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宜勲(老吳)
圖片 : 達志(示意圖,非當事人。)
存股對自己而言是不斷進化與修正,選股標準歷經1.0、2.0到3.0版,之後不確定會不會有4.0版,但如同大家熟知的那句話:「這世界唯一不變的事,就是一直在改變。」所以定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也是必須的。
存股1.0版,重視殖利率高的個股
存股1.0版中,我的選股標準如下:
ROE連續5年 > 10%
公司連續5年以上EPS為正值
股價<80元
董監持股>10%
毛利率近5年平均>20%
現金殖利率近5年>5%
在這個選股方法中,自己一開始覺得沒有什麼問題。但後來實際操作後,有再做調整。
ROE連續5年大於10%
ROE是股神巴菲特愛用的財務指標,也幾乎是大部分存股前輩都會參考的指標,主要是用來反映公司的經營績效與獲利能力。
若ROE長期達一定的水準,也代表公司的財務相對穩健,而此處的「長期」就依個人的喜好定義,有人覺得5年就夠,保守一點的投資人覺得要10年以上才夠。
前者的缺點是5年內可能市場都是走多頭行情,顯示不出公司在空頭時的表現是否依然穩健;而後者的條件相對嚴苛,雖然可找到相對穩定的公司,但也可能錯過一些未來具備潛力的公司。
我則是不想錯過過去5∼10年表現沒那麼好,但近5年體質漸漸轉好的公司,所以選擇ROE連續5年>10%。
公司連續5年以上EPS為正值
EPS長期為正值,代表公司有穩定的獲利能力,一般而言,穩定獲利的公司,才能穩定的發出股利,而且也才有機會填息,這種模式也是存股族最需要的,若配息有一年沒一年的,我認為就比較不適合當成長期持有的標的。
前兩項標準是為了找出獲利表現優秀的公司。我在存股1.0的階段,試圖用相對多的篩選標準,找出表現相對好的公司,但後期隨著心態的轉變,也做出了調整。
股價低於80元
對於第3項股價的限制,主要是因為前期資金相對少、盤後零股的交易不是那麼方便,且對於高價股,存在「漲有限,跌無限」的誤解,所以對於價位高於80元的個股都先排除。
但自從2020年10月26日盤中零股交易制度實施後,大大提升了零股的交易量,自己也試著以零股的方式買進價位較高的個股,例如價位100元的股票,一次買進100股,就是1萬元,相較於一次買進一張,心理壓力與資金的負擔小很多。所以在存股2.0版的策略,就將「股價<80元」這條標準移除了。
董監持股大於10%
接著是「董監持股比例>10%」,這個指標是用來判斷,內部人或所謂的自家人,對於該公司的未來發展是否具有信心。董監持股的比例越高,代表信心越強,籌碼也相對穩定,例如2015年展開矽品與日月光的股權爭奪戰中,「董監持股比例」又再度被投資人重視。
但後來發現有許多好公司,因為股本大,董監持股比例難以>10%,外資持股比例反而比較大,所以在存股2.0版時,刪除了此項。
毛利率近5年平均大於20%
毛利率是一家公司的護城河,高毛利的公司可以視為具備持久性的競爭優勢,藉此創造高利潤。這樣的判斷方式沒有問題,但由於產業特性的關係,若將毛利率作為篩選個股的指標,恐會遺漏某些產業的好公司。因此在選股2.0版時,也刪除了此項。
現金殖利率近5年大於5%
一開始存股的觀念相對保守,直覺認為殖利率越高越好,所以只想買穩定配出高殖利率的公司,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許多高價股或是成長股,因為這項指標,始終無法進到我的選股清單,但他們過往的表現,都是向上成長的趨勢,為什麼要因為這個指標就排除呢?
