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烏克蘭運用無人艇擊退俄國大型船艦,這也讓無人艇在海上各領域中展現出高度潛力,中科院以「快奇專案」研製攻擊無人艇,為推動水面無人載具(USV)技術發展及了解國內外廠家之USV產品性能,中科院在17、18日進行水面無人艇公開展示,並邀請雷虎科技等12家國內外廠家共同參與,藉由各家無人艇之性能展示,提供國軍及海巡等潛在顧客進行各廠家展示數據蒐集,據以研擬優化規格及後續模組化量產參考。
本次水面無人載具公開展示的技術項目,區分靜、動態兩個階段,靜態展覽結束後,隨即由雷虎科技、碳基科技及龍德造船公司等3廠家進行遙導控距離、光電目獲影像等6項動態展示,並依展示結果評估各參與廠商的技術水準,提供軍種未來無人載具優化規格參考,確保後續性能符合實際作戰需求。
不過在動態測試階段,碳基科技的「碳險家一號」為第一家測試廠商,卻因為一些系統出現問題,由於遲遲無法解決,最終並未進行相關測試就提前結束。第二家測試的雷虎科技「海鯊號800」,雖一開始同樣也有些技術問題,不過最終仍完成測試,包括繞圈、8字、Z字、自主航行等項目,第三家測試的龍德造船「黑潮」無人艇,同樣順利做了繞圈、8字、Z字、自主航行等項目。
由於本次中科院無人艇性能展示並未評分,讓廠商展示用意為何?中科院光華計畫主持人曾耀華表示,主要是讓國內外所有船廠在技術交流上,有個很好的平台,這次並不是所謂的比武,而是希望讓各船廠表現出最好一面,提出最好的規格,中科院將規格收集好之後,會提供給未來需求單位做評估,不論作戰、偵搜都可以做出最好規格。
中科院的性能展示,除了國內廠商之外,還有許多美國廠商參與,對此,曾耀華指出,國內發展無人船才剛起步,但國外已經發展很久,在核心技術、遙導控技術都比國內先進,希望透過交流平台,可以跟國外廠商做技術合作,或者技術上的共同生產,盼能夠大幅提升國內生產能量。
至於國內廠商在研發過程中,面臨到哪些挑戰?碳基科技副總經理李康嗣表示,最困難在於去紅供應鏈,相關零組件、籌載等,還是有些困難達到,但現在已經慢慢多了許多國外廠商能去選購,所以國內還是可以排除這個問題,不過確實需要去仔細思考跟解決;雷虎科技總經理蘇聖傑指出,如何發展出「不用人操作的AI介面」是最困難處,如何看到紅框後判斷是要攔截還是衝撞,這在AI上都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龍德副總經理蔡明宏則說,對龍德來說,一開始最主要問題在於人力,因為船廠在宜蘭,加上又是傳統產業,要吸引AI人才的年輕人等比較困難。
此外,中科院長李世強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對於各家參展的水面無人載具(無人艇)廠商,「我們抱持開放的態度,每一個參與的都會是我們未來的合作夥伴,我們只是想把最佳的技術做一個融合,留在國內,但我的重點就是,未來的這筆訂單,一定是國防自主的訂單。」
對於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有辦法用在國防自主的無人艇?李世強表示,對所有都抱持著各種可能性,所有的低軌衛星廠商,現在不只Starlink一家,若要有作戰彈性的話,就不能只指名一家,所以不用只指名一個Starlink。(推薦閱讀)海鯤號正式出港海測!仍先以浮航為主 海軍256戰隊、台船共同測試
中科院指出,將參照參展廠商展示數據,開發水面無人載具公版控制系統,建立標準化模組,並可搭配不同需求的任務酬載模組(如巡邏、搜救、環境監測、物流等),進一步提升無人艇應用彈性及通用性,以達軍民通用及快速量產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