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我對 D’Heygere 的第一印象,都來自與 Gentle Monster 的聯名。回顧 2023 年夏季,全世界的酷女孩不約而同戴起書呆子的金屬框眼鏡,如耳釘般裝滿墜飾的鏡腿再被二次 DIY,插上花朵、插上耳環、吊飾……衍生各式怪誕的未來感造型,紅遍社群媒體。過去沒人知道飾品可以這麼玩,將珠寶和鏡架 DIY 結合,可 D’Heygere 的存在就是要告訴世人:「任何東西都可以是飾品」。
先快速介紹:獨立飾品品牌 D’Heygere,由比利時設計師 Stephanie D’heygere 於 2018 年創立。畢業於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的 Stephanie D’heygere,原本立志去 Chanel 工作,沒想到「一不小心」就這麼來到 Masion Martin Margiela 實習,這不小心卻成了她此生最珍貴的經歷,跟著如今已隱退業界的傳奇設計師 Martin Margiela 工作(後文會講到這兩位的確有些相似之處),一路當到珠寶部門主管後離職。2016 年加入 Dior 擔任高級珠寶設計師,最終獨立成立自己的飾品品牌,也曾為 Glenn Martens(的 Y/Project 和 Diesel)、Jil Sander、Jacquemus 和 Jean Paul Gaultier 等品牌打造珠寶。目前工作室據點於巴黎。
從 D’Heygere 的作品,總可以挖掘到有點不正常的東西(這是褒義),在當今主流時裝界少見的「反時尚」的氣息,有點野生、直白、調皮的創作。Kylie Jenner 戴著指甲片的耳環、Julia Fox 的打火機耳環,香菸、玫瑰花、CD、高跟鞋鞋跟通通變成飾品——D’Heygere 的偶像是杜象(Marcel Duchamp),那位將小便斗變成藝術品的先鋒,你大概就能懂他們在做的事其實很類似:重新定義「既有物」。
本篇,Vogue 特別訪問到這位比利時才女,從Martin Margiela到杜象,從時裝設計到飾品設計,從打火機到耳環,D’heygere 為何怪的如此受歡迎?
Vogue Taiwan:首先,你與 Gentle Monster 的合作在東亞非常受歡迎。年輕世代愛上了那 geek 和未來主義的美學。你能分享更多概念嗎?會有二度合作?
Stephanie D’heygere:「這系列沿用了我在珠寶設計中的概念。像鏡腿配飾的靈感來自 Cascade Family,這是一系列帶有可拆卸珠寶的飾品。你可以將各種珠寶裝飾在飾品上或單獨佩戴,甚至可以DIY 加上你自己的耳環,創造自己個性化的飾品。」
「目前沒有第二次合作的計劃,但希望能有!我很樂意!」
你的概念與 Martin Margiela 有些雷同。他將既有物轉化成可穿戴的「服裝」,你則把生活萬物當成「飾品」。在 Margiela 的期間,是否對如今的創作產生影響?
「我是 Margiela 的超級粉絲!我的確深受他的影響。」
「我從實習生開始在 MMM 工作了長達四年多。那是我人生第一份作為飾品設計師的工作,在那裡,奠定了我所有技術和創作思維。我們都是比利時人,所以也許我們的創作模式也都有一點『比利時風格』也說不定?像我不太喜歡參考現有的、過去有人做過的創作。雖然每天被網路和社群的大量圖像淹沒在所難免,但我一直更傾向從零去創造些什麼。」
你能分享你的成長背景嗎?為何成為一位飾品創作者?
