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已經3歲多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是不是長大就會講話了呢?」花媽問。
「我家強強學東西很慢,連走路也到2歲才會走,而且還常跌倒!可是他阿公說強強爸小時候也是這樣,大隻雞慢啼,長大就好了?」強強媽問。
認識遲緩‧何謂發展遲緩?
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指出,發展遲緩兒童又可簡稱為遲緩兒,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的定義,發展遲緩係指未滿6歲(學齡前)的兒童,因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因素,在知覺、認知、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自理能力等方面,發展較同年齡遲緩,且其障礙類別無法確定者。一般常見的狀況有身體病弱、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較差、藥物依賴、社會與情緒行為發展較為緩慢、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持續性較差;也常見伴隨各種學習障礙、動作發展遲緩等情況。
發展遲緩的原因
兒童發展遲緩成因相當多,可能是先天或後天在產前、周產期、產後,因為腦神經、肌肉神經與生理疾病,以及心理社會發展環境因素等造成。
1.中樞神經損傷引起:如腦性麻痺、腦膜炎、癲癇、大腦發育異常、脊柱裂、水腦、腦瘤。
2.常見遺傳症候群:如唐氏症、小胖威利症。
3.懷孕及生產因素:如孕媽咪喝酒引起胎兒酒精症候群,其他如吸煙或吸毒造成早產、難產或是體重過低。
4.心理社會環境發展異常:如缺乏環境刺激、受虐,或缺乏照護、家庭系統失能、親子問題、家庭暴力、親職技巧低落。
5.其他:如內分泌異常、消化/骨骼/心血管系統疾病、外傷、缺氧缺血、感染、代謝問題等。
發展遲緩的類型
發展遲緩的類型大致可分為認知、動作、語言、心理社會以及生活自理等5大類,將在以下詳述之。
type1.認知
指的是大腦皮質的功能,對於人事物的判斷、理解、區辨、記憶、抽象思考等能力,一般平均智能(IQ)約在70~80之間,而低於70者可以稱為智能發展遲緩。例如:已經3歲的強強不認得簡單顏色或形狀,也無法依指令認生活用品。
type2.動作
動作發展遲緩,指的是孩子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動作技巧與協調度等領域低於其年齡應有水平。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由於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大腦在肌肉、關節與骨骼之間做出良好的指揮與協調,才能有效率地控制力量、完成精準的動作。但動作發展遲緩的孩子可能因為腦部發展不良,引起運動方面的障礙,像是肌肉痙攣、無力、協調差或不隨意的動作,造成在粗大動作如跑、跳、爬、走或上下樓的困難,以及精細動作如扣鈕釦、寫字、生活中取物、玩玩具、畫圖、使用剪刀、摺紙等方面的困擾。
type3.語言溝通
語言與聲音的學習,需要聽覺系統(耳朵)、中樞神經(腦)與構音系統(喉舌)三方的協調運作,在任何一個系統受影響均會造成語言發展的障礙,而又以中樞神經的重要性最高!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常見語言發展遲緩,包含無語言、構音異常、語言表達及語意理解等部分溝通障礙。
羅筠醫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與理解都沒有問題,但與人溝通就是有些困難,像是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通常牽涉到心理社會類型的發展遲緩,可能在社會互動的表現會低於同年齡應有的水準。
type4.心理社會
兒童在成長過程必然會經歷「社會化」的過程,意指孩子會依照社會文化的期許,逐漸學會「該做」、「不該做」的事情,發展情緒控制的能力,以及與他人發展出有意義的互動關係。而心理社會情緒發展與大腦發展息息相關,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目前研究已證實兒童的不良行為與大腦功能有關連;而影響大腦發育的因素,除了部分來自於基因的影響之外,長期處在恐懼、忽視與缺乏照護的環境,也會導致大腦額葉的發育變差;常見心理社會發展障礙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自閉症候群、焦慮症、情緒障礙、行為偏差、對立反抗症等。
羅筠醫師進一步舉例說明,從孩子遇到挫折如何處理,可知其心性發展程度。像是2歲以下的孩子因其口語溝通能力不佳,通常以哭鬧來解決挫折;而認知正常的3、4歲孩子應能夠發展出問題解決的能力,如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時,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以言語進行協商──「這個先借我,我等一下再還你」,而不是只以哭鬧達到目的。
type5.生活自理
指的是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包括食、衣、住、行等範疇,如自己拿奶瓶、喝水、拿湯匙吃飯、如廁、刷牙洗臉、穿衣穿褲子等。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生活自理方面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尿濕便溺不會表達,進食及喝水有困難,不會自己著穿衣褲,或在不同環境移行等。
發現遲緩‧如何發現家有遲緩兒?
