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週天氣讓不少民眾意外,半夜突然下了大雨又有冰雹,許多人現在天天仔細查明天的天氣會如何。極端氣候,台北準備好了嗎?「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台北市長蔣萬安引用故總統蔣經國的名言,正式宣布北市一項重大工程——敦北地下大排。為的是防範這幾年變多的暴雨。這項總工程費約30億元、工期約38個月的大型建設背後原理?真的會有用?台北市哪些區會直接受益?《遠見》專訪台北市水利處,揭開完整細節。
「這是台北,這也是台北!」一個台北出現兩個世界,一個晴空萬里,另一個卻大雨滂礡、道路積水……。激昂的語調下,台北市長蔣萬安上月底宣布一項大型基礎建設:敦北地下大排,他說,面對極端氣候,市府需要大刀闊斧,參考東京「地下宮殿」的成功經驗,決定在敦化北路的地底下,打造全國第一座地下貯留管,總經費約30億元。
雨量頻突破防線,敦化北路鄰近地區2年淹9次
根據台北市水利處統計,台北市2023年超過設計保護標準(78.8mm/h)的降雨事件共有5次,2024年超過標準的降雨事件也來到6次,近兩年就有11次突破時雨量防線的降雨事件。其中有3次時雨量破百,導致地勢低窪的敦化北路鄰近地區,近年共發生9次積淹水事件(敦化北路155巷共5次、小巨蛋周邊共4次)。這些數字,在在顯示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極端降雨對台北市的影響正逐步加劇,也讓敦北地下大排的計畫應運而生。
蔣萬安解釋,可以把敦北地下大排想像成一座「地下水庫」,有了敦北地下大排,大雨來臨時就可流入地底,不會積淹在地面上,造成市民生活的不便,及財產、安全的損害。
根據市府目前規劃,整個工程將以敦北公園作為貯留管的起點,沿敦化北路推進至台北小巨蛋,貯留管內徑為5.6公尺,總長度則約1250公尺,預計貯留量約3萬2000立方公尺,量體相當於16座標準游泳池,總經費約30億元,由市府全數支出,預計今年底就會開工,工期約38個月。
水利處指出,由於台北市為高度開發城市,要在市區開挖興建排水設施相當不易,因此參考先進國家的案例,將滯洪空間的概念由「面」轉換為「線」,採用潛盾工法於地下進行隧道挖掘,僅在潛盾機組下土處(敦北公園內)、連接豎井處(敦化北路155巷中央綠帶內),於地面進行局部圍設,可大幅減少施工期間對交通的影響,並確保民眾的休憩空間不受影響。
敦北地下大排完工後,可提升整個中山集水區(民族東路以南,龍江路、復興南北路以東,仁愛路四段以北及光復南北路以西間區域的排水敦化北路)雨水幹線容受力,並大幅降低小巨蛋週邊及敦化北路沿線淹水的機會。此外,還有微水利發電裝置可產生電力,供系統抽排水使用,為全國首創。
根據市府目前規劃,整個工程將以敦北公園作為貯留管的起點。取自北市水利處
地下滯洪設施,日本東京是典範
長年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的景澤創意執行長吳思儒表示,雖然地下滯洪設施的建置涉及諸多複雜因素,以及工程設備造價不菲,整體建造成本極為高昂,且後續仍需維護成本。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數情況會盡可能避免採用地下滯洪方案。
這類地下滯洪設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東京的地下排水系統「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別名東京地下神殿),而日本建造如此大規模的儲水設施,甚至深入地底,主要背景就是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水患問題。
他解釋,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降雨強度逐漸增強,許多地區頻繁遭受短時間內的極端降雨侵襲,超出既有排水系統的負荷能力,「輕則造成短暫的積淹水,嚴重時可能導致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這類能夠暫時儲存雨水的設施,便成為解決方案的選項之一。
日本東京的地下排水系統「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別名東京地下神殿)。取自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極端氣候雨量難預估,專家指4方向改善
不過面對極端氣候下雨量變化的不確定性,僅依靠單一設施往往難以消除相關風險,吳思儒建議還需從4個方面著手,以強化城市韌性。
例如增加綠屋頂、綠陽台等能降低雨水進入排水系統速度的設施;或者是興建滯洪池、抽水站等能直接提升排水能力的設施。另外,低窪地區的建築在設計時,也應考慮淹水情境,以降低衝擊;公私部門也可攜手,透過演習與其他合作方式,提升民眾的水患意識及應變能力。
水利處也說,面對極端降雨的發生強度與頻率漸增,唯有透過公部門系統性推動排水改善工程,民眾的自主防災意識提升參與自主防災,雙管齊下、公私協力,才能有效減少災害的發生機率,減少損失與不變。敦北地下大排的興建,不代表民眾就可將「防災意識」給丟到一邊,棄之不理。
公部門系統性推動排水改善工程外,還需民眾提升自主防災意識。取自北市水利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