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黃越綏臉書
熟年危機
什麼是熟年危機?問得更直接,就是人老了將會遭遇哪些困境?此乃大哉問!因為這既是每個人生命常態的軌跡,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卻也是年紀愈大的人,愈不想去觸碰、認真思考或事先預防的敏感議題。
為什麼會有如此矛盾的心情出現呢?因為當你年紀愈大,經歷了悲歡離合與各種人世間的體驗後,就會不知不覺地領悟出歲月不饒人的真諦,正所謂縱然有千年計畫,也無百年歲月,何況計畫又比不上閻羅王的一句話。這樣的比喻似乎有些太悲觀了,其實不然,因為我們是活在一個每分每秒都得接受變化與主動迎接改變的世界裡。偏偏人愈老,就愈不想去改變與被改變,因此熟年最大的危機,恐怕就是自己對幸福和快樂的質疑。
由於醫療科技的發達,讓人類普遍進入長壽期,生命無價,當然要活得開心、活出幸福才行,因此就不能不未雨綢繆了。我一位年過七十的朋友,有一句至理名言:「以前養兒防老,現在是養兒防己。」對時下的年輕世代而言,如果要結婚成家,除非家財萬貫,否則夫妻非雙薪者,實無力養家活口,不然就得降低生活品質。在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怎麼還有餘力照顧父母親?非其不為也,而是無能可為也。
根據主計處調查指出,2012年台灣的尼特族高達了四十七萬兩千人,占全國該年齡層人口數的一成,且有高學歷化的趨勢。年輕人到了成年,仍繼續靠父母養的情況,在英國稱為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在香港稱「雙失青年」,日本謂之「繭居族」,中國則叫「啃老族」,用台語,我則稱之為「了然族」。
這種史無前例的家庭變化,以及社會功能失衡的實例,豈會是熟年族在人生規劃中意料得到的?何況還有其它來自本身婚姻、財務、健康等種種可預測或不能預知的挑戰存在。
現代的熟年族若要活得老,又能活出幸福感,恐怕不能像農業社會的傳統思考,以為知足就可常樂,或用得過且過的態度來面對。事實上我們這一代的熟年族正在面對最嚴峻的「老化」、「孤獨」又「無助」的現實考驗,加上國庫財政日趨困難,首當其衝的就是社會福利的預算編列被大縮水,而老年福利政策又是政府一向最不重視的項目。
在主客觀及大小環境均不利熟年族的情況下,熟年族一定要好好振作起來。除了發揮活到老、學到老的毅力與精神外,一定要做好財務規劃。雖說有錢也未必能買到幸福,但別忘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道理;也要多運動,並定期健康檢查,除了避免久病榻前無孝子的悲哀外,長期病痛的糾纏拖累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全家人的未來。另外,最好能將生活樸實化,不要嗜染任何惡習,造成家人的麻煩。當然,抽空到社區或非營利組織做義工,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互動,更是降低憂鬱症或退化的良方。最重要的是,盡量不要強勢干涉或掌控晚輩的生活方式,如此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快活自在、無牽無掛。
我們都了解,人老心不老才有活力,但是即使不服老,也千萬別學年輕人貿然衝動,老年人最忌「貪念」和「頑固」。多少老人家就因貪財、貪色而被詐騙集團當凱子騙,更有多少老人家因頑固、難相處,而被子女討厭或遺棄。
我認識一對年過八旬的忘年之交,同時也是我輔導的個案。夫妻倆的社經地位都不錯,硬朗高壽,子女也均事業有成,有一天我卻突然接到丈夫的訃聞。參加完喪禮約一個月後,我應邀去探望這位妻子,我差點以為我認錯人了。受過日本高等教育、一向打扮時尚得宜的她,竟然眼神恍惚呆滯,衣著隨便,甚至扣錯釦子,雖然她仍能認出我,卻是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原來她一生最自傲的相夫教子和家庭主婦的角色,在丈夫死後全面崩潰,不堪一擊。一向以丈夫和子女為生活重心的她,總是跟隨丈夫的腳步生活,如今少了丈夫的陪伴,子女也都在國外成家,這個只剩空巢的家完全坍塌了,讓她陷入吃不下、睡不著的憂鬱與不安的恐慌中。
類似現象常會發生在老年喪偶的不幸中,夫妻感情愈好愈難熬,而男性又比女性更難適應,這時家人、親朋好友或寵物的適時陪伴,就成了很重要的溫暖,可以發揮移情作用。
本來這位朋友的子女打算接她到國外同住,但被她婉拒了,因為她怕丈夫獨留台灣太孤單了。於是我建議,讓女兒和她1歲多的孫女回台陪伴她三個月。奇蹟發生了,她透過阿嬤的角色,很快找到生活重心,讓她又活絡了起來。三個月後,她安心地帶著心愛的丈夫遺照,隨女兒到國外與子孫們齊聚一堂。
書籍介紹
黃越綏的解憂攻略:換角度看人生,轉個念心境開
作者:黃越綏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9/11/01
作者簡介
黃越綏
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專業婚姻與家庭諮商師,菲律賓大學公共行政(MPA)管理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方民族基金會研究員、美國心理諮商協會(ACA)會員、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協會(AAMFT)會員、美國(PAIRS)心理發展基金會講師,電視與電台節目主持人。
早年即投入婦運、民運及社運活動,熱心公益,1995年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並籌設收容中輟未婚媽媽及弱勢失依的兒童及少女的「麻二甲之家」,給予弱勢單親在生命的轉彎處有重生的力量。著有《婚姻是什麼?》、《再考一張父母執照》、《黃越綏的意外人生》、《婆媳學問大》、《母女江山》等作品。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
留言 2
Green
自己沒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還要小孩無條件奉養,這說的過去嗎
2021年05月18日09:06
daichenchen
我的爺爺奶奶也有類似經歷,只是家人的陪伴也沒能發揮作用。我奶奶久病先走了,爺爺表面上沒說什麼,葬禮上也沒哭,但自從奶奶走後,他刻意不剪髮,彷彿要紀念什麼,勸他也無用。再來他變得不愛出門,以前家人開車他偶爾還會出門,奶奶走後,怎麼揪他都不出門。見過長年在國外生活的二兒子一家後,好像了了心願似的。本來身體還算硬朗的人,身體漸漸消瘦,去看醫生發現胃癌復發,他不願積極治療,拒絕開刀。最後凹不過子女去開刀,但高齡九十歲的老人家手術風險高,發生了術後併發症,這次說什麼他都不願意再接受任何介入措施,沒多久他走了。對比被慢性病纏身數十年的奶奶,爺爺離開得太快。奶奶全身病痛,歷經大大小小的手術,但求生意志堅強;爺爺身體硬朗,但喪偶後人生失去方向,那次手術後就沒能離開醫院了,前後不到一週。
2021年05月18日02:0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