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都不同,爸媽要如何及早發現自己孩子可能是發展遲緩?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裡的標準、進行預防保健時的健康檢查服務,以及幼教機構的發展篩檢及早發覺。不過,通常不會因為孩子開始講話時間稍微慢一點、慢走路一些,就馬上界定為發展遲緩,而是會有緩衝的觀察期。羅筠醫師舉例說明,俗稱的七坐八爬就是一個最低標準,但並非寶寶滿7個月還不會坐,爸媽就應該很緊張,馬上帶來門診檢查;或許可以再等1個月,趁著這1個月做些訓練,倘若還是無起色,就應該要請教專業人員。
source1、兒童健康手冊
每位新手爸媽都會有一本兒童健康手冊,裡頭詳細記載何時要接受健康檢查,以及在檢查前每個階段寶寶的健康狀況、飲食狀況、排便、睡眠與發展狀況、日常行為等相關的問題,方便新手爸媽可以快速地參考孩子的發育進度是否跟上!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對於瞭解自己孩子是否為發展遲緩,兒童健康手冊可說是扮演初級篩選的角色。
在臺北市早期療育服務網提及,若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全都偏低,表示寶寶的發育有全面性的遲緩現象,應進一步諮詢小兒科醫師是否需要接受檢查;如果只有身高、體重、頭圍某一項目的曲線偏低,則表示寶寶可能有部分的生長異常的可能,也應進一步檢查腦神經或內分泌等項目,以了解寶寶的生理發展是否受到影響。
除了兒童健康手冊之外,羅筠醫師指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提供「兒童發展檢核表」可依照孩子年齡選擇適合的檢核表下載及檢測;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也有一「北市發展檢核」應用程式(APP),提供0~6歲兒童發展檢核及提供早期療育訊息。若兒童設籍地為臺北市,還可透過發展檢核功能留言社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透過此APP,更能隨時檢核兒童發展。
source2、預防保健服務
國民健康局補助7歲以下兒童共有7次預防保健服務的費用,當爸媽帶孩子接受預防接種時,可以主動詢問醫生以接受服務,只需要攜帶孩子的健保卡以及兒童健康手冊,以及支付掛號費,便可以讓孩子接受免費健康檢查的服務。
羅筠醫師指出,若爸媽對於孩子的發展有所疑慮,在孩子接受預防接種時,便可直接詢問小兒科醫師,小兒科醫師會先進行初步的發展篩檢,若是小兒科醫師也覺得需要進一步評估,就會進行轉介。
source3、幼教機構的發展篩檢
幼兒年滿3歲進入幼兒園後,每學年或學期都會在各縣市社會局或教育局的要求之下,由老師進行「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施測,並填寫留存於兒童的教保紀錄,再透過園所通報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未滿6歲的發展遲緩兒通報率雖然逐年增加,已由2000年的3.12%提升到2010年的8.85%;但是0~2歲的發展遲緩兒目前約佔總通報人口數的四成左右,而3歲以上仍佔超過六成!因此,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如何透過早期發展篩檢,來提升3歲前遲緩兒的發現率以及轉介服務,仍需要衛生與社福單位的努力。
預防遲緩‧如何事先發現遲緩兒?
