並在他們拒絕後,才找上了阿德里安萊恩負責執導本片。
也因為如此,從大衛柯能堡與布萊恩迪帕瑪其它的作品路線來看,實在不免讓人心生懷疑——
該不會,他們原本想拍的其實不是 Flashdance,而是一部叫做 Fl”e”shdance,也就是並非「門裡有人」的《閃舞》,而是「內裡有人」的恐怖片《肉舞》吧?
……
不是吧?
延伸閱讀:
- 大叔與少女的忘年禁戀 !《蘿莉塔》同名文學小說改編爭議電影重回大銀幕上映
- 【影評】《美國舞孃》:逐夢的美好,醒來的必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可能
- 《PINA》10 周年 !「舞蹈的革命家」碧娜鮑許傳記紀錄片數位紀念版 2D、3D 版六月同步上映
- 派對咖底家!達珂塔強森主演,日舞影展好評青春喜劇《人生恰恰恰》Apple TV+ 6 月線上播映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