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冇資格講環保?越有錢越污染?
──淺談財富與環保的關係
時不時會在網上看到對環保L的批評,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就是批評環保人士理想得太「離地」。試想想,住在劏房的一家三口,基本的生活空間都不夠,哪有空間儲存回收品?一個基層工人,每日工作12小時,還要照顧家人,手停口停,何來時間將廢物送去回收點?這些批評看似合理,沒必要將環保的要求變成對貧苦大眾的壓迫。但反過來看,越有錢就越浪費、製造越多污染卻是不爭的事實。富人有能力購買更多產品,享受更好的生活質素,同時排放更多溫室氣體。窮人沒資格講環保,富人又越富有越污染,兩者看似矛盾又看似真實,哪麼環保要從何說起?
討論財富與環保的關係之前,先說明一下定義。「環保」一詞所能指涉之事情,實在太廣,包括固體廢物、塑膠污染、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水污染及生態系統等等多個不同議題。我不打算逐一說明論證,反而希望從複雜的議題中抽身,引用少許理論,來探問財富與環保的關係。
富裕國家多污染
我們身處的社會國家,以至個人,都總以提升生活水平為目標,這是理所當然。但有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財富與污染劃上等號,財富不就成了原罪嗎?由科學家 Paul Ehrlich及John Holdren所提出的IPAT程式,歷年來常被引用來解釋一個國家污染的程度。IPAT程式中說明了「環境影響Environmental Impact (I)」,受「人口Population (P)」、「富裕程度Affluence (A)」及「科技Technology (T)」所影響。一般來說,人口越多又越富足的國家,會對環保造成較大影響。事實上,現時碳排放最高的國家,都是人口多及國民收入較高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德國及日本等等。惟人們可以透過改善科技,例如提升能源效益等,來減少有關影響。這條經典程式中,假設了富裕程度和環境影響的關係,的而且確,破壞環境是需要有一定「能力」。
IPAT equ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I) = Population (P) X Affluence (A) X Technology (T)
無錢如何搞環保
那麼說窮人應該十分環保了吧?但事實看似不然。黃子華都曾在其棟篤笑中,幽過環保人士一默,內容大意是:一名飢民都快要餓死,你會不會叫他不用膠袋來裝飯?一個國家戰火連天,人民趕着坐車逃命,你會不會叫他轉用無鉛汽油?看來這些「環保」的行為,都需要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穿不飽、着不暖、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還得談環保嗎?說到戰爭與飢餓也許太遙遠了,但富人的確有更多資源投入環保,而某些較環保的選項也的確比較昂貴。我嘗試引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EKC)來解釋這個現象。雖然EKC一般被引用來解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關係,但將其含意延伸至個人層面,亦有一定解釋力。EKC說明,隨着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會越來越大,但到達一個頂點後,經濟發展反而會幫助保護環境。說得白一點,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國家有資源投入環境保育、改善法規標準及提高環保意識。這含意:我們可能要忍受初期的污染情況,但經濟發展最終會有助改善環境。
從過去十年的碳排放數據來看,可以看到歐美等已發展國家的碳排放增長緩慢,甚至有負增長;反之中國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數字,就爆炸性上升。這個也是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氣候問題上的長久爭議:已發展國家早年恣意排放溫室氣體,只是後來做了乖小孩,那麼發展中國家有沒有排放的權利?
反思環保的誤區
以上引用IPAT方程及EKC的論述,看來為窮人及富人都提供了逃避環保的「理由」。但我認為這論調只是誤入了思考的盲點,以為環保代價高昂,原因是將環保定義為一些「環保行為」,甚至是環保產品,例如可重用餐具、飲管、環保海鮮或再造紙等等,這些事情都是涉及成本。惟人們卻忘記最環保的選項,永遠是最廉價的。走飲管不代表要自備飲管,走飲管本身是免費的;不想花錢買重用餐具?用家裏現有的就可以了;做回收很花時間精力?源頭減廢最實際。無論你是窮人還是富人,你都有能力減用、減廢、減耗。如果人能控制物慾,不再依賴胡亂消費來獲得快樂,你會發現真正需要花錢的地方不多,這不但是環保之道,也是理財之道。
▼ Follow 風火山林
Website:https://hikingwindf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