由於發展遲緩已知原因僅有25%左右,目前已懷孕的媽咪大多透過產前檢查來瞭解肚子裡的寶寶是否有遺傳或者發育上的缺陷,但許多屬於基因問題的發展遲緩兒是無法以產前檢查篩檢而出,大部分還是隨著孩子成長過程之中,爸媽發現症狀才知曉。
羅筠醫師提醒,極低體重的早產兒也是發展遲緩的高危險族群,爸媽可要多加留意!
方法1、絨毛膜採樣
懷孕10週後可以施作絨毛膜採樣,主要是檢查染色體異常與基因疾病,與羊膜穿刺術類似,但採得的胎兒細胞較羊膜穿刺多,可診斷週數提早是優於羊膜穿刺的特點。
方法2、羊膜穿刺術
懷孕16~18週可抽取15~20cc的羊水進行羊膜穿刺術。倘若週數太少,羊水量不夠,羊膜穿刺的困難度較高。羊水中含有胎兒身上所脫落的細胞,由於數量不多,因此需要先經過培養才能分析,因此結果通常需要2~3週才能知悉。
第1與第2種方法均是取得胎兒細胞來分析其染色體或基因,屬於侵入性檢查,具有流產風險,普遍流產機率約為千分之1至千分之3。一般而言,羊膜穿刺主要是用來檢查染色體疾病,例如:唐氏症或者單一型基因疾病。
目前認為符合下列條件的孕婦最好接受上述兩項檢查其中之一:(1)孕婦年齡超過34歲,因為生下唐寶寶的風險較高;(2)夫妻之一染色體異常;(3)已生過其他唐氏症孩子的孕婦;(4)家族中有已知遺傳疾病的孕婦;(5)唐氏症篩檢屬於高危險群之孕婦。
擔心羊膜穿刺的流產機率?做或不做的兩難……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當利多於弊時,就可以考慮來做。以羊膜穿刺來說,目前的流產率大約是千分之1,絕對不超過千分之3,所以如果母血唐氏症篩檢的機率大於這個值,那麼因為沒做而生出唐氏兒的機會,就比即使是正常胎兒因為接受了羊膜穿刺而流產的機會來得高,因此婦產科醫師就會建議患者做羊膜穿刺。
方法3、唐氏症篩檢
唐氏症發生率約1/800,連帶造成寶寶有智能與發展上的障礙!由於唐氏症不一定出現明顯器官畸形,如果只依賴一般超音波檢測會有很大的漏洞,所以在診斷上仍需要依賴羊膜穿刺的輔助。另外,由於羊膜穿刺有一定程度流產的風險,因此一般會先利用孕婦血中生化指標,來計算出胎兒有唐氏症的風險機率,再讓高危險群的孕媽咪們接受羊膜穿刺檢查。
唐氏症篩檢類型可分為:
(1)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11~13週作,測量胎兒頭部透明帶厚度,加上母親血中生化指標計算,敏感度約85~90%。
(2)第二孕期母血四指標篩檢:14~16週作,敏感度約80%。
(3)第二孕期母血二指標篩檢:14~16週作:敏感度約60~70%。
方法4、非侵入性母血胎兒基因篩檢
由於絨毛膜採樣或者羊膜穿刺術均有其風險,因此近年來仰賴醫學技術的提升,可以藉由母血中微量的胎兒基因片段來進行分析,大幅提升篩檢的準確性,又沒有造成流產的風險,其準確度與羊膜穿刺術相近,目前已是非侵入性產檢的主流。在2012年美國婦產科醫學委員會也公開建議35歲以上,或者有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的孕媽咪,可以接受非侵入性母血胎兒基因篩檢。然而因其所費不貲,而且篩檢的項目還無法取代羊膜穿刺,所以孕媽咪們仍須有所考量。
非侵入性母血胎兒基因篩檢適用懷孕10週以上的孕媽咪:
(1)染色體異常高風險群:高齡產婦、具有家族史、曾懷染色體異常胎兒、超音波檢查異常而懷疑染色體異常、唐氏症篩檢結果高風險者。
(2)不適合做侵入性產前診斷者:胎盤前置、羊水過少、有子宮肌瘤、安胎中。
(3)擔心流產與感染風險者:心理壓力大、人工受孕、懷雙胞胎、曾有流產經驗、免疫功能較低。
方法5、高層次超音波
由於超音波不具備游離輻射,因此對於胎兒是安全的檢查工具!儘管目前解析度已大幅提高,但受限於母親肚皮的穿透力、胎兒姿勢等,超音波偵測胎兒畸形的敏感度約80%左右;目前仍有不少疾病是無法早期診斷,如:顎裂、無肛症、侏儒症等。
診斷遲緩‧何處接受進一步檢查?