「這是個漫長的故事啊。青年時期,我就讀一所古老的天主教寄宿學校,畢業後念了一年法律學院。當時我沒想太多,就覺得反正跟著同學們一起上法律學校,我爸媽當然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但我發現我一點也不喜歡,我意識到學習感興趣的東西是多麼重要,否則一切真的沒有意義。」
「此時時尚的念頭開始在我腦中萌芽,我心血來潮去報考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的時尚設計系,經歷兩次入學考試失敗,最終進入了夢想的學院,熬過四年艱苦的高壓創作和無數次的自我懷疑,終於畢業。經歷兩年時尚設計的實習工作後,我意識到最想做的其實是設計飾品,於是我第一份工作進入了 Margiela,然後在 Dior。接著以自由工作者身份開始為多個巴黎的品牌設計配飾,我至今仍在從事這項工作。像 Y/project、Diesel、Jacquemus 和 Jean Paul Gaultier。以前的合作品牌還有 Courrèges、A.P.C.、Vêtements 等。」
「我喜歡在D’heygere的個人創作與這些創意總監的合作中,找到能象徵自己的一種平衡。」
(這讓人聯想到 Martin Margiela 早期曾在訪問中說:「我不太在乎名聲,只要對方能給我創意上的自由,我不介意是在自己品牌或為其他品牌工作。創造一個能展現我是誰的系列,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我知道杜象的《噴泉》(Fountain)是你的重要啟發,還有哪些藝術家是你非常關注且欣賞的?
「沒錯,我是 Duchamp 的忠實粉絲,他真的是先鋒!我喜歡能『將人與物體串連起來』的藝術。我很愛 Erwin Wurm《One Minute Sculptures》、Marina Abramovic 的行為藝術《Rhythm 0》。 另外我很欣賞的藝術家包括:Elmgreen & Dragset、Meret Oppenheim、Guillaume Bijl、Marcel Broodthaers 等。藝術真的是我很重要的靈感。」
有人會說設計和藝術的差異就在於功能性,好的設計必須講究功能,而藝術不需要。你曾認為飾品設計是「非必要」或「不實用」的嗎?
「功能的確是很好的劃分點,但對我更重要的因素是『受眾』。藝術家只需將一件藝術品賣給一個懂他的人;而我則需要將一款飾品盡可能賣給更多顧客。我的事業非常仰賴顧客的喜好,很大程度也影響我的設計過程,我的設計必須要很容易被複製、被大量製造。」
那你怎麼定義心中的好設計?
「好的設計,不需要靠logo行銷。」
「好設計是永恆的、跨越季度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喜歡用主題劃分每一季的商品。」
我無意間在你過去訪問中發現你穿著 Raf Simons、Martine Rose,你喜歡哪些時裝設計師?你是愛打扮的時尚精嗎?
「我愛時尚!我目前最喜愛的設計師是 Simone Rocha——我愛她的大洋裝;Comme des Garçons——我喜歡那些浮誇瘋狂的裙子,我很常穿一件超 oversized 的棉質襯衫,還有 Ralph Lauren、Balenciaga 或 Margiela 的古著。我還是 Vaquera 的大粉絲!我喜歡看起來有型,同時也講究舒適度的穿著,所以更偏愛寬版。我通常會搭運動鞋,因為我喜歡走路,這是我最喜歡的休閒。」
作為自由創作者,可否描述你的一天?你喜歡去哪些地方尋找靈感?
「我每天的日常都非常不一樣。」
「我在巴黎最喜愛的靈感來源:就是觀察街道和地鐵的人群,博物館、畫廊,Bourse de Commerce 很棒!還有藝術書店、跳蚤市場,我也喜歡在旅行中獲得靈感。我最近到肯亞、泰國和埃及旅行。我很推薦這些地方,希望不久後也能去台灣玩!」
你近期甚至設計了一個 “Officeland”。未來還想嘗試哪些領域?有沒有想過策劃一本時尚雜誌?
「我想擴展我的工作領域,我喜歡挑戰。所以當 Silversquare 邀請我設計一個位於安特衛普市中心一個 6000 平方公尺的聯合辦公空間時,我馬上就答應了,這是一個很棒的經歷,最瘋狂的是,最終結果與我的一開始構思的非常相似,我根本沒想到這些想法居然能被實現!」
「我目前還在設計一個玻璃家居用品的膠囊系列,應該會在明年三月份左右推出,還在策劃一本品牌書。還有很多很多事想做,希望未來有更多精彩的創作。」
Interview&Text by Kuan
Special Thanks to Antoine Lebour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