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不再說的省港大罷工
【明報專訊】6月19日靜靜地過去了,這是省港大罷工100周年的日子。說來也奇,這場由中共領導、世界工運史上時間最長的大罷工,「沉重打擊英帝國主義在香港的統治」,「中國工運史上空前的壯舉」,內地竟然沒有大張旗鼓的紀念活動嗎?
早在去年,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便建議,香港應在今年舉辦省港大罷工100周年展覽;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曾國衞當時回應稱,由政務司長領導的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轄下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正邀請各界就有效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提出建議,得悉有建議提出推廣香港過去的工會愛國歷史事宜,工作小組會整合意見和建議再作考慮及提出建議。他還稱,康文署計劃2025年舉辦講座等,加深市民對「省港大罷工」歷史的認識,亦正探討舉辦展覽的可行性,與內地機構合作豐富展品。
說好的百周年活動……
不知道康文署有沒有找內地機構「合作豐富展品」,反正在廣州東園的省港大罷工紀念館,展品還是2021年慶祝中共百年誕辰時的那些;旁邊不遠處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也是在同年完成更新改造。主管這兩座紀念館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內地制度,以較大型的博物館「主管」同一主題的中小型博物館),今年1月曾稱要與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在6月舉辦紀念省港大罷工暨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學術研討會,面向全國徵集論文。後據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微信公眾號「廣東黨史」公布,該會延期至9月中上旬「與其他學術研討會合併舉辦」,而當時要舉行的是「紀念華南抗戰勝利80周年」,兩個主題本不相及,硬要湊起來「合併」,總之就是前面這個單獨開不成了。
其實今年4月28日,中央召開了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大會,國家領導人發表講話,中國郵政還發行了紀念郵票和首日封。而組織發動省港大罷工正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在100年前剛成立後打響的第一戰,只紀念全總成立百年而不提省港大罷工,似乎有點說不過去。至本月初,還有論者在報章撰文,指省港大罷工的策劃地,即海員工會前身「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會址在德輔道中137號3樓(今華懋廣場II期),建議政府在此豎立一個紀念牌,供「中環深度遊」的遊客認識歷史。
慘案接慘案 抗議浪接浪
翻開歷史,省港大罷工的導火索之一,是1925年5月30日的「五卅慘案」。當年2月,上海日資內外棉廠工人因「反對東洋人打工和無故開除工人」舉行罷工,5月15日,工運領袖顧正紅被日商大班開槍射死,年僅20歲。
「東洋人打死中國人」引發軒然大波,上海工、商、學界的抗議聲浪迭起:5月24日「顧正紅烈士追悼大會」舉行當日,有4名學生被公共租界當局逮捕,於5月30日以「擾亂治安」罪審訊。至5月30日,再有100多名遊行學生被捕,萬名群眾在公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門前,要求釋放被捕者。英國巡捕開槍屠殺,致群眾死十餘人,傷數十人,史稱「五卅慘案」。
一旦有傷亡,事態就會迅速擴大;凡是有人被捕,就會有人聲援被捕者,一環扣着一環,一浪高過一浪。這個感覺是不是似曾相識?
當時,抵制英、日的抗議活動蔓延全國,慘案也不止一單,還有山東青島日資廠罷工的「五二九慘案」,武漢漢口英軍掃射抗議民眾的「六一一慘案」。而在此時的嶺南,中共廣東區委決定籌劃省港大罷工。另一邊廂,與英國勢力勾結的廣州滇桂軍(楊希閔、劉震寰)6月初發動叛亂,雖然被黃埔學生軍迅速平定,但令國民黨政權(當時仍是孫中山建立的「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至7月1日改組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英國關係惡化,為歷史的發展埋下伏筆。
6月19日,省港大罷工爆發,香港海員、電車和印刷等工人率先罷工,洋務、碼頭搬運、清潔、醫務、郵務等工會隨即響應。此後,罷工工人紛紛北上廣州,港督司徒拔於6月22日頒布緊急狀態令。另一邊廂,廣州沙面工人亦於6月21日組織罷工,並封鎖廣州市區來往沙面的交通,斷絕租界內物資供應。6月23日,從香港返回的罷工工人與廣州工人、學生、各界民眾一同,從廣州東較場出發,遊行至接近沙面的沙基西橋時,突然遭到對岸租界英國軍警排槍射擊,停泊在白鵝潭的英、法軍艦也開炮轟擊,當場打死59人,重傷172人,輕傷者無數,史稱「沙基慘案」。
「沙基慘案」將罷工浪潮再推上高峰,罷工委員會組織工人糾察隊,聯合廣東省沿岸農民,封鎖從汕頭至北海的千里海岸線,限制物資出入香港。同時,罷委會提出「凡不是英國貨、英國船及經過香港者,准其直來廣州」的「單獨對英」原則,一方面分化帝國主義聯盟,另一方面則扣押、拍賣所得英貨,款項用於支援罷工工人開支。香港經濟社會大受打擊,航運陷於停頓,大批商店破產、股價樓價大跌,政府赤字高企,更因街道垃圾無人清掃、糞便無人清運而陷於嚴重的衛生問題。
「攬炒」與「六大訴求」
在紀念省港大罷工的展覽中,總會提到這樣的字句:罷工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使香港變成「死港」「臭港」。用今天的話說,省港大罷工實質上是一場「攬炒」。本來在革命年代,犧牲性命在所不惜,「攬炒」也並不罕見,更常被視為必要之舉。再想深一層,當時的中共是共產國際的支部,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Michael Borodin)也是國民黨政府顧問,他高度參與了省港大罷工的決策。從這個意義來說,省港大罷工是一場背後有「境外勢力」(蘇俄)插手的「攬炒」,本質是共產國際與英帝國主義之間的鬥爭,但戰場在廣州和香港,死難、困苦的是灣區人民。
此外,當年省港大罷工提出的「六大訴求」,是首次在罷工中除了工資待遇問題外加入政治訴求:
一:華人應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絕對自由權;
二:香港居民不論中籍西籍,應受同一法律之待遇,務要立時取消對華人之驅逐出境條例,笞刑、私刑之法律及行為;
三:華工佔香港全人口五分之四以上,香港定例局應准華工有選舉權;其定例局之選舉法,應本普通選舉之精神以人數為比例;
四:應制定勞動法,規定八小時工作制、最低限度工資、廢除包工制、女工童工生活之改善、勞動保險之強制施行等;制定此項勞動法時,應有工團代表出席;
五:政府公布七月一日之新屋租例,應立時取消,並從七月一日起減租二成五;
六:華人應有居住自由之權,旗山頂應准華人居住,以消滅民族不平等之污點。
當年這些訴求,縱然罷工歷時近500天,也沒有能夠實現;省港大罷工之所以結束,是因為國民政府開始北伐,革命重心轉變,共產國際(不用問就是鮑羅廷)建議中共停止罷工。這些訴求在100年後實現了嗎?後人要怎麼向先驅前輩們交代,他們當年的努力,連一場「省港合辦」的紀念活動也不值?
文˙余衡方
編輯˙林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