爸比媽咪若懷疑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可以至哪裡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哪一科別較為妥當呢?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目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委辦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全台22縣市一共有45處,提供全方位的評估來發現孩子的特殊需求以及後續服務。
國內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的方式,包括聯合門診與特別門診。聯合門診的診斷方式是經由醫療專業團隊聯合會診的方式進行,評估鑑定的科別包含小兒心智科、小兒神經科、耳鼻喉科、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等,依照每一位兒童的發展狀況決定由哪些科別或治療師進行評估。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特別門診的診斷主要是以醫院小兒心智科、小兒科、小兒神經科、小兒復健科任一科為主,每週開闢特定門診時間,專門提供發展遲緩兒童評估服務,再視需要轉介至其他科別進行診斷與評估。若爸媽還是不清楚孩子應該選擇哪一個科別進行診斷,羅筠醫師建議可先致電到醫院的服務台詢問,說明孩子的情況,由醫院的專業人員進行協助。
診斷遲緩‧如何診斷發展遲緩兒?
到了醫療院所,專業的醫療人員如何診斷孩子是否為發展遲緩?將進行哪些篩檢呢?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臨床上常使用的發展篩檢或診斷量表,包括:丹佛發展篩檢量表,以及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貝萊氏嬰兒發展量表、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等。而羅筠醫師則希望由充分瞭解孩子狀況的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否則一問三不知,醫師也無法確實診斷。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目前依照內政部兒童局對於發展遲緩的認定有二:
1.醫學鑑定
依據衛福部或縣市政府核准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評估醫院所提供的報告書。
2.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
依「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判定之未滿3歲兒童以施測值未達負值,及3歲以上兒童以施測未達負2個標準差。
評量內容:
而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評量內容包括:知覺、認知、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自理能力,通常醫院中的心理師或特殊教育體制內的心評教師會為幼兒進行相關的幼兒發展測驗或其他類似測驗。
(1)知覺領域方面:主要包括視聽覺以及視聽知覺,評估報告應包含眼科及耳鼻喉科的完整檢查,與視功能評估和聽能評估,才能掌握孩子感覺知覺的發展情形。
(2)認知領域方面:通常包含注意力、記憶力、一般概念、大小、顏色與數字等,除了前述「嬰幼兒發展測驗」之外,還可以進行相關智力測驗,例如:魏氏學前智力測驗。
(3)動作領域方面:包含精細動作與粗大動作,精細動作有手部運用、手指活動、手眼協調等,可由職能治療師來進行,除了具備專業知識之外,也能從評量中得到足夠的資料,擬定幼兒所需要的復健方案,進而實施復健計畫。粗大動作可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包含下肢的活動如:跑、跳、走、上下樓梯、接球踢球等。
(4)溝通發展領域方面:語言溝通發展分為表達性與理解性兩部份,通常由語言治療師來負責評量。