殖利率雖不高,但可以穩定的填息,並且還會持續向上成長,對於資產的累積,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後來的選股策略中就刪除了此項。
若是將ROE、毛利率或董監持股比例等指標都從嚴認定,例如連續5年ROE>20%、近5年毛利率>20%、董監持股比例>10%,甚至加入自由現金流*>0、營業利益率>10%等要求,或許可以找到台股表現頂級的公司。但我的投資方式是,找出數十間甚至數百間以上表現良好的公司進行分散投資,而不是追求找出萬中選一的公司進行重押。*指公司可自由運用的現金。
存股2.0版,放寬標準,廣納好公司
存股2.0版中,我的選股標準如下:
ROE連續5年>10%
公司連續10年以上EPS為正值
存股2.0的標準,看似只有簡易的2項指標,其實就有一定的篩選效果。
2021年台股上市上櫃公司共1,744家中,若以此標準檢視,約可篩選出225家,僅有12.9%的公司符合,等於直接過濾了八成以上的公司,接著再從中選出自己認同的產業與標的即可。
此外,選股也並不是那麼死板,所有數字都可以依個人喜好調整,配合當下的均線來判斷高低位階,就可以選出自己心中理想的投資標的。
ROE連續5年>10%
有些投資人喜歡將第1項ROE連續5年>10%,替換為ROE平均5年>10%,前者是相對嚴苛的條件,優點是篩選出的公司相對的穩定,而缺點是可能因此錯過近5年中,ROE雖不到10%但很接近此標準的好公司。就看個人的喜好。
公司連續10年以上EPS為正值
此項指標也可以搭配個股的投資占比使用,例如預計持有某檔個股占比10%或20%以上,就可以選擇連續10年以上EPS為正值,若是個股占比小於3%或5%,就可以採用連續5年以上EPS為正值。
當占比越高,就需要挑出越穩定的公司,而當占比較低時,則可以承受波動大一些或是上市不到10年的公司。
舉例來說,以2021年往回看,志聖(2467)、力成(6239)、逸昌(3567)與環球晶(6488)等,都有達到連續5年EPS為正值,雖還不到連續10年,在比例控制好的情況下,現階段會是自己想要長期持有的公司。
藉零股交易,買進獲利穩定的高價股
自從盤中零股交易制度實施後, 我可以用零股的方式買入高價股,不用擔心一次投入過多資金,造成心理壓力,因此存股2.0版時,刪除了股價限制。
買零股對小資族而言,是一大福音,但必須注意手續費,台股規定手續費上限是成交價金的0.1425%,而最低的手續費用是20元。但已有不少券商推出盤中零股手續費最低 1元的優惠(如元大、國泰、富邦、統一、凱基、群益、永豐金、新光、兆豐、元富等,實際可跟營業員確認)。
開放盤中零股交易後,我的零股交易比整張交易的次數多,因此每筆最低1元的手續費優惠,對我非常有吸引力,特別是單筆交易金額在萬元以下,可以大幅降低手續費的支出比例。
也正因如此,我開始買進高價股。高價股跟高殖利率股是有衝突的,大部分的高價股,殖利率不到5%。在台股,殖利率高容易成為一種保護傘,許多投資人會優先選取殖利率高的股票,認為可以獲得比較高的股息,但一味追求高殖利率,反而會掉入另一種陷阱,就是領了一、二年的配息後,沒有填息*,含息報酬始終是負值。
所以「穩定配息」與「填息」反而比高殖利率更重要。
有些高價股雖然殖利率只有3%∼4%,但卻很容易填息,長久下來,投資的報酬率會遠高於殖利率高的個股;不填息的標的一直沒辦法回到除息前的股價,雖然領到股利,但如同大家常說的「左手換右手」沒有賺到什麼。
我也喜歡有配息的投資標的,雖然無法填息的標的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等於「左手換右手」,但只要是穩定獲利的公司,長期持有,填息也是早晚的事,只要每年持續參與除息,獲利的機率是非常高的。
高價股為什麼可以成為高價股,一定有它的原因,任何一家公司的股價,都是由市場的交易機制定義出來的。因此我會評估現價,檢視過去5∼10年是否穩定獲利,抱持長期持有的投資心態,接著確認股價與季線的乖離率*<10%或低於季線後,即可分批投入資金。
*乖離率=(股價-均線值)÷均線值。指股價和均線的距離,用來衡量當前股價偏離均線的程度,偏離越大,表示股價拉回靠近均線的機會也越高。
董監持股改作參考,不再是必要條件
董監持股的比例雖然可以反應出大股東對公司的心態,但並非所有公司都適用,例如股本規模較大或是持股大戶非董監事的公司,都很難滿足此選項,為了不要錯過擁有這樣的好公司,因此改用作參考,如台泥(1101)、宇隆(2233)、光寶科(2301)、台積電(2330)、京元電(2449)、義隆(2458)、志聖(2467)、興富發(2542)、國泰金(2882)、玉山金(2884)、台新金(2887)、永豐金(2890)、中信金(2891)、聯詠(3034)、穩懋(3105)、大聯大(3702)、和碩(4938)等(資料來源:2021年11月公開觀測資訊站)。
上述都是董監持股比例不到10%的好公司。其中大部分的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都高於董監持股,這也是可以參考的指標,故在2.0的選股標準中,就將董監持股比例改用來參考,而不是必要條件。
