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鈍頭鰩為何有「小」與「大」兩種身形:科學家解開百年之謎

明日科學

更新於 03月20日00:05 • 發布於 03月20日00:00 • 高 詩豪

鈍頭鰩長久以來困擾著科學家的謎團,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終於揭開了這個隱秘的面紗。鈍頭鰩在北大西洋的部分地區,無論性別,會出現兩種不同的體型。這一現象曾讓研究者困惑不已,且這個問題長達數十年無解。2025年,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這一發現,解開了「基因反轉」在其中的關鍵角色。

鈍頭鰩數量的急劇下降,自1970年代以來引起了科學家和漁業部門的關注。過度捕撈被認為是其數量暴減的主因,並在2003年對鈍頭鰩和另一種物種——門閘鰩實施了禁漁令。然而,儘管禁漁長達二十年,鈍頭鰩的數量仍未見回升,特別是在美國的緬因灣和加拿大的斯科舍海架。

科學家在分析DNA後未曾發現大小型鈍頭鰩的明顯基因差異,這使得問題更加困難。直到2002年,研究者格文·奈勒(Gavin Naylor)提出了新的基因捕獲方法,並從北半球收集了600多個樣本。儘管疫情延誤了研究進程,奈勒和團隊最終決定對少數鈍頭鰩進行基因組測序,並成功發現了兩個體型間的基因反轉區域。

海水溫度升高區域更易造成生殖阻隔

鰩魚(Skates)與其他鯊魚和魟魚一樣,身上擁有一種稱為「勞倫氏壺腹」( ampullae of Lorenzini )的特殊帶電器官,能在完全看不見獵物的情況下,透過感應電場來捕捉食物。圖片來源:Kristen Grace,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
鰩魚(Skates)與其他鯊魚和魟魚一樣,身上擁有一種稱為「勞倫氏壺腹」( ampullae of Lorenzini )的特殊帶電器官,能在完全看不見獵物的情況下,透過感應電場來捕捉食物。圖片來源:Kristen Grace,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一發現不僅解釋了為何刺鰩有兩種大小,還為未來的保護措施提供了重要線索。研究者認為,這兩種不同的體型可能在繁殖上存在障礙,並且這一障礙可能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加劇,特別是在海水溫度升高的地區。

隨著這一基因差異的發現,研究者計劃進一步觀察這些鰩魚的生活史,並為其保護提供科學依據,以確保其物種能夠繼續繁衍生息。相關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Kristen Grace,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C BY 4.0)

參考論文:
Short-term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an introgressed size-determining supergene in a vulnerable popul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

延伸閱讀:
1、新喀里多尼亞蕨類植物創下「基因組」大小新紀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