(5)社會技巧領域方面:例如:情緒控制、與人互動情形、人際關係等;這部分的評量通常藉由觀察來獲得所需要的資料,因此常由醫院的心理師或教師來負責社會技巧的評量。
(6)自理能力領域方面:包含食衣住行中學前階段幼兒所應學會的技巧,例如:喝水、吃飯、如廁、洗手等,也是由實際觀察來得知幼兒的能力。
評量工具:
而一般幼兒發展評估工具又可以分為正式標準化測驗與非標準化評量。
(1)正式標準化測驗:
依照測驗使用的方式又可分為直接對兒童施測,或由對兒童狀況熟悉的第三者填寫等。直接施測又分為團體測驗或個別測驗,其中團體測驗例如: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第三版,個別測驗例如學前魏氏幼兒智力量表;主要施測者須遵守一定施測程序,不可任意更動;而施測完之分數可依照常模標準,對照出幼兒在相同年齡的群體中之相對地位。
另外,由熟悉兒童之人所填寫的測驗,可能是由主要照顧者(如爸比媽咪)或教導兒童滿2個月以上的老師來填寫,對於兒童在溝通、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現予以評定,例如:文蘭適應行為量表。
(2)非標準化評量:
相對於標準化測驗而言,非標準化評量沒有既定施測程序或常模標準對照,因應個案情況來決定施測方式,評量結果多以文字描述;可能是透過觀察、晤談、作業分析、自編測驗等來進行,以側面來了解兒童的能力。
復健需求‧遲緩兒將進行哪些治療?
發展遲緩兒童可能因為本身合併不同領域的遲緩,而需要不同的治療。羅筠醫師指出,若是輕微落後的孩子,在自然環境之下進行居家訓練即可;若落後進度較多,就會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將針對常見的復健需求進行解說。
therapy1、物理治療
針對粗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以治療性運動改善肌肉張力,訓練肌力、耐力、平衡及協調能力,以加強遲緩兒的粗動作技巧,使其符合日常所有活動的要求,必要時也配合輔具以提高行動功能的獨立性。
therapy2、職能治療
提供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訓練與日常活動,包含進食、盥洗、如廁、穿脫衣物、移行等功能的訓練,並配合適當的輔助器材,以達到生活的獨立自主性,減少照顧者的負擔。另外,提供感覺統合功能的訓練,以改善遲緩兒的協調與其他感覺異常引起的困擾或行為問題等。
therapy3、語言治療
針對語言發展遲緩、發聲、咬字有困難的遲緩兒,進行適當的語言治療。另外,因為遲緩兒常因為口腔張力異常,以及口腔動作品質不佳,可能有流口水以及吞嚥、嚼食等的困難,也需要語言治療師的介入與治療。
therapy4、心理社會衡鑑及治療
除了透過標準化的發展測驗或智力測驗,來提供發展、智能、行為與情緒的評估之外,也透過觀察來瞭解遲緩兒,並且提供認知訓練、心理行為的諮詢與治療。
therapy5、特殊教育
藉由教學互動中觀察與評估幼兒的狀況,並且與其他專業整合為遲緩兒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除針對遲緩兒能力來設計不同的教學課程與內容,也身兼直接訓練幼兒,以及教導爸媽居家教養技巧的角色。
早期療育服務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定義為「早期療育,指由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未滿6歲之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早期療育服務是一種制度化且連續性的服務,包含了發現、篩檢、通報、轉介、評估、療育、追蹤等環節;並且透過不同專業的整合服務,如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與專業諮詢等介入方式,除了提升遲緩兒本身的發展外,也對其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務。
其中關於「追蹤」環節,羅筠醫師特別說明,有時候第一次進行評估時,可能問題還不是很大,並無需要積極治療,但孩子並無隨著自行訓練及年齡成長而使問題消失,在沒有追蹤的情況之下,過了幾年落後情況變得十分嚴重,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地步,因此若醫師建議就應該按時進行追蹤。
身為爸媽‧如何克服沮喪與焦慮心情?