刪除毛利率限制,不錯過各產業好公司
存股2.0版的選股標準,刪除了毛利率的選項,因為每個產業特性不同,有些產業的毛利率雖然不高,但獲利能力卻很好。像是「通路產業」與「電子代工產業」是靠薄利多銷的方式經營,需要靠大量的營收來支撐獲利,當規模越做越大,擁有的客戶群即是他們的優勢。
雖然近年毛利率 < 20%,但在每年持續獲利與穩定配發股息的表現上,都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公司,例如華立(3010)、全國電(6281)、和碩(4938)、文曄(3036)、大聯大(3702)、 威健(3033)、 精技(2414)、 廣達(2382)等。
當然也不是篩選出來的公司都適合拿來存股。存股之前,要先認同該公司或該產業,接著再將其納入自己的觀察名單中,待可以接受的價位出現再買入。
存股3.0版,加強分散風險,邊執行邊修正
加入國外ETF與債券,分散風險
我在存股3.0的策略,是使用原有2.0的方式,再加入追蹤台灣以外標的的ETF與債券。
隨著投入股市的資金越來越多,將投資部位拉到世界不同的國家並加入債券的配置,可將風險更分散,更能承受不可預期的黑天鵝。但不管是ETF或債券,也都是以長期持有為投資主軸。
要檢視自己的投資方式或選股邏輯有沒有出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進行1、2年的時間,看結果是小賺、小賠還是大賠?基本上,符合上述的選股指標,在分散投資、分批進場及有條件逢低加碼的大原則下,在1、2年的時間內,整體的投資報酬是很難大賠與大賺的。
投資沒有人天生就會,邊操作邊調整才會進步
如果在指數沒有崩盤的情況,自己的投資部位出現大賠,那應該就是有某個環節出問題了,看是買入的價位需要調整?還是原本認為可以穩定持有的股票,表現不如預期等,找出原因再隨之調整。投資這件事,沒有人天生就會,初期邊執行邊調整是必須的。
若1、2年的時間,已經開始獲利,則可以試著將報酬率與大盤指數的漲跌進行比較,此處的用意並不是要打敗大盤,畢竟這是很難的事,這麼做只是為了要更了解自己的方式。
雖然有獲利,但可檢視是否落後大盤,如果落後太多再思考是否有可以再優化的地方,了解自己的不足,透過學習與經驗的累積,持續讓自己進步。
買進「轉機股」,先了解產業並小量試單
數年執行下來,此種選股方式並不會選到所謂的「轉機股」,即以前賠錢或是沒什麼賺錢,現在開始獲利爆發的公司。
若要投資這類型的公司,必須先對產業發展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還要確定獲利能長期持續,而非曇花一現,以免買在轉盈的階段後,又開始轉虧,但未來是難以預測的,所以建議分批、小量的投入資金,以免受重傷。
雖然「由虧轉盈」這種獲利的躍進,可能因此使股價變成飆股,但若不夠穩定,拿來作為長期投資的標的就比較危險,除非針對公司的經營方向有更深一層的研究,不然風險是很大的。
當然這類型的公司也不是完全不能投資,只要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風險的部位即可,例如家登(3680),在2018年(含)之前與2019∼2021年獲利差異甚大,之前從未出現在我的篩選名單中,因為2013∼2018年的ROE皆僅有個位數。
但因家登獲利在2019後大爆發,許多針對該公司的研究與報導陸續出爐,而我也在可以承受風險並認同該產業的前提下,在2021年5月以零股的分式買進。
然而7月份股價一路下跌,來到9月份,再次買進第二筆,此次操作並不是看到什麼技術指標想抄底,純粹是因為離自己成本價已經約-20%了,在半導體整體產業不看壞的情況下,於是買進降低持股成本。
就這樣放到12月30日,收盤價324元,報酬率來到35%。當時並未有停利的想法,畢竟整個半導體產業前景持續看好,加上投入的金額並不多,實際上獲利數字有限,就讓它繼續隨市場波動。
時間來到2022年3月,此檔個股帳面上的獲利幾乎回吐,看似抱了一座山,但其實這就是長期投資人的日常,不去預測股價的漲跌,看好它,就買來放著。
買進前就已知這類轉機股的特性,是股價的波動相對大,我認為,了解此風險後,分批投入可控的資金,參與個股長期的成長,獲利是可以期待的。
「存股選成長股,能加速財富的累積」這句話基本上沒有問題,我也認同,但問題是要選到持續高速成長的公司相對困難,除了要充分掌握未來的趨勢,也必須針對公司的營運方向做深入研究。
但萬一成長股的成長曲線放緩或是成長停滯時,市場對它們的股價估算(合理的本益比)就會進行修正。所以與其將選股的門檻設的很嚴苛,千挑萬選的找到成長股,個人還是偏好廣泛的將穩定獲利的公司,納入自己的ETF中。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自組ETF,讓我股利翻倍的存股法:忙碌理科工程師打造屬於自己的ETF,月領4萬被動收入》,采實文化出版, 吳宜勲(老吳)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退休跟你想的不一樣!養兒防老、睡到自然醒、勞退吃到飽…「6大退休迷思」你中了幾項?