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風波持續延燒,科技大廠首當其衝,「美國製造」議題亦成為本週科技圈法說會重點。儘管挑戰重重,但AI供應鏈指標大廠緯創、光寶等,基本上仍頗為樂觀,他們怎麼說?為何有業者指出,前面重要的製造步驟可以在他國或台灣做,最後一關在美國過即可?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至今,關稅戰愈演愈烈,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10%關稅已生效,對加拿大、墨西哥課徵25%關稅亦將於三月實施,為全球供應鏈帶來劇烈衝擊,而台灣AI相關供應鏈更是首當其衝。
本週,緯創、光寶、台達等指標科技大廠法說會上,「美國製造」議題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兩大原因讓大廠有底氣
儘管大環境撲朔迷離,但綜觀各廠現階段態度,基本上仍頗為樂觀。原因一,是早就啟動海外布局,且會計畫性持續擴大美國產能、做好準備。
以緯創來說,公司很早就開始在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台灣、美國等地布局,緯創總經理林建勳在法說會上透露,相較過去三年資本支出僅為100多億元,今年資本支出將擴增至355億,加大對台、美、墨、越等地投資。
光寶總經理邱森彬也強調,今年將會在越南、高雄、北美持續擴廠,其中美國將擴建兩條BBU(備援電池模組),另外在中國、泰國、墨西哥等亦有生產基地,長期來看,預計將中國八成產能占比降低至六成。
原因二,則是AI伺服器屬於剛性產品,客戶更看重品質,所以關稅影響較小。
「nice to have的產品比較會受影響,但對客戶來說,就算有關稅,他還是需要AI伺服器,」林建勳說,就算真的課徵關稅,也將轉嫁給客戶吸收,對緯創影響不大。
他也指出,因美國製造實在太昂貴,就算真要遷移,也僅會限縮在高單價產品,低單價產品付關稅還更划算。
所以,以目前來說,雖然墨西哥將會被課稅,客戶依舊要求緯創將AI相關產線拉往墨西哥,但雙方仍有plan B洽談中,保有日後隨時轉往美國的彈性。
邱森彬也分析,相較價格敏感的消費性產品,AI相關客戶更看重穩定的供貨、生產,而非成本。
他指出,若下游系統廠日後轉至美國生產,光寶就會被要求在當地供貨,理想情況應僅會在當地做後段組裝,也就是在高雄廠完成PCBA(組裝電路板),再送往美國,其實無需花費太多轉移成本、時間及人力。
輝達CEO黃仁勳參加緯創尾牙活動,圖右為緯創董事長林憲銘。蘇義傑攝
緯創林憲銘:墨西哥仍是重要生產基地
如今關稅風波充滿變數,川普心目中期望怎樣的「美國製造」尚未有定論。不過,緯創董事長林憲銘認為,美國製造的挑戰不只是成本,還有人力、基礎建設,如台積電赴美便困難重重。
「(未來)美國製造一定有,但絕不會是幾千人運作工廠的景象,」他強調,關鍵產品當然會視情況考慮移往美國,但長期來說,墨西哥仍會是重要生產基地,「政策改變是很快的⋯⋯關稅應該會一直懸在那裡,但它一直都不動、我們卻一直在美國加碼的話,成本就會很高,所以現階段模式對客戶來說還是最有利,大家都在考慮最佳的組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