爸比媽咪面對家有遲緩兒的事實,普遍會經歷震驚、否認、憤怒、沮喪、接受、進而面對等歷程;也由於每個遲緩兒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因此每個家庭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甚至可能重複經歷某些歷程與負向的循環等。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根據過去提供遲緩兒爸媽諮詢與陪伴的經驗,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suggestion1、「孩子的問題是因為我」→急需改變錯誤心態
事實上,孩子的狀況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並不是一種不幸!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通常爸媽第一個反應是自責──「我怎麼會把他生成這樣?」並感到羞愧,爾後產生補償的心態。唯有先排除這個錯誤的信念,才具備有正視孩子問題的勇氣!許多爸媽因為自責,沈浸在懊悔與自我否定的想法漩渦中,反而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與孩子的處境;當然,因為補償心態而把責任全部攬在身上或過分溺愛,更阻礙孩子可能進步與發展的空間。
suggestion2、「以時間換取空間」→允許足夠時間心理準備
在發現自己的寶貝是遲緩兒時,「為什麼是我的孩子?」通常是爸媽第一個的反應,無法面對且否認此狀況;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媽多給自己一些緩衝時間,不要強迫自己去接受,因為理智的(鑑定報告)與情感的(寶貝那麼可愛)層面正上演一場矛盾大戰;也因為如此,爸媽需要客觀地瞭解孩子的狀況,好好消化並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才能為早期療育來長期備戰。
suggestion3、「堅定合作關係」→爸比媽咪的戰友關係
羅筠醫師表示,有些家有遲緩兒的家庭,爸媽會互相指責,認為對方沒有把孩子帶好才會如此,因而產生衝突。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則指出,在面對家有遲緩兒的議題上,爸媽的意見相左、目標不一致,甚至是處理態度都不同時,那這場長期抗戰已經先輸了一半!爸比媽咪能站在同一陣線,絕對是幫助孩子成長最有利的條件,例如:爸比媽咪能夠互相體諒帶孩子的辛苦、彼此支持,甚至是為了孩子考量作出調整(例如:某一方的工作調整)。臨床上不乏可以觀察到因為孩子的特殊需求,而破壞了一場婚姻,甚至是整個家庭;到頭來每個人都是輸家,而最可憐的就是有特殊需求的無辜孩子。
suggestion4、「避免全年無休」→療育不是便利商店式照護
在臨床上可以發現許多遲緩兒的爸媽非常積極,四處帶著孩子接受療育,一週7天都在各大醫療院所度過。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這樣把握黃金期療育的積極動力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全年無休」的過度投入反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沒有效率的結果,對於爸媽或者孩子本身都不是好的選擇。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提醒,家有遲緩兒的爸比媽咪應該適度為自己留一些空間與時間,無需因為焦慮或有愧疚感而過份地投入,畢竟適度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療育是長期抗戰,可不能一下子把力氣用完了。
另外,也有些爸比媽咪,過度將孩子的療育活動填滿自己的生活,等孩子大一些後才發現自己早已和社會脫節;是因為當初全心全力的照顧孩子而忽略了關照自己,以至於對社會感到陌生,和別人相處時也有說不出的隔閡。
suggestion5、「尋求專業協助」→找尋充足資料與幫手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一言,常被許多家有遲緩兒的爸媽前輩掛在嘴邊。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可以幫助爸媽對於孩子的狀況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減少那些惶恐、困惑的歷程。並且藉由專業人員的推薦,閱讀相關書籍與參與演講研習,以預知、瞭解孩子在各年齡層的發展情況與教養方式;並瞭解早期療育相關內容、方式與效能,以便能夠與專業人員交換意見。
獲得正確的新知是必要的,但不要一昧盲從!新時代爸媽善於使用網路蒐集資訊,但這些訊息卻不見得完全正確,或是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可能聽到某爸媽說上了什麼課程對於孩子有幫助,就病急亂投醫,花了許多錢卻可能又不適合。羅筠醫師建議在有立案的機關團體或是政府機構網站上的資訊較為正確,爸比媽咪應以此做為參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