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又一波「安靜離職」潮!從不喊累的明星員工為何閃辭?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8小時前 • 發布於 8小時前 • 莊彙翌

大部分人對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的印象,是工作者不願付出更多心力,只做到最低限度的工作,成為主管頭痛的對象。不過在日本,這個現象可能不只發生在想「躺平」的人身上,一直很認真、從不喊累的員工,也可能加入安靜離職(サイレント退職)行列。

假設一位你很看好前途的員工跟你說:「我想離職。我去看了精神科,結果被診斷出有憂鬱症。」這才發現,原來他一直都在隱忍,不讓任何人發現他有壓力,結果惡化而不得不悄悄離職。

和過去歐美國家討論的安靜離職稍微不同的是,這些日本工作者並不是在工作上只達到基本要求,而是時常過度努力;當你關心他時,還會回應「沒有問題!」、「沒事!」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

因此,這群安靜離職的人,泛指那些表面看似沒問題的員工,某一天突然因為心理健康問題而決定停職或離職。這類員工的求救信號非常微弱,導致公司很難及時察覺並做出應對。

職場裡的「閒話家常」,是拉近同事情誼的關鍵

或許在你的團隊裡,也有像這位員工一樣,默默承受壓力,最後毫無徵兆的提出辭呈。不過,為什麼員工會壓抑自己的內心?而且就算有給予關懷,為什麼還是難以察覺他的心理健康問題?

日本心理諮詢顧問上田廣大表示,會安靜離職的員工,有一項原因是,疫情後工作型態變得更多元,組織之間愈來愈少茶水間的閒聊談話,許多工作者的日常通訊,都是透過信件或線上通訊軟體進行,很少當面談話。如果有面對面的時候,可能都會是在開會等正式場合,不適合話家常。當員工之間不熱絡時,即使有關心,也不太會得到深層的對話。

然而,少了日常對話,對團隊關係影響其實很大。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研究職場社交網絡(social tie)的副教授潔西卡.梅索特(Jessica Methot)發現,比起沒有參與閒聊的員工,有參與對話的人表示他們的壓力比較小,對同事的態度也更為正面。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管理、行銷與旅遊學系助理教授莎拉.萊特(Sarah Wright)則表示,即使和一位你幾乎不認識的同事寒暄,也能對職場關係有正向幫助。

壓抑內心、不敢訴說壓力,長期累積恐會加深焦慮

另一個原因,可能源自於心理層面的思維偏差,也就是「認知偏誤」,指的是人們會根據他人給予的主觀印象,做出錯誤認知或判斷。例如,重視的東西不見了,可能會被嘲笑「這件事情有什麼好哭?」或是對方做錯了某件事,又被說「這件事不值得生氣」、「你生氣讓我心情很差」等情緒話語,進而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久而久之,許多人就有隱藏情緒、不擅長表達自己的煩惱,只會以笑容來表達自己。

職場上也是如此,當人們成為團隊的一員,因為怕造成別人的困擾,可能會更隱藏自己的感受。假如被上司指出錯誤,抱持樂觀想法的人可能會覺得「下次再努力就好了」,但有些人可能會負面地譴責自己「真是無能」。這些想法如果持續下去,可能會進一步衍生出「上司討厭我」、「公司不需要我」等想像,加深負面情緒。當這種負面思維不斷積累,最終可能導致精神不佳,甚至引發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上田廣大表示,因為害怕上司失去對自己的信任感,所以愈不敢說出自己的壓力;這些透過閒聊或傾訴排解情緒的人,最後會陷入孤獨。

別讓員工獨自承受!3 方法培養心理健康支持環境

那麼,如何防止員工在獨自承受壓力的情況下默默離職呢?可以從對方的言行察覺到信號,可能的徵兆包括:遲到、早退、儀容不整、甚至宿醉上班等。這些情況或許每個人都經歷過,但若這些行為反覆出現,就值得注意是否存在未表達出的求救信號。

此外,也可以從一些生理上的疼痛來辨別,因為他們可能會有頭痛、腹痛等身體症狀,但在上司與同事的關心下依然故作堅強,反覆說「我沒事」。這樣的員工可能因為擔心健康問題會影響自己的工作進度,或害怕被同事誤解,而不敢表露真正的狀況(但仍須經過醫療專業人員診斷才可定論)。上田廣大也提供組織 3 點建議:

1. 營造能互相關心、互相傾訴的環境: 可以透過簡單的吃個飯,在放鬆的環境下向對方詢問是否疲累。除了主管自己可以主動詢問,也可以考慮在員工培訓中引入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讓員工之間能夠「進行小小的傾訴」。

美國美妝品牌 Rare Beauty 社會影響與包容副總裁愛麗絲.科恩(Elyse Cohen)表示,公司會讓每位新員工都會接受「心理健康急救」培訓,「這表示著員工可以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了解症狀和徵兆、知道如何與同事互動,以及如何創造我們談到的那種文化與環境。」

2. 提供解決方案 :不要只告訴他們尋找外部幫助,這樣只會讓他們產生防備心理。主管可以提供幾個選項,例如調整工作量、鼓勵使用帶薪休假,或建議與公司配合的職業醫生進行面談,讓員工自行選擇合適的方式排解情緒或壓力。

3. 為主管和人資等部門提供協助: 上司或人資處理員工精神不穩的問題時,自己也可能面臨同樣處境。管理層可以建立起更高層級的主管諮詢,或找外部機構的幫助。

核稿編輯:林庭安
資料來源|HRzineWall Street JournalInc.

延伸閱讀

蓋洛普調查:安靜離職還不夠!為什麼近 20% 員工更想要「大聲離職」?
找到下一個庫克、納德拉!《富比士》:破除「安靜文化」,發掘組織裡的高潛力人才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